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宗朱祁钰
代宗朱祁钰
一、临危当政
公元十五世纪初叶,当曾经强盛一时的明王朝显露出衰落的迹象时,中原北方的蒙古高原上已是声浪俱起了。当时,明朝的西北部有个较大的部族,即以花花不脱为可汗,也先为统帅的瓦刺部。“土木之变”也先大败明军于土木堡,生俘英宗,北围大同,南寇北京,大有荡平中原之势。
“土木之变”的消息传到北京城,文武百官个个被惊得目瞪口呆,奉天殿里顿时死一般的寂静,随即一片恐慌,吴太后和周皇后也面无血色,没了主意,被宫女太监搀回内宫。代英宗主朝的成王朱祁钰也心情沉重地离开了奉天殿回到了自己的房中,凭窗北眺,自言自语地说: “进谏必闻呵”。应该说,祁钰对 “土木之变”是有心理准备的,只是他没料想哥哥英宗被俘。宣德十年 (1435) 祁镇继父位称英宗时,比他小一岁的弟弟祁钰13岁,也被封为成王,之后,二人来往甚少。英宗继位后,便一味追求玩乐,极少过问国事。宦官王振见此,便趁机怂恿英宗享乐,而自己则独揽朝中大权,专断骄横。对此,祁钰十分反感。当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准备亲统50万大军,去北击也先部,以解大同及边关之围时,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和侍郎是军事部门的正副长官)邝堃(kuang kun)和侍郎于谦都认为朝廷没有充分准备,劝英宗不宜亲征时,祁钰也劝英宗待探明敌人虚实,做好准备后再亲自统兵支援不迟。但英宗的耳朵里只听得进奸宦王振的话,对祁钰和群臣的进谏一概不听,结果落得兵败被俘。
也先俘英宗后更加猖獗,频频出兵骚扰,边关告急奏章雪片一般飞进朝中。举国无主,国难当头。前来奉天殿上朝的群臣只知哭泣却拿不出应急之策。兵部侍郎于谦见眼前这乱纷纷的局面,看了看坐在身边的祁钰,沉思片刻,悄声对他说:“国难当头,成王您要早做主张,调集兵士,速运军粮,固守京城为上啊。”祁钰听罢没吱声,只是紧锁眉宇,沉吟着闭上了眼睛。看神情好象他已经在运筹着什么了。
面对这样一个局面,吴太后和周皇后急得哭哭啼啼,从宫里内库捡出大量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偷偷派太监带着财宝去寻找也先,想把英宗赎回来。结果毫无希望。几天来,北京街道上陆续出现了从土木堡逃回来的伤兵,断手的,缺了腿的,弄得京城里人心惶惶,谁也不知道皇帝的下落。人们预感到,战争就要危及京城了。这时,祁钰犯愁了: 举朝上下人心恐慌,边境又时时告急,而眼下京城就只剩下不足10万人的军队,且多是一些老弱病残的人,瓦刺军来了怎能抵挡得住呢?
正统十四年 (1449) 八月,为了安定人心,太皇下诏,立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但是,在这国难深重的时刻,怎能让一个年仅两岁的小孩登基当皇帝呢?因此,张太后根据群臣的建议,又命祁钰监国,总理国政。
诏下之后,祁钰随即在奉天殿召开会议讨论战守之策。大臣们七嘴八舌,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一阵讨论之后,翰林院侍讲徐程首先站了出来,朗朗说道: “臣夜观天象,稽算历数, 天命已去, 惟有南逃可以纾难”。徐珵的建议, 立刻遭到太监金英和礼部尚书胡萤(ying)的反对。接着,于谦也站起来,冲着徐珵高声斥责道:“主张南逃的,罪当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你难道不懂得宋朝南渡的教训吗?”于谦的这些措词尖锐的指责,弄得徐珵非常难堪。他没再说什么,低头退了回去。这场辩论使得徐珵声誉大降,以至于他改名为徐有贞,离开京城躲到别处去了。也正是由于这件事,使得徐珵和于谦结下怨恨,这是后话。于谦的这些慷慨激昴,掷地有声的话,博得了祁钰和群臣的赞许,使得犹豫中的祁钰下定了坚守京城的决心。
