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①之大,两涘②渚③崖④之间不辩⑤牛马。于是焉河伯⑥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⑦,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⑧,望洋⑨向若B10而叹曰:“野语B11有之曰,‘闻道百B12,以为莫己若B13’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B14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B15。”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B16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B17于时B18也;曲士B19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B20,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B21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B22,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B23,又奚以自多B24!”(《庄子·秋水》)
【注释】 ①泾流:指黄河主流之宽度。“泾”通径,指河之宽度。②涘(sì):水边、岸边。③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小洲。④崖:高的河岸。⑤辩:同“辨”。⑥河伯:黄河水神。从殷代起,至于周末,一直为人所崇奉,祭祀甚隆,盖因黄河常年泛滥,给人带来深重灾难,古人在无力征服水患的条件下,不得不祈求河神福佑。⑦北海:不同年代有不同所指,春秋战国时所称北海,多指黄河注入之渤海。⑧旋其面目:改变态度。⑨望洋:也作“望阳”,即仰视的样子。[[!B10]]若:海神名。[[!B11]]野语:俗语。[[!B12]]百:泛指数量很大、很博。[[!B13]]莫己若:莫若己的语序颠倒,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若:比得上,像。[[!B14]]伯夷: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名允,字公信,谥夷,后人称之为伯夷,以重义清高著称。此句的意思是:尽管如此,有人却敢于小看仲尼之博学,轻视伯夷之高义。[[!B15]]大方之家:深明大道之人。大方:大道理。[[!B16]]虚:同“墟”,住地。指蛙所居之土井之类。[[!B17]]笃:固定,亦为限制之意。[[!B18]]时:为四时,四季。[[!B19]]曲士:“曲”指局部、不全,“曲士”指识见褊狭,孤陋寡闻的人。[[!B20]]丑:鄙陋无知。[[!B21]]尾闾:古代传说中为排泄海水之处。海水到那里就被蒸发掉。[[!B22]]受气于阴阳:从阴阳禀受生气。古代认为宇宙之中充满阴阳二气,万物由此而生。[[!B23]]方存乎见少:正存在着自以为小的想法。[[!B24]]奚以自多:哪里会自足自多呢?
【译文】 秋季到来的时候,雨不停地下,河水上涨,千百条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 显得格外宽阔,两岸之间,小洲之上,相互望去,连对面河岸上的牛和马都分辨不清。这时候,黄河的神河伯欣然自喜,以为普天之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最完美的就是自己。他顺着流水往东走,来到北海,向东望去,看不到海水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神才转变态度,仰面叹了口气,对北海之神若说:“俗话说:‘听了很多道理,自以为广博,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我还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识少,伯夷的道义不够高,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才看见您是这样的宽广难以穷尽,假如我今日不来到您的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会永远被见识广博的人所讥笑。”
渤海神若说:“不能对井中之蛙谈论关于大海的事,是由于它被居住的地方限制。不能对只生活在夏天的昆虫谈论关于冬天结冰的事情,是由于它到秋天就死了,被时节所局限。不能对寡闻陋见的人谈论关于道义的问题,是由于他被所受的教育所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走过来,观看到了大海,知道了自己的浅陋渺小,那么可以与你谈论大的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尾闾排放海水,不知什么时候能够排尽。海水不会因春雨流入少、秋雨流入多而发生变化。陆上天旱天涝,大海也没有感觉。海水不会流尽,春天秋天不能够使它发生改变,水灾旱灾对它不能够产生影响。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用量器计算。但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诩(自己容受的)水多,自以为寄形于天地之间而禀受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里一样;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凭什么自认为多呢?”
【评说】 成语“望洋兴叹”由此而来 的。它原指看见人家的伟大,才知道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无从着手而感到无可奈何。这个故事说明了“大”与“小”、“多”与“少”是相对的,说明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并且生动、深刻地揭示了两种对立的思想境界和思维方式。
【注释】 ①泾流:指黄河主流之宽度。“泾”通径,指河之宽度。②涘(sì):水边、岸边。③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小洲。④崖:高的河岸。⑤辩:同“辨”。⑥河伯:黄河水神。从殷代起,至于周末,一直为人所崇奉,祭祀甚隆,盖因黄河常年泛滥,给人带来深重灾难,古人在无力征服水患的条件下,不得不祈求河神福佑。⑦北海:不同年代有不同所指,春秋战国时所称北海,多指黄河注入之渤海。⑧旋其面目:改变态度。⑨望洋:也作“望阳”,即仰视的样子。[[!B10]]若:海神名。[[!B11]]野语:俗语。[[!B12]]百:泛指数量很大、很博。[[!B13]]莫己若:莫若己的语序颠倒,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若:比得上,像。[[!B14]]伯夷: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名允,字公信,谥夷,后人称之为伯夷,以重义清高著称。此句的意思是:尽管如此,有人却敢于小看仲尼之博学,轻视伯夷之高义。[[!B15]]大方之家:深明大道之人。大方:大道理。[[!B16]]虚:同“墟”,住地。指蛙所居之土井之类。[[!B17]]笃:固定,亦为限制之意。[[!B18]]时:为四时,四季。[[!B19]]曲士:“曲”指局部、不全,“曲士”指识见褊狭,孤陋寡闻的人。[[!B20]]丑:鄙陋无知。[[!B21]]尾闾:古代传说中为排泄海水之处。海水到那里就被蒸发掉。[[!B22]]受气于阴阳:从阴阳禀受生气。古代认为宇宙之中充满阴阳二气,万物由此而生。[[!B23]]方存乎见少:正存在着自以为小的想法。[[!B24]]奚以自多:哪里会自足自多呢?
【译文】 秋季到来的时候,雨不停地下,河水上涨,千百条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 显得格外宽阔,两岸之间,小洲之上,相互望去,连对面河岸上的牛和马都分辨不清。这时候,黄河的神河伯欣然自喜,以为普天之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最完美的就是自己。他顺着流水往东走,来到北海,向东望去,看不到海水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神才转变态度,仰面叹了口气,对北海之神若说:“俗话说:‘听了很多道理,自以为广博,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我还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识少,伯夷的道义不够高,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才看见您是这样的宽广难以穷尽,假如我今日不来到您的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会永远被见识广博的人所讥笑。”
渤海神若说:“不能对井中之蛙谈论关于大海的事,是由于它被居住的地方限制。不能对只生活在夏天的昆虫谈论关于冬天结冰的事情,是由于它到秋天就死了,被时节所局限。不能对寡闻陋见的人谈论关于道义的问题,是由于他被所受的教育所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走过来,观看到了大海,知道了自己的浅陋渺小,那么可以与你谈论大的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尾闾排放海水,不知什么时候能够排尽。海水不会因春雨流入少、秋雨流入多而发生变化。陆上天旱天涝,大海也没有感觉。海水不会流尽,春天秋天不能够使它发生改变,水灾旱灾对它不能够产生影响。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用量器计算。但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诩(自己容受的)水多,自以为寄形于天地之间而禀受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里一样;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凭什么自认为多呢?”
【评说】 成语“望洋兴叹”由此而来 的。它原指看见人家的伟大,才知道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无从着手而感到无可奈何。这个故事说明了“大”与“小”、“多”与“少”是相对的,说明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并且生动、深刻地揭示了两种对立的思想境界和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