袁绍之死
累世公卿立大名①,少年意气自纵横。
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
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②。
更怜一种伤心处③,家难徒延两弟兄④。
【释词】
①累世:世世代代。公卿:三公九卿,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袁绍高祖袁安、曾祖袁敞、祖父袁汤、叔父袁逢,都官至司徒、司空等职。叔父袁隗,两任司徒,后任太傅,“四世居三公位”。
②羊质虎皮:形容徒有其表,外貌很威武,而实际却很懦弱。曹丕《与吴质书》:“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扬雄《扬子·法言》:“羊质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凤毛鸡胆”与“羊质虎皮”意思相同。在此都是比喻袁绍个人的器识:“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外宽而内忌”,“多谋而少断”,因此“终不能成大业”。不就,即不成。“功不就”和“事难成”是同义反复。
③更怜:怜,同情。
④家难徒延两弟兄:史载袁绍有四个儿子。小说中只写到三个,即袁谭、袁熙、袁尚。袁绍被曹操击败而病亡后,其子不睦。袁谭、袁尚争夺冀州,互相攻杀,给曹操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提供了可乘之机。袁谭与曹操决一死战中被杀。袁尚投奔袁熙,又遭曹操进击,不得已二人投奔辽东公孙康,被公孙康斩首送给了曹操。至此,袁绍之子全部被杀。其原因之一便是兄弟不和,互相攻杀。因此说“家难”是因白白地多了袁谭、袁尚“两弟兄”。延,扩展,引申为多余。
【赏析】
袁绍在官渡大战中败北,患病未愈,又逢曹操进攻冀州。袁尚自负其勇,代父领兵出战,大败而归。袁绍又受此惊吓,旧病复发,吐血而亡。这首七律,给袁绍的一生做了概括性的盖棺定论。
袁绍是东汉末年最大的豪强,称霸北方,雄冠中原,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形成这个优势的因素主要是:首先,他有诸豪强不可比拟的政治资本,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官僚望族之家,其高祖父袁安,做过汉朝的司徒,从袁安以后,曾祖袁敞、祖父袁汤、叔父袁逢都官至“三公”之位,“由是势倾天下”。其次,袁绍容貌修美,仪态威武,能够屈节下士,天下俊杰很多归附他。加上“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因而袁绍集团集聚了一大批人才。第三,他当年曾为支撑汉室将倾的大厦,也不遗余力地做过一番贡献。诛宦官,抗董卓,横刀长楫出京门,被十八路讨董联军公推为领袖,这都是他一生闪光的事业,英雄的壮举。所以诗的首联说:“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
诗的颈联突然笔锋一转,“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这是为什么?袁绍占有青、幽、并、冀四州之地,“带甲百万,谷支十年”,麾下文臣武将济济,进可以争天下,退可以守一方。而官渡一战,七十万大军,仅剩八百残兵败将。继而接连失利,威威赫赫的袁绍豪强集团,终于毁灭。对此,人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加以评说,但当年有识之士都认为袁绍个人器质上的弱点是一个重要的内因。曹操与袁绍年龄相当,官渡之战时他们都处于四十多岁的英年之际。从青年时代曹操便和袁绍有过交往和共事,对袁绍了如指掌,认为他:“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杨阜当年曾以州从事的身份到过许都,他回去后,关西的诸将问他,袁绍和曹操谁能打胜,他说:“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从袁绍集团中出来的荀彧、郭嘉对此也有过类似的评价。所以陈寿在《三国志·袁绍传》中对其的结论:“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田丰,乃甚于羽远矣!”事实正是如此,不但良谋荀彧、郭嘉、许攸离他远去;就是效死之士如沮授、田丰等也无所施其能;忠义之将高览、张郃则因奸臣谗言被疑,无奈愤然阵前倒戈,造成袁绍集团人才大量地流失和损折。这都是袁绍个人器质的缺点所致,正如诗句形象地说他:“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可谓入骨三分。
袁绍虽死,而其废长立幼,遗患未止。他生前把几个儿子改为外任,各据一州,拥兵自重。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而留小儿子袁尚在冀州,偏爱之情,造成长幼不睦。再加上其军中彼此各有一派势力。以河北集团的审配为一方,颍川集团的辛评、郭图为一方,双方的矛盾又影响并发展到袁氏家族的内部。因此,袁谭、袁尚兄弟之间的争斗,又表现为河北、颍川集团的争斗。待袁绍死后,审配、逢纪矫绍遗命,奉袁尚为冀州牧。郭图、辛评拥立袁谭以长争位,致使袁氏兄弟互相攻杀,祸起萧墙。曹操趁机各个击破,先灭袁谭,后破袁尚。袁尚、袁熙败亡,投奔辽东,公孙康诱杀袁氏二兄弟,送其首给曹操。至此“四世三公”的望族,由于袁绍播下灾难的种子,全部灭亡。“更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虽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其实祸根还在“两弟兄”的老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