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李治
高宗李治
李治(628—683),字为善,小名雉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唐朝第三代皇帝,在位34年,年号有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死后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天宝十三年 (754),改谥为天皇大弘孝皇帝。
一
唐太宗李世民共生14个儿子。其中,长子承乾、四子泰、九子治为长孙皇后所生,其余均出于后宫妃嫔。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在做皇帝的当年便把8岁的承乾确立为自己的接班人。儿时的承乾非常调皮,常带领一帮人偷老百姓的牛马,杀死后大家煮着吃。承乾又喜欢模仿突厥人的习俗,挑选一批人,把头发编成辫子,身穿羊皮衣服,举着突厥的旗帜,集体去劫掠牛羊,然后各自用佩刀割煮熟的肉吃。有时候,承乾还扮成突厥可汗(王),装死,让众人躺在地上哭,模仿突厥人的殡葬仪式。年龄稍长,承乾又爱上声色。当时皇宫戏班中有一个十几岁的男孩,长得很漂亮,深得承乾喜爱,号为“称心”,两人日夜在一起厮混。对承乾的嬉戏无度,李世民很恼火,令人杀死 “称心”,并罢免一批教育太子失职的大臣。但承乾并没有因此改过,对“称心”仍久久不能忘怀,在宫中为他修墓、立碑、雕像,并供奉车马木俑等物。后来,承乾又发明了新的娱乐方式,与七叔汉王元昌在宫中各领一队人马,手持兵器,身披铠甲,双方布阵交战,有不愿真刀真枪参加作战者,马上就被绑在树上吊死,致使每次交战都要出现伤亡。东宫能够调集的人马毕竟有限,承乾对这种小规模的战争场面渐不满意,说:“我如果做了皇帝,要在皇苑中设置万人营,那时再与汉王分兵打仗,坐观岂不痛快! 若有人劝谏,就杀掉他; 只要杀几百人,别人再也不敢干涉!”起初,承乾对父亲还有所顾忌,也尽量不让负责教育太子的大臣们抓住把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根本不再把大臣们看在眼里,有人劝谏,他不但不听,有时还派人去暗杀。承乾自幼脚残,不甚受父亲喜爱,只是作为长子,才取得太子资格。李世民对承乾越来越不满意,便生废太子之心。
李泰是承乾的亲弟弟,以文笔见长,颇被父亲宠爱,得到的赏赐往往厚于太子。李泰得知哥哥失宠,因二、三哥都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便想尽快挤掉承乾而自代。他拉拢在自己府中管事的韦挺、杜楚客等,让他们广泛结交朝中大臣,为自己做太子造舆论,又与驸马都尉柴令武、房玄龄的儿子驸马都尉房遗爱等20余人结成死党,形成颠覆太子的一大势力。承乾本来就因父亲的偏爱而害怕失位,又觉察到弟弟的活动,更担心被挤掉。但是,他此时已无法挽回自己的影响,想得到父亲的宠爱已不可能,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只有设法除掉弟弟。于是先派人冒充李泰府中的人到太宗面前密告李泰有种种不法行为,结果被李世民识破;再派人去暗杀李泰,也没有成功。承乾眼看大势已去,便暗中召募刺客死士,连络对父亲有不满情绪的李元昌、侯君集等人,密谋杀入皇宫,发动武装政变,直接夺取皇位。当时正值太宗的第五个儿子李祐为逃避惩罚,在外地举行武装叛乱,虽很快被平息,但也为承乾添加了一副兴奋剂,他认为:东宫与皇宫只有一墙之隔,不过二十余步的距离,一旦起事,便可马到成功,不会落到五弟的下场。但是,承乾的刺客中有一个人叫纥干承基,因李祐事件受到牵连,在接受审讯中,主动交待了太子的政变计划。太宗大惊,立即命人囚禁承乾,派人核查情况属实,一举清洗了太子党。李世民征求大臣对如何惩治承乾的意见,来济建议:“陛下不失慈父的形象,太子又可以活命,便是最好的办法。”太宗接受这项建议,废承乾为庶人。政变阴谋流产。承乾被废,李泰似乎成为理所当然的太子人选。他每天都到宫中侍候,进一步讨父亲的欢心;太宗本来就喜欢他,便当面表示要立他为太子。但这时大臣们的意见却有两派:岑文本、刘洎等主张立李泰,在朝中地位显赫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却主张立九子晋王李治。太宗拿不定主意,既不愿为立李泰使这几位功臣现在或以后受害,也不想使李泰失去元老派的支持。