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鲍泉》(露色已成霜,梧楸欲半黄。)

2019-05-13 可可诗词网-汉魏六朝诗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露色已成霜,梧楸欲半黄。

燕去櫩恒静,莲寒池不香。

夕乌飞向月,馀蚊聚逐光。

旅情恒自苦,秋夜渐应长。

从宋玉首唱出“悲哉!秋之为气也”以后,悲秋便成为诗歌的传统主题。尤其是客行于外的诗人,对秋天的凄清景色特别敏感。鲍泉这首诗,便是写秋日行旅中的情怀。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落笔,点染秋景秋色。“露色已成霜”,写季节的变化。晶莹清润的露珠已随着气候的转寒消失了,空气中的水气变成了寒霜。这里暗用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意,同时也和下句“梧楸欲半黄”构成因果句。天气转冷,霜花满地,梧桐、楸树的叶子已到了半是枯黄的时候。“欲半黄”三字,写出叶色由绿而黄的渐变之意,很形象,有动感。

三四两句“燕去櫩恒静,莲寒池不香”,写燕子向南飞去,它们平日栖息的棕榈树一片寂静,听不到呢喃的燕语了。莲荷呈现出老寒之色,池中的清香也消散了。这两句一写树景,一写池景,着力渲染出秋景的清冷和枯寂。其中“莲寒池不香”一句很受前人赞赏,锺惺云:“莲宜曰香而曰寒,池宜曰寒而曰不香,清绝,幻绝,与‘风疏香不来’同妙。”(《古诗归》)这实际上是运用了视听通感的原理,见色而知寒,由寒而知不香,可谓联想巧妙,笔补造化。

五六两句“夕乌飞向月,馀蚊聚逐光”,写秋天夜景。在茫茫的宇空中,夕乌向月而飞,而在微弱的灯光前,残留下的蚊虫相聚逐飞。这不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美,而是使人感到凄冷、孤苦的夜景。诗人此刻的心境是黯然凄凉的,故而最后在“旅情恒自苦,秋夜渐应长”两句里以低沉的语调诉说出他的心音。旅情客愁不是别的,而是身在异乡为异客,永远不会有欢愉,心里总是凄苦不堪的。而飘泊在外,孑然一身,最苦最怕的是那漫漫长夜,可是秋天的黑夜偏偏是一天比一天漫长,这就意味着要忍受着越来越长的黑夜的折磨,更要“恒自苦”了。写到这里,笔是收住了,而凄楚哀伤的感情却是收不住的,必然是此愁应共秋夜长,颇有凄哀欲绝之感。

这首诗,围绕诗题写景写情,自始至终都笼罩着悲秋意识,加上旅情羁愁,愈写愈苦,心头铅重,低沉抑郁,哀婉深曲,逼真地刻画出一个他乡游子的凄凉心境,在艺术上是相当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