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的名人名言名句大全

2020-01-31 可可诗词网-中外名言名句 https://www.kekeshici.com

关于知识的名言名句,知识的名人名言,知识名言警句大全

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

〔古罗马〕卢克莱修《物性论》



知识,如果它不能决定行为,对我来说就是僵死的。

〔古罗马〕普罗提诺《九卷集》



如果我享有最高威权而有所著述,我宁愿如此写,使每人能在我的文字中看到他们每人对事物所具有的正确见解,不愿仅仅表达出一种正确意义而排斥其他一切并不错误、并不和我抵触的见解。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卷12



那么,意见就单独有它自己的对象,知识也同样有它自己的对象,知识和意见永远各自表现为一种不同的能力。

〔古希腊〕柏拉图 《国家》



我们世界里的知识岂不是关于我们世界里的实在的知识?而且又产生出这个结果来,就是我们世界里的每一种知识乃是关于我们世界里的每一种“是者” 的知识?

〔古希腊〕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



我认为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对上帝的造物和工作的沉思(当涉及到工作和造物本身时) 产生了知识,但涉及到上帝本身时,却没有完满的知识,只有知识破灭后的惊异。

〔英〕弗·培根《学术的进展》



人类知识的对象: 人们只要稍一观察人类知识的对象,他们就会看到,这些对象就是观念,而这些观念又不外三种。(1) 一种是由实在印入感官的; (2)一种是心灵的各种情感和作用所产生的; (3) 一种是在记忆和想象的帮助下形成的 (这里想象可以分、合或只表象由上述途径所感知的那些观念)。借着视觉,我就有了各种光和色以及它们的各种程度、各种变化的观念。借着触觉我就感知到硬、软、热、冷、运动、阻力,以及这些情况的各种程度或数量。嗅觉给我以气味; 味觉给我以滋味; 听觉把调子不同、组织参差的各种声音,传到我的心灵中。

〔英〕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



知识,多数是从那些使印刷商赔钱的书籍中获取的。

〔英〕托马斯·富勒《圣地与世俗地》



一切知识的终极目的就是理解该做什么。了解曾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一切,也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英〕塞缪尔· 巴特勒 《平凡的观察》



当我思想的导师进入被世人忘却的境地时,我不能和他们同行。这使我感到悲哀。



〔英〕马克斯·比尔博姆 转引自 《牛津格言集》



通常,一个人接受的经院式教育越多,他就越像个多愁善感的乡巴佬。

〔英〕D·H·劳伦斯《约翰·高尔斯华绥》



未开垦的头脑不像未开垦的土地那样开遍野花,那里面长满罪恶之莠草,还住满丑陋不堪的癞蛤蟆。



〔英〕洛根·皮尔索尔· 史密斯《事后的思索》



怀疑论者断言自己一无所知——即使在足以驳倒他们的观点面前也如此; 同时却又以为他们的知识比周围整个世界都更丰富。

〔英〕托马斯·布朗《医学宗教》



任何知识都有其价值。事物再渺小,我也愿意知道它。

〔英〕博斯韦尔《约翰逊传》



知识就是我们借以飞上天堂的羽翼。

〔英〕莎士比亚《亨利六世》第2部



我认为“纯粹知识”的概念,是我们应当从我们心灵中去除的一个高度的抽象。知识总是伴随着情绪和动机的副产品。我们还应记住,知识的普遍性存在着各种等级。因此,一种普遍的观念在历史中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出现,这种特殊形式被种族的独特环境和文明的发展阶段所决定。更高的普遍性很难用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述。

〔英〕怀特海《观念的历程》



知识是由一些正确的信仰而成。但是所包括的不都是正确的信仰。负面常用的例子是,一个钟已经停了,但是我相信它还是走着。我偶然一看这个钟的时候,凑巧所指的时间完全无误。若是这样,关于时间,我的信仰是正确的,但是我的知识不是正确的。

〔英〕罗素《我的哲学发展》



感觉显然是我们对世界(包括我们的身体)的认识的源泉。把感觉本身就看做是一种认识,这也像是很自然的事。一直到近来我还是这样认为的。比如说,当我看见一个我认识的人在街上向我走来的时候,好像只是看见就是知识。当然不可否认,知识是通过看见而来的。但是我现在认为,把这个仅仅的看见本身就看做知识,是错误的。