为消除父亲的顾虑,李泰表示在自己临死前杀掉自己的儿子,再把皇位传给九弟李治。李世民很赏识李泰的宽宏大度,便再次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褚遂良对李泰的许诺表示疑议:“若魏王(李泰)以后真做了皇帝,还肯杀掉亲生儿子,传位晋王吗?”李世民对此却也不能保证。褚遂良紧接着提醒太宗:“当初承乾被立为太子,陛下却厚爱魏王,待遇过于太子,才酿成后来兄弟争立、太子图谋政变的悲剧。这可是血的教训。如果您立魏王为太子,为避免以后悲剧重演,请您先给晋王一个妥善的安置,才能大家平安无事。”这番话入情入理,若李泰做皇帝,李治和几个元老大臣很难幸免;这种结局是可以预料的,故太宗又陷于困惑。
面临种种阻力,李泰为尽快取得太子资格,希望胁迫软弱的九弟退出这场竞争。他找到李治,说:“原来你与七叔元昌关系密切,现在他因谋反被杀,你不怕受到牵连?”这时的李治才15岁,还并没有意识到目前的处境,也不知道正在争夺的内幕,的确被李泰的话吓住,整天忧心忡忡,唯恐有朝一日父亲来惩罚自己。太宗逐渐发现九儿的神色不对,便追问原因,李治如实坦白,李世民才知道是四儿暗中在搞小动作,心里很不高兴。太宗又回想起在责备承乾时,承乾曾说过:“我本已做太子,并无其他要求,只是后来受魏王排挤,才设法自我保护,正是因为他,我才有了政变动机。如果现在让他做太子,正好落入他圈套,使其阴谋得逞。”李世民仔细考虑这话颇有道理,就暗中决定不立李泰,让九儿继承皇位。为稳固下一任皇帝的统治,太宗召集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李世绩几个重要臣属,要统一他们的步调,以后好死心塌地地尽忠于李治。李世民开场便宣称自己对三个儿子(承乾、李泰、李祐)和一个弟弟(元昌)的所作所为非常痛心,活着没有意思,说完便要拔刀自尽。长孙无忌等赶快上前抱住,表示绝对听命于皇帝,不论决定立谁,都不许再有异议。其实,问题已很明确,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太宗刚刚已排除两个,李治成为唯一合法的候选人。太宗的戏实际是演给房玄龄和李世绩等人看的。李世民刚说出要立晋王,长孙无忌马上表示赞成,并说:“谁若再有异议,就要杀死他。”立晋王为太子的决定在最高统治圈内通过。既然皇帝已有明确决定,朝中百官没人再敢阻拦。李世民为防止李泰闹事,派人把他囚禁起来。决定宣布后,李世民又做了解释:“我若立魏王为太子,则太子之位似乎可以通过图谋钻营得到,就为以后没有取得太子资格的后代树立了不好的榜样。现在,太子图谋发动政变,魏王伺隙谋取太子位,我就把二人都废掉。这种方法要成为一种制度,后世若再发生类似事件,也要照此办理;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争夺皇位的悲剧。另外,如果魏王得立,承乾必被处死,他要巩固自己的地位,晋王也难以保全; 晋王做皇帝,与承乾、魏王都没有直接的竞争冲突,故二人的生命安全都可得到保障。”这是贞观十七年 (642) 的事,李治刚15岁。承乾和李泰相争,两败俱伤,结果使李治坐收渔翁之利。
李治的儿童时代性情温和,很听话,颇受父亲喜爱。被立为太子后,李世民为巩固他的地位和培养他的治国才能花费了不少心血。太宗在废掉承乾和李泰的同时,清洗了他们各自的同党,消灭了颠覆李治的隐患; 让当时最有权势的大臣都兼东宫官职,名义是让他们教育太子,其实是为培养他们与未来皇帝的感情。为树立李治的威信,下令全国的军队都要服从太子调遣,大将军以下的官员都要听从太子的处分,为培养李治的治国能力,太宗经常让他陪同自己朝见群臣,当场观摩对日常政务的处理,并有意常听听他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意见。同时,太宗也非常重视思想理论方面的培养。他亲着 《帝范》十二篇赐给太子,这是专门论述皇帝治理国家的理论。一次吃饭时,太宗说: 你应该知道种庄稼的艰辛,了解粮食来之不易,才能常使饭碗中有丰盛的饭菜。告诫太子要勤俭节约,对来之不易的财富要十分珍惜,不要肆意搜刮民财,而应重视发展生产。骑马时,太宗则说: 你应该懂得马也必须有劳有逸,只有不过度使他疲劳,它才能长期供你骑坐。告诫太子要珍惜民力,不要无休止地征发徭役,应使他们有休养生息的时间,否则,统治便不能长久。乘船时,太宗又说: “水能把船浮起来,也可以把船颠覆; 老百姓就象水,君主则是水中的船。”告诫太子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取得他们的支持,不能逼之过急,否则会起来造反。在树下乘凉时太宗也会说:“木料只有经过工匠的墨线才能取直,帝王只有听从臣下的劝谏才能变得聪明。”告诫太子要善于听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