于谦,字迄益,钱塘 (今浙江杭州市) 人,生性刚直,不事权贵,任地方官时,严法如山,奖励生产,深得官民的爱戴,并受到宣宗时“三杨”的器重。正是因为他刚正不阿,不事权贵,也得罪了王振等这样的宦官。于谦曾被王振所陷害被关进班房,后因官民一致反对,于谦才得以获释。后被召入京担任了兵部左侍郎。于谦的反对南迁的主张和痛恨宦官专权的思想,同祁钰的想法基本一致,因此,祁钰也非常器重他。
祁钰下定决心坚守北京,并针对守卫京师的兵士多为老弱病残及人心震恐的情况,采纳了于谦的建议,将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各府的运粮军,全部调进北京。经过于谦的亲自筹划部署,加强防守,人心才稍为安定了。于谦所为深得祁钰的称赞。不久,祁钰便把他提升为兵部尚书。
外患既防,内祸未除。一天,祁钰上朝,文武大臣数百人联名呈上一份弹劾王振的奏章, 上写道: “王振危害了国家, 请求成王对王振抄家灭族, 以平民愤。如果成王不答应众臣的请求,臣等死也不肯退朝”。奏章读罢群臣放声大哭。见此状,祁钰皱了皱眉头,没说话。从心里说,他十分憎恨王振等那些祸国的宦官,也恨不得置那些宦官于死地。可自己有这样做的能力么,自己仅仅是个辅佐皇太子的监国呵,况且现在宦官的势力也很大,他们同太后和皇后的关系也非同一般,搞不好会酿成内乱,到那时自己又怎能担待得起呢,棋错一着危及宗社呵!正当祁钰这样左思右想的时候,身边有个宦官马顺,是王振的同党,他见大臣们仍不肯退朝,便大声喝叱着想把群臣赶跑。这下把大臣们激怒了,有个大臣先冲上去揪住了马顺的领子,跟着一个大臣又脱掉了马顺的靴子,于是,群臣蜂拥而上,一阵拳打脚踢,当场就把马顺揍死了。随后又有两名王振的同党被群臣打死在殿廷上。祁钰见朝堂大乱, 赶忙想躲进内宫, 被于谦扯襟拦住: 成王请留步。王振是这次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不惩办不能平民愤。况且群臣这样做也是为了江山社稷,没有其他的企图。成王您只要宣布王振的罪状,大臣们也就安心了。祁钰见事至此,别的也没什么办法,又听于谦说的有道理。于是,转回身来对群臣说:“百官所为应予以称赞,马顺罪该万死。”随即又传旨,将王振的田地家产全部没收,抄家灭族。
铲除了王振的党羽之后,祁钰在举朝的威信进一步提高了,京城的人心已基本稳定。但也先仍以英宗相要挟,不断袭扰边境,企图迫使明朝赔款割地。群臣认为,虽然京师已稍稍太平,但国家正处于危难之秋,人心惶惶,必须另立一个皇帝以安定人心,于是,群起上书太后,建议让祁钰早登大位。吴太后见英宗归回无望,便传旨:皇太子幼小,成王宜早正大位,以安国家。起初,祁钰对群臣的奏章劝进再三推辞,后来见吴太后已下旨,便遵从了母命。
正统十四年 (1449) 九月初六,秋高气爽,成王朱祁钰在北京正式登上帝位,并遥尊被也先扣押的明英宗为太上皇,定次年为景泰元年。年号景泰,祁钰被尊称为景帝。景帝的登基,给中衰的明朝带来了一线振兴的希望。
二、定朝安邦
祁钰正式登基称帝后,他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北面也先不断侵扰,大同虽有老将郭登守卫,但毕竟是孤军奋战。京师虽经于谦督备,兵力大增,但潜在的威胁依然存在,南方两广、贵州等地苗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也越来越激烈。祁钰想到这里感慨万分:宗社何以到了这步境地呢。内忧外患使他下定了振兴祖业宗社的决心,决不能被也先以英宗相要挟而向也先妥协,明朝江山是祖宗的绩业,万不能在自己这里被断送掉。