〔英〕罗素《我的哲学发展》



知识是由对某几种刺激——例如考验——的反应的精确程度表现出来的,这是显明的。反转来,你们能够说它是完全由反应的这种精确程度组成的么?我不以为我们能够;但我们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向前走一程。为着这个目的,我们对于可以期望那里有知识的这种精确和这种反应必须更小心地下定义。

从我们现在的观点看来,从知识中排去知觉,是困难的; 无论如何,知识是由基于知觉的行动表现的。一只鸟在树间飞翔,小心避免碰在它们的枝上; 它的避去冲撞是对视的感觉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大都具有精确的特点,并且引起我们说这只鸟由视觉“知道”什么对象是在它的附近。自一个行为论者看来,这必定算作知识,无论分析的心理学可以怎样去观察它。在这种场合,粗率地说来,被知道的东西是刺激; 但在更进步的知识中,刺激和被知道的东西变成不同的。

〔英〕罗素《心的分析》



知识共分两种,一种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另一种是关于断言间推理的知识。前一种知识就是感觉和记忆,是绝对的知识。例如,当我们看见某一事物正在进行时所得到的知识,或是回想已完成的事物所得到的知识就是这类的知识。要求于证人的也就是这类的知识。后一种知识被称为学识,是有条件的知识。例如当我们知道“如果所示图形为一圆形,那么通过它的中心点所作的任何直线都会将其分成两等分”时所具有的知识就是这种知识,要求于以推理自命的哲学家的知识也就是这种知识。

关于事实的知识记录下来就称为历史,共分两类: 一类是自然史(博物志),这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事实或结果的历史,如金属史、植物史、动物史、区域地理史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类历史是人文史,也就是国家人群的自觉行为的历史。

〔英〕霍布斯《利维坦》



知识,乃是去认知我们尚不知道的东西。

〔美〕爱默生《蒙台涅或怀疑论者》



为了“体验”,你必须对知识做出创造性反应。获得知识本身是消极的,体验知识才是积极的。



〔美〕马克斯威尔·马尔 兹《你的潜能》



谈说是知识的领域,倾听是睿智的特权。

〔美〕霍姆兹《早餐时的大学教授》



世界上任何知识都不会没有用的。

〔美〕马克·吐温《镀金时代》



有人说,知识就是力量。对我来说,知识就是幸福。

〔美〕海伦·凯勒《我的生活故事》



司知识的天使懂得最多,司爱情的天使爱得最深。

〔美〕爱默生《论文集(第1辑) ·智力》



量上和质上都是重要的知识源泉——除了先天知识而外——是传统。我们的知识大都是通过事例、通过别人讲述、通过读书、通过学习怎么进行批判、学习怎样容纳和接受批判、怎样尊重真理而获得的。

〔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



世上最博学的人在被问到他知道什么时,回答说,他知道他一无所知。这样,也就证实了这话,即我们所知的最大部分乃是我们所不知的最小部分,这就是说,甚至我们以为我们知道的,也无非是我们无知的一点点。

〔法〕蒙田《人生随笔》



我热爱并崇敬知识,有如我热爱和崇敬拥有知识的人,这实在是人类最为贵重的珍宝。然而,我厌恶人们将自己的基本能力与价值基于这之上,厌恶他们让理解求助于记忆,“寄人篇下”(塞涅卡),除开书本,一无所能。我若敢于说的话,这简直比愚蠢本身还要糟。在我的国家,我的时代,学问往往填满下钱包,却很少能充实头脑。

〔法〕蒙田 《人生随笔》



如果自然界是人类的依靠,人类社会便应有预见。才智和精神的增长的必要性决不亚于物质的改善。知识是人生旅途中的资粮; 思想第一重要; 真理是粮食,有如稻麦。缺乏科学和哲理依据的智力必然枯竭,不吸取营养的精神和不吃不喝的胃是一样可怜的。如果还有什么比死于饥渴的躯体更能使人痛心的话,那一定是由于得不到光明而死去的灵魂了。