太宗虽然确立了李治的太子地位,也为他日后做皇帝做了各方面的努力,但内心对这个性情温和天赋却不高的儿子不甚满意。李治初做太子,太宗曾下令挑选良家女子充实东宫,实际就是供太子享乐。此事却遭到李治的拒绝。李世民对此颇有感触,认为太子过于懦弱,将来恐怕难以成为有作为的皇帝。他把李治和自己做比较: 自己在他这样的年龄绝没有如此循规蹈矩。言外之意,循规蹈矩则不能做一个精明的帝王,只能算一个好儿子。他引用一句谚语说: “生子如狼,犹恐如羊”,太子生来宽厚,但愿长大后能有所改变。李世民清楚地认识到,一个懦弱的君主是不能驾驭群臣的。为此,太宗一度想废掉李治,让三儿李恪做继承人,认为李恪在许多方面颇与自己相象。但李恪是隋炀帝的女儿杨氏所生,是李世民的庶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不具备继承王位的资格。当太宗说出这个想法时,立即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他是李治的亲舅舅,当然不愿让毫无关系的李恪做皇帝,公开的理由却是不应违背古制。李世民对此也不好坚持。对李治的懦弱,长孙无忌则解释为文德,并谓天下太平之时,理应由有文德的皇帝治理国家,太子正是最合适的人选。在长孙无忌的坚持下,李世民才没有取消李治的太子资格。
经过李治的努力,太宗以后也没有再提废立太子之事。太宗东征高丽,留太子镇守,李治表现得很出色;太宗回来后,身上长一个疮,李治亲自为父亲把疮里脓血吸出来,并一直扶着太宗随车步行,一步也不离开。为了养病,太宗让太子暂代自己处理日常政务,李治除上朝时间外,终日守护在父亲身边,侍候喂药、吃饭,太宗让他出去休息一会,他都不肯。对太子的孝道,李世民是赞赏的。
贞观二十三年(649)四月,唐太宗病重,对过于懦弱的太子仍放心不下,要为他做好人事安排。太宗对李治说:“李世绩才智过人,但你对他未曾有丝毫恩惠,恐怕日后难以真正为你效力。为此,我现在把他贬到外地,等你做了皇帝,再把他召回来做丞相,这样,他或能对你感恩。但是,若发现他对你不十分忠诚,就要尽快把他杀掉,以免危及你的统治。”李世绩突然接到被降职的消息,马上意识到皇帝对自己有猜疑,家也没有回去,就立即起程。正因此事,李世绩后来虽居丞相官职多年,却始终处事非常谨慎,在矛盾尖锐时,往往故意迥避,并被后人视为圆滑。太宗在临死前,把积极支持李治做太子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叫到床前,用充满感情的语调对他们说:“现在我要把以后的事情全部托付给你们。太子生性宽厚,你们都知道,希望能善加辅佐。”又对李治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你对天下事不必过分忧虑。”太宗与世长辞,李治即位,是年22岁。
二
李治即位后,严格按照父亲的遗训,重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把李世绩调回来做了右仆射,对他们非常信任,有人诬告长孙无忌有谋反意图,李治根本没做任何调查,便下令把诬告者处死。李治虽然不太精明,经过太宗多年的苦心培养,毕竟掌握一些治国本领,特别是对太宗的言传身教,受到很深的影响。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绩、于志宁都是贞观时代的重要谋臣,对治国都有一套经验,李治全面听从他们的安排,实际上也就是继承了李世民的治国路线。故李治初做皇帝的几年中被后世誉为有贞观遗风。即使在武则天参予政事以后,李治经常有病,又贪于声色,但在对政事的处理中仍遵循着太宗的遗训。
李治非常勤于政事,确有治理好国家的愿望。太宗在后半期一般是每三天朝见一次百官,处理日常政务。李治则坚持每天上朝,及时解决各种随时遇到的问题,他说:“我年龄不大就做皇帝,必须一天到晚孜孜不倦地工作,犹恐有些需要及时处理的事情被挤压拖延。”直到显庆二年(657)五月,宰相李义府提出:现在是太平盛世,每天上朝也并没有多少要紧的事情可做,请改为隔日上朝。李治接受了这个建议,才改为每两天朝见一次。
