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汉阳人。原名树烈,学名楚汝,字秋,笔名抽玉。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旋就读于武昌新民实业学校。新文化运动期间,创办《崇德报》,宣传新思想,反对封建文化。1920年参加恽代英创立的利群书社。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去四川,任《新蜀报》主笔,并从事教育工...
浙江绍兴人。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1904年(光绪三十年)冲破封建枷锁,赴日留学。同年创办《白话报》,鼓吹推翻清政府,提倡男女平权;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次年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1906年为抗议日本取缔中国留日学生而回国。次年1月在...
参见“造币厂”。...
见“钱庄”。...
广西武宣人。壮族。原在桂平种山烧炭为生。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识冯云山,入拜上帝会。1848年因冯云山被捕,洪秀全回粤谋救。为稳定众心,遂假托天兄耶稣附体,取得“代天兄传言”特权。后与洪、冯结为异姓兄弟。1851年1月参与发动金田起义,旋任右弼又正军师,领...
1923年5月5日夜,土匪孙美瑶在山东临城(今枣庄)至沙沟站间抢劫由浦口开往天津的客车,将车上行李财物悉数抢去后,把二百余名旅客(内二十六名外国人)虏至峄县(今枣庄)抱犊崮,作为“肉票”。帝国主义乘机对北洋政府进行要挟,扬言出兵干涉和“共管中国”。曹锟政府...
湖南常宁人。名异,号涵虚,以字行。长沙中等工业学校毕业。1932年起,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社长、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新闻联合会主席等职。充当蒋介石喉舌,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宣传活动。1934年当选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被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
俗称“洋钱”、“大洋”、“洋银”、“花边钱”等。近代中国流通的大型银币。明朝末期外国银元开始流入中国。鸦片战争前后,台湾、浙江等地曾仿制银元,但未经清廷允准,不得使用。1887年(光绪十三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在广东设银元局。次年购置外洋机器,试铸...
南京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1912年1月28日成立于南京。举林森、王正廷为正、副议长,执行议会职权。初有议员、代理员四十二名,后员额有所变动。2月14日同意孙中山辞临时大总统职,15日、20日分别选举袁世凯、黎元洪为临时大总统、副总统。3月8日议决《中华民...
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 7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凡英人与华民交涉词讼,“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是为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攫取领事裁判权的开端。次年中美《望厦条约》又规...
参见“大总统”。...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字雪朋,号思鹤。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起,先后留学日本东京音乐学校、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和莱比锡国立大学,习音乐和教育学。1906年入同盟会。1912年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秘书。1920年后,曾任教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
参见“旧国会”。...
江西兴国人。少年时参加党领导的青年组织赣南青年干社。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进入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同年冬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1930年3月调入中国工农红军,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连、营、团政委,红军总政治部...
1948年3月7日,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两个纵队及太岳、吕梁军区各一部共五万人,对孤悬在解放区内的国民党重要据点临汾发起进攻。我军首以主力扫清外围,攻击临汾东关之敌第六十六师等部,4月11日攻占东关。然后以二十七昼夜秘密挖成破城坑道,于5月10日向临汾城...
书名。郑观应著。初为1862年(同治元年)出版的《救时揭要》,后经增删改名《易言》,1893年(光绪十九年)再经增补、修订,始定今名。共五卷,正文五十七篇,附录后记三十篇。书中所论甚为广泛。主张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参照西方政治制度,立宪法,开议院,实行“君民...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直系政府垮台。段祺瑞于同年11月24日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自任临时执政,集总统与内阁总理大权于一身,且无监督机关(国会)的存在。1926年3月段被驱逐下台,结束了临时执政府。...
书名。陈天华著。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下半年写成。共四章,初刊于日本东京。全书贯串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痛陈“瓜分豆剖逼人来”的民族危机和亡国灭种的悲痛,大声疾呼唤起同胞之觉醒。呼吁人们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并从各方面努...
江苏武进人。字杏荪,号愚斋。早年入李鸿章幕。1873年(同治十二年)任轮船招商局会办,后升督办。1881年(光绪七年)任中国电报局总办。1893年筹办华盛纺织总厂。以上海为活动中心,利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形式,控制洋务企业。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经办芦汉铁路。后...
俗称“铜板”。清末民初各种新式铜币的统称。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6月,清政府为解决铜钱不敷流通之需,始在广东铸造。摹仿香港铜辅币,中间无孔,与历代圆形方孔钱不同。每枚重库平二钱,当制钱十文。正面镌“光绪通宝”四字,并镌“每百枚换一圆(银元)”字样;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