〔法〕雨果《悲惨世界》



即使在教授中,也有人整整10年不摄入任何智力食粮,除了偶尔从报刊上得到少许残屑。这种人并不罕见。

〔德〕利希滕伯格《格言集》



知识,通过理性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及科学,终于把宗教信仰、天主教会长期以来从我们手里骗走的享受还给了我们; 我们认识到,人不仅注定了在天堂里享受平等,而且在尘世上也该享受平等。

知识化为言语,言语化为行动,我们有生之日还能在这世上享受幸福。

〔德〕海涅《论浪漫派》



你的实际知识,即关于你的感受的知识,对你说来仿佛是一种不完全的知识,按照你的主张,它必须用另一种知识来补充。你想象这另一种新知识,描绘这另一种新知识,但不是把它当作你实有的知识,因为你根本没有这种知识,而是把它当作在你的实有知识之上你还应该真正获得的知识。

〔德〕费希特《人的使命》第2卷



没有一种知识能论证它本身,能证明它本身; 每种知识都是假定一个更高的东西为根据,如此上溯,以至无限。

〔德〕费希特《人的使命》第3卷



正是信仰才对知识表示了赞同,把知识提高到确实可靠与令人信服的程度,而没有这信仰,知识就会是一种单纯的妄想。信仰决不是知识,而是使知识有效的意志判断。

〔德〕费希特《人的使命》第3卷



知识还被当作更一般地来看待的,所以在达到命题或真理之前,在观念或名辞方面也已有知识。

〔德〕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4卷



因此我认为我们可以说有三种知识:直觉的,推证的和感性的。

〔德〕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4卷



思维对知识的关系如何呢?思维是前提,知识是结论; 思维是原因,知识是结果。

〔德〕费尔巴哈《说明我的哲学思想发展过程的片断》



哲学是关于存在物的知识。事物的本质是怎样的,就必须怎样来思想、来认识它们。这是哲学的最高规律、最高任务。

〔德〕费尔巴哈《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



知性是非感性的知识能力。可是没有感性就没有直观,所以知性不能是直观的能力。但是,除了直观之外,其他唯一能获得知识的方式就是借助于概念。所以,从知性而来的知识、至少可以说从人类知性而来的知识,是借助于概念的知识;这种知识不是属于直观的而是论证的。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知识就是能力和力量。人们希望知道发生了什么和怎样发生的,或者有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它做出来,或者,至少在思想中再现出来; 追求知识的愿望一开始就是摹仿的愿望。

〔德〕费尔巴哈《论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特别是从意志自由方面着眼》



一个人有了知识,才能变得三头六臂。



〔德〕马克思 转引自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



学问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充分地理解和熟练地运用你所知道的一切。

〔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读、写、算被称为基本知识,我并不否认它们对精神的培养有基本作用,但是我的确遇见过既不会读也不会写而知识却很丰富的人——我想通过这个例子告诉你: 知识和科学的程度固然有高低之分,但是这种差别只有暂时的或局部的、相对的、主观的意义,一切事物在绝对中是同样的。