善于听从劝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大优点。李治在即位之初,便鼓励大臣们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多提意见,并把每天召见十个刺史询问情况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来。同时,李治也接受正确意见。有一次,他带人出外打猎,路上下起雨来,他问谏议大夫谷那律:“用油布做的雨衣怎么样才能不漏一点水?”谷那律回答说:“要是用瓦做,肯定不会漏雨。”用瓦做雨衣当然是指房子,谷氏的言外之意,是批评李治本来就不应出来打猎游玩。李治愉快地接受了批评,从此废除皇帝游猎的常规。显庆元年(656),李治再次征求意见,询问减轻百姓负担的办法。来济指出:不必要的劳役是老百姓的一大负担,出工则违误农时,出钱又需花费很多,建议免除一切不十分紧迫的徭役征发。李治也虚心采纳。李治纳谏的例子很多; 善于纳谏成为弥补他天赋不高的重要措施。
贞观时期的法律相对来说是疏阔的,李治对此也继承下来。有一次,他问大理寺卿唐临: 现在监狱中关有多少犯人?唐临回答说: 有50多个,只有2人需要处死。李治对囚犯如此之少、死罪率低的情况表示满意。李治又去视察监狱,发现里面很平静,没有囚犯乘皇帝视察之机喊冤求救,他感到很奇怪,便问囚犯是怎么回事,得到的回答是:唐卿的处置都非常恰当,我们并不感到冤枉。李治对此十分赞赏,号召执法人员都应向唐临学习。
贞观年间,从天竺国来一术士,声称有长生不老之术。李世民对此很相信,给他以优厚的生活待遇,让他配制长生不老药。这位术士为拖延时间,开出一张非常奇特的药方,所需药物不仅遍布全国各地的深山大川,有些还需要到天竺等国寻找。为尽快制药,太宗派出大批人四处购求,但术士终于没有成功,被李世民打发回去。李治继位后,这位已白发苍苍的术士又来献方,但李治对此则根本不信,他说:“自古以来哪有什么神仙,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四处求长生药,结果是徒费钱财,骚扰百姓,谁也没能长生。如果真有长生不老之人,现在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呢?”这位术士也被当场赶走。李治对此能有这样的见解,确也难能可贵。
李渊生22子,太宗生14子,都先后封王,女儿都是公主,女婿均为驸马,他(她)作为皇室成员,往往仗势欺人。如李渊最小的儿子滕王元婴追求生活奢侈,横行不法,欺凌百姓,胡作非为。为了娱乐,元婴经常带着大队人马,领着猎狗,深夜出入城门,人喊马嘶,闹得鸡犬不宁,四邻不安; 有时随便用弹弓打人,甚至把活人埋在雪堆里,以此取乐。元婴与太宗的七子蒋王李恽又都是搜刮民财的能手,四处盘剥、掠夺,民愤很大。在一次普赐诸王时,李治说:“滕王叔叔和蒋王哥哥都善于自己经营,我看就不必赐给财物,只赏给他们两车麻,让他们回去做串铜钱的绳子吧。”李治虽没有严厉地惩罚他们,却使他们当场亮相,大失脸面,体现了赏罚分明。
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嫁给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房玄龄死后,公主鼓动丈夫与哥哥房遗直分家,并诬陷遗直,希望独吞家产,又有与和尚私通的丑闻,曾受到太宗的严厉训斥,她对李治做皇帝也有不满情绪; 同时,李渊女儿丹阳公主的丈夫薛万彻、太宗的女儿巴陵公主的丈夫柴令武、李渊的六子荆王元景等人也各有牢骚,他们便联合起来,形成一派势力,阴谋发动政变,推翻李治的统治,共举自称有做皇帝征兆的李元景为未来的皇帝。但此事很快被李治发觉,他立即命长孙无忌负责调查,事情很快真象大白。太宗的三子李恪颇受父亲喜欢,并一度被作为太子候选人,只因出身不好才没有做上皇帝,故对李治和长孙无忌等有对立情绪。房遗爱自知死罪难免,便声称李恪是主谋,希望用李恪的生命为自己换回一条生路。李恪虽被逮捕,李治仍没有因此饶恕房遗爱,他下令:将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斩首,李元景、李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都是皇室直系亲属,不宜杀头,令其自尽。同时,又有一大批人受到株连。这次由皇亲组成的政变阴谋很快流产,反映了李治处理事情还是比较果断的。
