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央官署。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衙门,是明代中央政府六个主要的执政机构。六部始于隋唐,初名六曹,后改称六部,属尚书省。至明代,六部的地位和职权都与过去不同,一是地位尊,二是职权重,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废中书省,要仿周官六卿执政之制,升六部品秩。各部尚书原为正三品,现升为正二品,侍郎原为正四品,现升为正三品。废丞相后,权归六部,自是六部直属于皇帝,六部尚书被皇帝称为“股肱”之臣,为皇帝总理庶务,六部也成为替皇帝总理政务的机关。明朝制度,六部分临天下事,内阁不得侵越。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尚书请事如属吏。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政,窃权的宦官总想干预六部政务,部臣亦多受其左右。王振擅权,发令时六部不敢与争。汪直擅权,京中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之谣。到魏忠贤乱政,堂堂尚书,且进入其门下“五虎”、“十狗”的行列。到此时,六部地位已一落千丈。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建都北京后,六部有南北之称,北六部是政本所在,南六部事权较微。
分享到: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建都北京后,六部有南北之称,北六部是政本所在,南六部事权较微。
发布时间:2019-07-12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lishi/ershiliu/220770.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