〔德〕狄慈根《论逻辑书简》



天下没有一桩蠢事不会由于知识或者意外而得到纠正; 也没有一种聪明的事不会由于缺少知识或者由于意外而遭到失败。

〔德〕歌德《格言和感想录》



在知识领域中,攀登得越高,视野就越开阔。



〔俄〕拉季谢夫 转引自 《科学名言集》



知识的源泉不会枯竭,不管人类在这方面取得多大成就,人们还是要不断地去探索,发掘和认识。



〔俄〕冈察洛夫 转引自 《中外格言》



决不要企图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哪怕是用最大胆的猜度和假设作为借口来掩饰。

〔俄〕巴甫洛夫《巴甫洛夫选集》



知识应当为人类的创造性目的服务,光积累知识是不够的; 应当尽可能扩大知识并把它运用到生活中去。



〔俄〕鲁巴金 转引自 《外国名言一千句》



经常不断的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俄〕高尔基 转引自 《外国名言一千句》



再没有比预言人类知识有限的预言家所犯的错误更大的了。



〔俄〕季米里亚捷夫 转 引自《外国名言一千句》



知识不是某种完备无缺、纯净无瑕、僵死不变的东西。它永远在创新,永远在前进。



〔俄〕普略施尼柯夫转引 自 《外国名言一千句》



知识是一个不断研究和探求的过程,如果知识变成了一种信仰,那么,它就会陷于停滞。

〔俄〕高尔基《论文学》



没有一种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的了; 人具备了知识,是无敌的。

〔俄〕高尔基《扫除文盲》



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俄〕列宁《青年团的任务》



你知道得很多,但如果你不善于把你的知识用于你的需要,那就没有什么用处。



〔意〕彼特拉克 转引自 《外国名言一千句》



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

〔意〕达·芬奇《论绘画》



掌握无论那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你决不能爱或恨一件事物,除非你先认识了它。



〔意〕达·芬奇麦柯德编 《达·芬奇的笔记》卷1



要对别人隐瞒我们知识的局限,最可靠的方法就是不要越过那界限。

〔意〕莱奥帕尔迪《思想录》



人们爱戴知识常常并不在于它可能产生什么善的东西,而在于它可以被占有。

〔意〕阿奎那《神学大全》

没有人会妒嫉别人的对真理的知识,因为真理可以被许多人完整认识; 不过,人们或许会妒嫉有些人所表现出的对真理的知识的优越感。

〔意〕阿奎那《神学大全》



大量的知识可以塞进一个空空如也的脑袋。



〔奥地利〕卡尔·克劳斯 《格言与矛盾》



无知就是无知,谁也没有权利相信它能衍生出任何东西。

〔奥地利〕弗洛伊德《幻想的未来》



知道如何活用知识最重要,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次之,拥有知识再次之。



〔奥地利〕胡戈·冯·霍 夫曼斯塔尔《友人之书》



一种新知识常常足以使有些人受到吸引,而不顾一切。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人的理智出于天性认识了原理。人通过这种认识产生了有关结论的知识。但结论的知识不是出于人的理智的天性认识的,而是通过发现,通过学习。

〔意〕阿奎那 《神学大全》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我们知识的宝藏越丰富,产生重要设想的可能就越大。此外,如果具有有关学科或者甚至边缘学科的广博学识,那么,独创的见解就更可能产生。



〔澳大利亚〕贝弗里奇 《科学研究的艺术》



我们竟毫不费力地没有花费特别紧张的劳动,而仅仅通过积累这种不系统的知识就获得了财富,有时甚至比经过按部就班地学习所得到的东西还要多。



〔奥地利〕埃伦弗斯 转 引自 《科学名言集》



如果加以明确规定,则认识的方式或知识的种类,可以分为四项:

一、由传闻或者由某种任意提出的名称或符号得来的知识。

二、由泛泛的经验得来的知识,亦即由未为理智所规定的经验得来的知识。我们所以仍然称它为经验,只是因为它是如此偶然地发生,而我们又没有别的相反的经验来推翻它,于是它便当作不可动摇的东西,留存在我们心中了。

三、由于这样的方式而得来的知识,即一件事物的本质系由另一件事物推出,但这种推论并不必然正确。获得这种知识或者是由于由果以求因,或者是由为一种特质永远相伴随着的某种普遍现象推论出来。

四、最后,即是纯从认识到一件事物的本质,或者纯从认识到它的最近因而得来的知识。

〔荷兰〕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



有一位哲学家教导他的儿子们说:“我的宝贝!你们应当努力求学。因为世上的一切东西,无论土地金钱,都是靠不住的。权势不能离开本乡,带着金银上路也不保险,或者会被盗贼抢去,或者会渐渐用光; 知识却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用之不竭的财富;假如有知识,即使钱财用完也不要紧,因为知识是存在头脑里的财产。有学问的人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受人尊重,坐首席; 没有学问的人无论到哪里,都只有吃残羹剩饭,看人冷眼。”

