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编为8个学校

2020-09-21 可可诗词网-解放军大事典 https://www.kekeshici.com

  10月17日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编为8个学校 : 10月17日,遵照中革军委命令,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扩编为8个学校,即: 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校(又称赫西史大学)、彭杨(第一)步兵学校、公略(第二)步兵学校、特科学校、通讯学校、地方游击干部学校、卫生学校、供给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校系由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上级干部队扩编而成。简称“红大”,又称“郝西史大学”(以广州起义牺牲的苏联友人名字命名)。校址在瑞金西郊大槐树村。校长兼政治委员何长工,教育长周昆,政治部主任徐梦秋。次年2月5日,何长工调走,由周昆代理校长,徐梦秋代理政治委员。1934年6日,由张宗逊担任校长兼政治委员。9月,由彭雪枫担任校政治委员。校训练部部长钟伟剑,政治部主任徐梦秋,训练部副部长兼上级干部队队长芦树椿,特派员林介彪,校务部部长杨主城。军事教员有郭化若、周士第、韩振纪、孙毅、宋时轮、陈时骥等。政治教员有张如心、陈明、肖劲光等。下设:高级班;上级指挥科;上级政治科,科长李天柱;参谋科。全校约300人。学员大部分是师、团干部。学校的教育方针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理论与实际并重;军事和政治并重。教学内容有党的建设、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社会发展史、红军政治工作、步兵战斗条令、野战条令、红军与外军作战经验等。学员在学习中注意总结作战经验和注意军事演练,并参加扩军、选举、查田、春耕等群众工作。长征前共办了三期,每期200余人。第4期参加长征,改编为军委“干部团”上级干部大队。长征到达陕北后,干部团和陕北红军学校合并,改称西北红军抗日大学,校长周昆,政治委员袁国平。1936年6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校长林彪,政治委员毛泽东(兼),教育长罗瑞卿。1937年1月又改名为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红军第一步兵学校系由原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六期团扩编而成。又称“彭杨步兵学校”(以彭湃、杨殷烈士名字命名)、校址在瑞金九堡。校长陈赓,政治委员黄火青,(后)刘希平,训练处处长鲍德新,总支书记钟寿田,政治主任教员罗贵波。下设两个军事营,营长孙毅;政治营;参谋营。主要训练排连干部。全校人数最多时达1500余人。共办了两期。第3期参加长征。红军第二步兵学校系根据中革军委决定,由原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七期团扩编而成。又名“公略步兵学校”(以黄公略烈士名字命名)。校址在于都。校长林野,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训练处处长韩振纪。主要训练排连干部。全校人数最多时近千人。红军特科学校系由原红校特科营扩编成立。校址在瑞金武阳围镇。校长胡国杰,(后)武亭,政治委员袁雪祖。下设:机枪营,营长王智清;工兵营,营长谭希林,政治委员韦国清;炮兵营,营长武亭。据1934年7月统计,全校共1876人。地方游击队干部学校系由原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游击队干部训练班扩编而成。校长滕代远(兼),(后)刘海云,政治委员张灵。主要训练区、县以上地方独立团、赤卫军、少先队的指挥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