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栏目
  • 通假字
  • “毒(三)”·通假字

    通“笃”,厚。按: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毒’之本义为毒艸,因与‘笃’同声通用而训为厚矣。” 《尚书·微子》:“天毒降灾荒殷邦。”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三:“《尚书·微子篇》‘天毒降灾荒殷国〔邦〕’,《史记·微子世家》作‘天笃下灾亡殷国’。笃...

    “毒(二)”·通假字

    通“督”,治理;安定。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毒,叚(假)借为‘督’。”按:《方言》卷六:“督,理也。”《广雅·释诂(上)》同。 《周易·师》:“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汉马融曰:“毒,治也。”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广...

    “毒(一)”·通假字

    通“”,大旗。 宋罗泌《路史·疏仡纪》:“故五旗五麾六毒,而制其阵。”元尚仲贤《气英布》第四折:“两员将各自寻门路,整彪躯轮巨毒。”...

    “每(十)”·通假字

    通“麽”(助词)。 明刘兑《娇红记》:“佳期难遇,似这每春夜迢迢谁共宿。”又:“我和你这每知心,世间也少有。”...

    “每(九)”·通假字

    通“無”。按:“無”古读若“模”,与“每”一声之转。或谓“每”通“毋”,“毋”又通“無”,故“每”可通“無”。按: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十:“無,古读若‘模’,与‘每’一声之转,故‘每’可训为‘無’。” 《战国策·西周策》:“是上党每患而赢四十金。...

    “每(八)”·通假字

    通“昧”,昏昧;迷乱。 《庄子·胠箧》:“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於好知。”唐成玄英疏:“每每,昏昏貌也。”唐欧阳詹《与王氏书》:“今一辞庭闱,而逾半纪,以本心每每,驰恋若此;魂梦昭昭,感发如彼。”...

    “每(七)”·通假字

    通“冒”,贪。 《汉书·贾谊传》:“夸者死权兮,品庶每生。”孟康曰:“每,贪也。”《史记·伯夷传》“众庶冯生”,唐司马贞索隐:“邹诞生作‘每生’。每,冒也。冒即贪之义。”...

    “每(六)”·通假字

    [每每]wuwu/meimei 同“膴膴”,肥美貌,美盛貌。按:或曰“每”通“莓”,每每,即“莓莓”,美盛貌。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晋杜预注:“喻晋军美盛,若原田之草每每然。”《文...

    “每(五)”·通假字

    通“们”,词缀,宋元时口语中用以表示人称複数。按:清翟灏《通俗编·语辞》:“北宋时先‘懑’字为之,南宋时则别借‘们’,而元时则又借为‘每’。元典章诏令中云‘他每’甚多,馀如‘省官每’、‘官人每’、‘令史每’、‘秀才每’、‘伴当每’、‘军人每’、‘...

    “每(四)”·通假字

    通“虽”。按:清王引之《经传释词》第十:“每,虽也。《尔雅》曰:‘每有,虽也。’”(《经义述闻》卷二十七谓《尔雅·释训》“有”字衍)又《玉篇》《广韵》并云:“每,虽也。” 《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汉郑玄笺:“每有...

    “每(三)”·通假字

    通“霾”,昏昏貌。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每,假借作‘霾’。”或曰“每”通“昧”。“每每”即“昧昧”,昏乱貌。 《庄子·胠箧》:“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於好知。”唐成玄英疏:“每每,昏昏貌也。”唐欧阳詹《与王氏书》:“今一辞庭闱,而逾半纪,以本心...

    “每(二)”·通假字

    通“谋”,谋求。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每,叚(假)借为‘谋’。” 《吕氏春秋·贵直》:“每斮者以吾参乎二子者乎!”于省吾新证:“每,应读作‘诲’。诲,古‘谋’字。……上言齐王问吏曰:‘哭国之法若何?’吏曰:‘斮。’即谋斮之谓也。”...

    “每(一)”·通假字

    通“煤”。 《墨子·备穴》:“具炉橐,橐以牛皮,炉有两缻以桥鼓之。百十每,其重四十斤,然炭杜之,满 而盖之,毋令气出。”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简注》:“‘百十每’,旧无解。余按:‘置’字古文作‘ ’,上截之省写近于‘百’,下截近于‘十’,後人不识,故误析为‘...

    “母(五)”·通假字

    通“侮”,轻慢。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老子·道经》:“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母,通行本《老子》作“侮”。)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称》:“行曾(憎)而索爱,父弗得子;行母而索敬,君弗得臣。”...

    “母(四)”·通假字

    通“毋”,无,不要。按:于省吾《易经新证》卷二:“金文‘母’‘毋’同字。……陈侯千敦‘永枼(世)母忘’,‘母忘’即‘毋忘’。” 《殷契粹编》三二九片:“贞母又。”郭沫若考释:“‘母’字读为‘毋’,古本一字,後乃分化。”《积古斋鐘鼎彝器款识·周庈父鼎铭》...

    “母(三)”·通假字

    1.通“模”,模仿。 《礼记·内则》:“煎醢加于黍食上,沃之以膏,回淳母。”汉郑玄注:“母,读曰模,模,象也。” 2.通“模”,模型,模子,模样。 《西游记》第八十六回:“〔行者〕又拔了根毫毛,依母儿做了,抛在他脸上,钻于鼻孔内。”...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