〔波斯〕萨迪《蔷薇园》



知识是为了发扬教理,不是为了享受富贵。

假如你用道德学问去谋利,便是积聚起来又投在火里。

〔波斯〕萨迪《蔷薇园》



无论你腹中有多少知识,假如不用便是一无所知。

牲口虽然驮着无数的经卷,也算不得聪明饱学的圣贤。

〔伊朗〕萨迪《蔷薇园》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酒。

凶猛的黄蜂! 我们不指望你的蜜糖,我们只有一个要求: 不要把我们刺伤。

〔伊朗〕萨迪《蔷薇园》



学者没有努力,如同情人没有金钱; 旅人没有常识,如同飞鸟没有羽翼; 理论家没有实践,如同树木没有果实,圣徒没有学问,如同房屋没有门户。

〔伊朗〕萨迪《蔷薇园》



古兰经是为了教人行善,不是为了诵读。虔诚而无学识的人,如同徒步的旅客; 有学识而不肯勤修的人,如同昏睡的骑者。罪人举起手来祈祷,胜于信徒扬起头来目空一切。

与其作害人的律师,不如作仁慈的战士。

〔伊朗〕萨迪《蔷薇园》



缺乏智慧的灵魂是僵死的灵魂,若以学问来加以充实,它就能恢复生气,犹如雨水浇灌荒芜的土地一样。



〔阿拉伯〕阿布尔·法拉治·伊斯巴哈尼 转引 自 《人生就是奋斗》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



〔印度〕泰戈尔 转引自 《中外格言》



广义地说,学问有无形的,也有有形的,心学,神学,理学等是无形的学问,天文、地理、物理、化学都是有形的学问。它们都能使人扩大知识见闻的领域,辨明事物的道理和懂得做人的本分。为了扩大知识见闻,或须倾听别人的言论,或须自己努力自修,或须读书,所以求学必须懂得文学。但如像古人那样,以为能够念诵文字就算作学问,那么大错特错了。文字不过是求学的工具,好比修建房屋所用的斧锯一样;斧锯虽然是建筑上不可缺少的工具,但如仅知工具名称而不知如何建造房屋,那就不能称为木工,正因为如此,仅能念诵文字而不能辨明文理的人就不能叫做学者。

〔日〕福泽谕吉《劝学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春秋)孔丘《论语·为政》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战国)庄周《庄子·养生主》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

(战国)荀况《荀子·儒效》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战国)荀况《荀子·儒效》



十围之木,始生如蘖。

(汉)班固《汉书·枚乘传》



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

(汉) 刘向 《说苑·建本》



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 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长。

(晋)葛洪《抱朴子·极言》



浅见之家,偶知一事,便言已足。

(晋)葛洪《抱朴子·微旨》



知不务多,务行其所知。

(唐)魏徵《群书治要·体论》



兼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唐) 韩愈《进学解》



大凡学问,闻之知之皆不为得; 得者,须默识心通。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17



积学于己,以待用之也。

(宋)程颐《伊川先生文集·为家君作汉州学生策问之三》



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宋) 陆九渊 《陆九渊集·语录》



知为慊,便是鄙陋。以不知为歉,则以知为泰。今日之歉,乃他日之泰。

(宋) 陆九渊 《陆九渊集·语录》



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宋) 黄庭坚《山谷别集·与宋子茂书》



学问博识强记易,会通解悟难。

(明)吕坤《呻吟语·问学》



学问实自静中有得,不静则心既杂乱,何由有得。

(明)薛瑄《读书续录》卷2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5回



功夫自难处做去,如逆风鼓棹,才是一段真精神; 学问自苦中得来,似披沙获金,才是一个真消息。

(明)洪应明《菜根谭》



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

(清)颜元《习斋记余·答齐笃公秀才赠号书》



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李大钊《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



人生第一要求,就是光明与真实,只要得了光明与真实,什么东西什么境界都不危险。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愚暗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障碍。

李大钊 《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



凡是一种学问,或是一种知识,必于人生有用,才是真的学问,真的知识,否则不能说他是学问,或是知识。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生活及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自然与人生有密切的关系,史学既能成为一种学问,一种知识,自然亦要于人生有用才是。