尽管祁钰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对如何巩固政权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但他比起其父宣宗、其兄英宗来,可称得上是因忧国而思治国的君主了。面对目前这样严峻的现实,他抛弃了议和求生存的念头,几乎采纳了于谦提出的所有建议。根据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和也先的气焰,于谦估计,也先一定不会就此罢兵,他向祁钰慷慨泣奏说: “也先得志,留住大驾,势必轻我朝中空虚,长驱深入,不可不预为计。前各营精锐,尽遣随征,军资器械,十无存一。应当赶快遣官四出,招募宦舍余丁义勇,集合附近民夫,用他们换下沿河漕运官军,而让这些漕运官军全部隶归神机营等,操练听用”。祁钰采纳了于谦这些切实可行、措置有方的建议,命工部齐集物料,内外局厂昼夜赶制攻战器具。京师九门,派都督孙镗等人带领士兵,出城守护,列营操练,以振军威,并选派给事中、御史等官,分别外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上奏。同时,祁钰把居住在城外的百姓迁到城内,分别安排居住,以避免瓦剌军的掳掠。通州坝上的粮仓及时运至城内,以免战事来临丢弃给敌寇。十月,也先果真挟带英宗,攻破紫荆关,直指北京城。面对强大的敌人,祁钰任命于谦为统帅,大将石亨为主将,同时飞马报知各省巡抚火速派兵援京。由于祁钰的周密安排,于谦、石亨等将领的出色指挥,身先士卒,将士人人效命,连京城的百姓也纷纷爬上屋顶,以砖石为武器投击敌人。两军相持5天,瓦剌军连战皆败,仓惶撤围西去。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一战也为景帝祁钰政权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也先见对明朝的袭扰屡次失败,便派使臣到北京,言称准备将英宗送回,并修书请求议和。礼部尚书胡萤(ying营)上书祁钰奏请同也先议和以赎回英宗,祁钰看罢奏章非常生气:“朝廷就是因为对也光只讲议和,不加强防范而造成了现在的不利局面,我正准备同敌寇绝交,而你们竟然想同敌寇言和,这是为什么?”吏部尚书王直回答说,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迎回蒙难的上皇英宗。祁钰听了更加不高兴:“我登基称帝并非我愿意这样,而是你们硬把我扶上位的,现在怎么又要反复呢!”主张议和妥协的胡萤等大臣都不知该说什么。于谦站起来说,王位已定,谁敢再有别的什么议论。答复也先派来的使臣,希望他停止一切敌对行动,这样才能有议和的可能。祁钰听罢非常赞同,连连称道:“你说得对,说得对”。答复了来使之后,为更进一步摸清也先部的情况和英宗的处境,祁钰又派大臣李实带上他的亲笔书信前往瓦刺部。信中写道:我国与你国,自古以来和好往来,情意深厚,因为这国奸臣从中作梗和你们搔扰,才失去了和睦,使得我兄英宗被留在你国。最近,我从各奏报上得知大王你经常在边塞上杀害无辜百姓,掠夺财物。我本想率兵出师征讨,但又想到你们的国人。我们本应和睦相处,如果相互残杀不就同自杀一样了吗?近来听到你们来使奏言,称你的各路军马都已撤回草原,这是顺应天意的。我们不会仗着国大人多而挑起战争,因为这是违背天意的。祁钰的回信义正辞严,使明朝在道义上又赢得了主动。
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卫力量,祁钰命于谦对京军三大营进行了改编。明成祖时,把京军编为五军营 (由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5军编成,均为骑兵)、3000营 (初由塞外降兵3000人组成,全是骑兵,主要任务是巡哨)、神机营 (使用火器,皇帝出征时须随军出征),合称三大营。“土木之变”后,三大营丧失殆尽,而且这种组织法,因兵种不同,训练各异,一遇调遣,士兵不习惯新号令,兵将不相认识,战斗力发挥不出来。经过改编后的三大营分为10营,由15万名骁勇骠悍的士兵组成,每一营以一都督统领,下又分5000人为一小营,都指挥为小营的长官。这10营集中团操,称为团营。遇有战事,由原来各营的军官率领参加战斗。号令划一,兵将相习,克服了原来三大营的弱点,提高了战斗力。祁钰的此举可称得上是明朝军事史上的一大改革。
