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1。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2。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3。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4。
【注释】
1.群山万壑(音he):即千山万壑。壑,山沟:赴:奔赴。出山峡,山势蜿蜒向东,有若奔赴之势。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明妃:即王昭君,名嫱,今湖北省兴山县人。以貌美著称,为汉元帝宫人。竟陵元年(前33),被遣嫁匈奴呼韩邪单于。西晋时避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又称明妃。村:指昭君村,在荆门山附近的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相传是王昭君“生长”的地方。《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归州兴山县:王昭君宅,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村连巫峡,是此地。”
2.去:离开。紫台:即紫宫,指汉宫。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渐)远,关山无极。”连:紧接。朔漠:北方的沙漠。匈奴所居,王昭君远嫁之地。青冢(音zhong):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据《归州图经》载,胡地草多白色,唯王昭君墓上的草是青色,因号称“青冢”。冢,坟墓。
3.画图省识:谓仅凭画像,岂能辩识美人《西京杂记》卷二:“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省识:约略地看出。春风面:指女子的美貌。环佩:古时妇女佩带之玉饰。这里借指王昭君。空归月夜魂:言元帝先未知昭君之美,遣其远嫁,死在匈奴,故空有魂魄月夜归来。即是说,王昭君不能活着归汉,故曰:“空归”。
4.琵琶:谓昭君出塞。手抱琵琶弹奏思乡之曲,即后来流传的《昭君怨》。石崇《王昭君词》序:“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后世画《昭君出塞图》,亦作戎装骑马,手抱琵琶之像。作:指弹奏。胡语:胡音。怨恨曲中论:谓怨恨从琵琶弹奏的乐曲中诉说出来。论:诉说。意谓王昭君怨恨之深,人虽早死,而怨恨千载难平。
今译
千座高山、万条深谷,
缓缓地,奔向荆门,
这里有个著名的村庄,
当年昭君就在此地生长。
以后,她一离开皇宫紫城,
就去了遥远的大漠朔方。
只留下昭君墓,上有青草生长,
伴着大漠长烟、暮色昏黄。
唉!当年皇帝只凭着画图,
来鉴别美人的形象,
致使她空有香魂游荡,
环佩叮铛作响,伴着一缕月光。
她弹奏的琵琶曲呵,诉说着沙漠的情致,
千百年来,也分明诉说着她的乡情难尽、无穷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