李大钊《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



凡一种学问,必于实际有用处,文学、史学都是如此。但是,用处是多方面的。得到了一种知识,以此知识为根据去解决一种问题是用处; 以所有的学识成一著作与学术界相商榷,以期得到一个是处,也是用处。但是最要紧的用处,是用他来助我们人生的修养,却有极大的关系。

李大钊《史学与哲学》



中国知识皆由人之共通内部生出,而西方知识亦由分别的各向外面索觅。中国知识如农工之耕稼制造,可以直接享用。西方知识亦如资本财富。据此来再求人生之满足。故中国知识如修、齐、治、平,皆反求之己而得。西方知识如哲学、科学、宗教,皆分别寻向于外,而在己则空无所有。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略论中国心理学》



自然界、机器和一切工作,对待没有知识的人,对待怯弱的人是很不客气的,甚至常常是粗暴和残酷的;但是它们对待具有丰富知识的人,对待健壮和勇敢的人,则是非常驯顺的,承认你是主人,情愿为你服务。

宋庆龄《什么是幸福》



知识是要自己像开矿样去取来的。取便是行。中国学子被先知后行的学说所麻醉,习惯成了自然,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终于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如果有所知,也不过是知人之所知,不是我之所谓知。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我很诚恳的敬告全国的同志:“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先知后行的学说土壤里,长不出科学的树,开不出科学的花,结不出科学的果。

陶行知《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



现成的知识最初是传家宝,连对子女都要守秘密。后来,普通的知识是当作商品卖。有钱、有闲、有脸的乃能得到这知识。那有特殊利害的知识仍为有权者所独占。生活教育者就要打破这知识的私有,天下为公是要建筑在普及教育上。

陶行知《教育的新生》



学问不论新旧,只要是追求真理,便与革命之精神符合。若以学问作买卖,则无论新旧,都有作汉奸之可能。

陶行知《学问与革命是一件事》



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为这一类。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现在一般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是几乎完全被挥于门外。说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些从闻知里推想出来的罢了。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

陶行知 《行是知之始》



还有一点,以为只有知识分子,才有办法,别人一概不成。这种想法是错的。不要以为有了知识分子就有力量,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知识配合他们的力量。没有知识是不成的,但是知识不配合人民的力量,决无用处! 我们知识分子常常夸大,以为很了不起,却没想到人民一醒觉,一发动起来,真正的力量就在他们身上。

闻一多《演讲录》



只有在一个合理的社会里,在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食人的社会里,知识才是一个武器,知识在一个合理的社会里才有大用; 不然,是不中用的。

闻一多《演讲录》



自昔长于金石之学者,必为深研经史之人,非通经无以释金文,非治史无以证石刻。群经诸史,乃古史资料多数之所汇集。金文石刻则其少数脱离之片段,未有不了解多数汇集之资料,而能考释少数脱离之片段不误者。

陈寅恪《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业绩稿序》

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现在学问趋向于专门,讲究一个部门的深入,像以往所谓学究天人的大儒,于学无所不通,已不可复求之于今日。苟能学惯中西,于思想学术盘根错节之处提纲挈要见其大者,即属难能可贵。

梁实秋《梁实秋怀人丛录·但恨不见替人!》



书本原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也就是启发人类思想的母胎。它产生了人生存在的意义,它供给了智识饥渴的乳料。

郁达夫《人与书》



我们有个好传统,求知识做学问要讲“躬行实践”。要讲“有诸己”。知识学问不是装饰品,为了充实生活,为了做社会里一个有意义的人,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要求知识做学问。

叶圣陶《瓶子观点》



曾经有人说过,谁都应该多少有些历史知识,不知道过去,就不容易真个知道现在,做一个尽职尽分的人。古的远的历史放松些还无妨,近百年近六七十年间的历史跟当前的关系太密切了,那就非知道不可。

叶圣陶《〈吴伯箫散文选〉序》



知识,谁都是越广博越好,一个人只会嫌知识少,决不会嫌知识多。知识要它多,并不在乎装点门面,遇见什么,都谈得上一点儿。知识要它多,在乎充实自己,使知识化为精神上的血肉,无论学习什么或是做什么工作,都有坚实的底子。

叶圣陶 《多登载知识小品》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