明朝边疆和京师防守力量的增强,使也先更无隙可乘,而祁钰又识破了瓦剌以英宗相要挟的阴谋,拒绝与他议和,逼使也先无计可施。为了恢复与明朝的通贡和互市,景泰元年(1450)八月,也先不得不将英宗送回北京。兄弟二人在殿堂相见时,无不泪湿衣襟。一年的颠簸生活,使英宗显得苍老了许多。至于当时祁钰见到哥哥英宗后有无谈到让位之事,史书上均无记载,大概是英宗见弟弟祁钰既已正式登基且治国有方,自己一年来身体虚弱,做个太上皇就行了。之后英宗便出居南宫了。
经过整编的团营在保卫京城、守护边疆中发挥了作用。但此时明朝江山已远不如明朝初期那样稳固了。祁钰深知,要想稳定住并治理好这个国家,必须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指导,实行开明政治,广开言路,招贤纳士,以体现出他的仁政。由于连年战事,瓦剌骚扰,加之黄河逢汛必决,因此,全国灾区广泛,饥民几乎遍布黄河流域。针对这些情况,祁钰对各灾区采取了宽恤政策,对受灾较重的河南、山西、山东等地,都给予了不同程度减免赋税,并发粮赈济饥民。黄河孕育了华夏民族,可她也给百姓带来了更多的灾难。自英宗当政时,黄河就时时泛滥,虽经几番治理,但终因治理措施不当而以失败告终。景泰四年(1453) 十月,祁钰召徐有贞进京,命其担任右佥都御史负责治理黄河。徐有贞总结了以前治黄失败的教训,采取了在河水平缓时,先在上流疏浚河道,然后在中下游挖河道,固筑堤堰,并修成广济渠。景泰七年 (1456) 四月,徐有贞治黄获得了成功。
经过两年的整治,国家出现了较为稳定的局面,祁钰总算是松了口气。一天,祁钰看见身为皇太子的朱见深在太监的陪伴下,由东宫到御花园赏花,祁钰忽然觉得这个由太监陪着去赏花的不应是见深,而应是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一个想法涌上他的脑海,同时一个计划也已在他的心里开始酝酿了。
三、祸起南宫
景泰三年(1452),已是祁钰执政的第三个年头了,对他来说,这三年经过他励精图治,明朝的统治已较前稳固了。祁钰虽能对中原灾民实行减免粮税,赈粮济民的政策,但对湖南、两广、贵州和四川的苗族等少数民族却实行了民族歧视和高压政策,对他们的反抗进行了残酷的镇压。1452年十二月,瓦剌部可汗花花不脱在祭祀大礼时被也先所杀,之后瓦刺部出现了混乱,已不能构成对明朝的威胁,但小股的瓦剌部队却时常骚扰边镇。为此,祁钰又命石亨的儿子石彪为游击将军,专门负责对边镇的巡视。这样,明朝的国威重振,当时的朝鲜、越南、泰国等国都前来北京向明朝纳贡。
从封建的正统观念出发,祁钰认为,父位必须传其子,这样才符合伦理道德。有一天,祁钰在正殿批阅奏章时,象是无意识地随口问身边的太监,七月初二是皇太子的生日吧。太监知道祁钰说的日子是朱见深的生日,但作为祁钰贴身的侍从,他马上明白了祁钰的意图,忙伏身答道,皇太子的生日是十一月初二。祁钰听后没说什么。这时,他已下定了废见深立见济的决心。有的史书上记载,祁钰在易太子之前,曾对内臣们每人赏赐金银各50两,这样以免有人出来反对。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太监和大臣反对,祁钰没予理睬。祁钰的夫人皇后汪氏也反对立见济为太子,祁钰一怒之下,废了皇后汪氏,立见济的生母,祁钰的皇妃杭氏当了皇后。
景泰三年 (1452) 五月的一个上午,祁钰废皇太子朱见深为沂王,立朱见济为皇太子。看到自己的儿子继为皇太子,祁钰心里觉得踏实了许多。他哪知有些被赏赐的大臣心里一直对此心怀不满。一年之后的十一月,太子见济不知得了什么疾病死了。之后祁钰连续几天茶饭不思,脸色阴沉。原来反对更换太子的御史锺同、礼部大臣章纶等人,出于维护封建的统序,联名上书奏请祁钰复见深的太子之位,并称国家之本是皇太子,应该尽快恢复见深的太子位。本来,儿子死后祁钰心里就十分烦乱,现在章纶、锺同等人又上书奏请建议见深复位,他更是恼怒,便下令让锦衣卫将章、锺二人拿下投入监狱,将二人打了个体无完肤。此后虽有人私下议论易位之事,但却没人敢给祁钰上书了。祁钰只有见济这一个儿子,现在,见济死了,祁钰又无意让见深重登太子之位,那么,他是怎么打算的呢?群臣中包括象于谦这样的被祁钰所信任之臣也猜测不出。至于传位给谁,祁钰一直不露声色。或许,他认为自己才二十几岁,年纪尚轻,等有了儿子后再立太子不迟。
不料,就在景泰八年 (1457) 正月,祁钰病倒了。之后形势便急转直下。
群臣见祁钰病倒,而且病得不轻,于是,以前稍稍平息了的易位之事便重又成了朝中的主要话题。据有的史书上讲,于谦当时想立襄王即英宗叔父的儿子为太子,致使后来被英宗所害。这种说法看来不足为信。但当时,于谦想重立见深为太子倒是可能的。群臣来来往往私下议论易位之事,这其中又以武清侯石亨,大臣徐有贞及王振的余党宦官曹吉祥等活动得最紧。石亨此人贪欲很重,虽经于谦举荐被晋封为侯,但经常因贪心外露被于谦所斥责,受到祁钰的冷遇,因此,对祁钰和于谦心怀不满。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虽因各有功劳而被祁钰所称赞,但却一直没有受到重用,所以,内心也甚为不满。石亨和曹吉祥都是武夫及奸宦,鼠目寸光,都主张重立见深为太子。倒是徐有贞极有心机,他认为再立见深为太子,不如趁祁钰正在病中,利用他和英宗兄弟间的矛盾,发动宫廷政变,迎请太上皇英宗复位。这样,事成之后论起迎复之功,自然人人都可以加冠晋禄。徐有贞的主意得到了石亨、曹吉祥等人的赞同。
正月十六日深夜,天色阴沉,四野一片寂静。突然,守卫英宗住所南宫之外长安门的士兵被一阵紧促的敲门声惊起了。随着大门被拥开,石亨、徐有贞、曹吉祥、杨善等人带领一千多名士兵蜂拥而入。有个卫兵头目不知所措问道: “进宫何事?”石亨答道: “边关报警,以防万一,奉旨保卫上皇。”说完带兵直奔软禁英宗的南宫。来到宫门前,石亨命人砸门,但宫内的士兵都被这阵势吓坏了,砸了半天也没人开门。徐有贞急了,他怕时间一久事情败露,命令士兵用一根大圆木猛撞宫门,同时令数百名士兵拼命去推宫墙。这时天色已经朦朦亮了,石亨、徐有贞等人破门毁墙而入,直奔英宗的寝室。只见英宗已独自一人手持蜡烛站在门口,见此情景,问石、徐二人: “你们这是干什么?”石、徐等人呼拉跪倒叩首: “请陛下登位”。英宗方知来意,连忙一一扶起,随即乘辇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及士兵的簇拥下直奔奏天殿。这时天已大亮。
奉天殿里文武百官正在朝堂,一边互相打听着祁钰的病情,一边等着祁钰视朝。忽然,徐有贞、石亨带兵赶到,将英宗扶上王位。徐有贞对众臣大呼: “上皇复辟了”。由于事出仓猝,众臣一下给惊呆了,摸不着头脑,不知所然,十分惶恐,抬头一看,果真是太上皇英宗端坐在宝座上,只得列班朝贺。这一场宫廷政变就这样成功了。历史上称之为 “南宫复辟”, 又叫 “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后, 废祁钰仍为成王, 并把这一年改为天顺元年。随即,祁钰在位时所重用的大臣于谦、王文、学士陈循、萧镃、商辂,尚书俞士悦、江渊等都被逮捕入狱。其中于谦被徐有贞妒恨而被英宗杀害。对石亨、徐有贞等,英宗以迎复功高,大受宠任。明朝振兴的希望至此破灭了。
几天以后,祁钰在西宫也死了。有人说是被害死的。但祁钰到底究竟是怎么死的,最后成了明史上的一个 “烛影斧声” 的疑案。祁钰死后,被以亲王的礼仪葬于北京的西山,当时没有庙谥号,其妃嫔也被赐死殉葬。直到公元1475年才被恢复帝号,被谥为景帝,庙号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