李治在执政期间,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也没有表现出特殊的治国才能,却由于他基本继承了太宗的治国路线,本人也比较谨慎,故政治局面基本稳定,经济仍保持持续繁荣的势头,人口也不断增加。永徽五年 (654),因风调雨顺,粮食大面积丰收,洛阳地区的粟米每斗只卖两个半铜钱,粳米每斗也只能卖11个铜钱。贞观年间全国人口300万户,至永徽三年,已有380万户。
由于国力持续强盛,在整个李治统治时期,对外战争经久不息。战争扩大了疆域版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促进了中外的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影响。但是,许多战争是没有意义的,如对朝鲜地区的连年征伐。随着政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连年征发,人民群众也怨声载道。东征将帅刘仁轨在麟德元年(664)上奏:我看见现在的战士,大多瘦弱而憔悴,健壮而有勇力者极少,大多年老体弱,衣着破烂,人人有跷首西归之意,没有为国效力之心。我问他们:“从前召募时,我见百姓都争相从征,甚至有人甘愿自备粮食衣物,参加义征; 现在你们为何如此狼狈?”他们回答说: “如今的官府和从前不同,人心也已变化。过去在东、西征役中死亡的将士,都有人专程带着朝廷的圣旨参加临丧吊祭,追赠官职、爵位,或直接把官爵赐给他们的子弟;凡参加渡海东征的人都可得到一级勋衔。自显庆五年(660)以来,阵亡将士已无人问及他们的姓名和籍贯,官府也不再保留参加渡海东征的名单。所以,遇有征役,年轻力壮的富家子弟纷纷买通官府逃避兵役,而穷人虽年老体弱也必须服役。如显庆五年的东征之役,将官们答应胜利之后有高官重赏等种种优厚待遇,但战争结束后,只见不断有人以各种罪名被逮捕入狱,却没有人得到任何赏赐; 本已受到重大的经济损失,却又落得性命忧虑,原来,大家都以参预征役获得勋衔为荣耀,但在后来的征战中,他们仍须与一般百姓一样,从事拉縴一类的苦力。所以,在服役初期就不断有人逃亡,后来开小差者更屡见不鲜。” 我又问: “从前的战士留守边疆五年尚可支持,你们现在才刚刚一年,为何衣着就这样破烂?” 他们说: “临来之时,官府让我们准备一年的服装,但现已离家二年,却还没有让回去的音讯。”依此看来,百姓本不愿从征,现在他们又如此艰苦,士气低落,怎能取得战争胜利? 希望朝廷能采取新的措施。刘仁轨反映的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但终李治之世,东征之役仍时断时续。
三
李治即位,立王氏为皇后。王皇后不会生育,渐失宠于李治,萧淑妃受宠。武则天原是太宗妃,曾得到当时的太子李治的好感。太宗死后,武则天随众嫔妃削发为尼。李治在一次进香时,二人相见,旧情复萌。出于对萧淑妃的嫉妒,王皇后鼓动李治让武则天蓄起头发,重新纳入宫来。武则天进宫后,王氏在李治面前又一再称赞她的种种好处,李治越发喜欢武则天。随着武则天的受宠日加,王皇后虽然达到了排挤萧淑妃的目的,但自己并未因此受宠,地位反而更趋低下。所以,王皇后又把攻击矛头指向武则天。不久,王皇后与母亲魏国夫人诅咒武则天的事情暴露,李治大怒,下令魏国夫人以后不许出入宫廷,王皇后的舅舅中书令柳奭也因此被罢免; 李治始有废立皇后之意。
不久,武则天生个女孩,王皇后不会生孩子却喜欢孩子,有时逗着小姑娘玩。武则天为达到自己做皇后的目的,等王皇后与小姑娘玩过走后,自己掐死亲生的孩子,又把她蒙在被子里。等李治来到,武则天装着看孩子,共同发现了小姑娘的尸体,武则天嚎啕大哭,借此诬陷王皇后。这次事件坚定了李治废掉皇后的决心。
为得到顾命大臣们的支持,李治亲带武则天去登门拜访舅舅长孙无忌。酒饭间,李治宣布封长孙无忌的三个庶子为朝散大夫,并赏赐大批财物,希望以此堵住舅舅的嘴。但当李治刚一提废除皇后时,立即遭到长孙无忌的拒绝。李治没有达到目的,便在朝见百官时突然宣布封武则天为宸妃。唐承隋制,在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1人,为夫人; 又有昭仪、昭容、昭媛等9人,为9嫔;又有婕妤9人,美人9人,才人9人,宝林、御女、采女各27人。武则天在太宗时为才人,被高宗纳为昭仪,现又独出心裁封为宸妃,以示特宠,以此提高武则天的地位。韩瑗、来济等当场谏阻,李治不听。
这时,皇帝要重新废立皇后的意图已为百官共知。善于察言观色、为人笑里藏刀、人称“李猫”的中书舍人李义府,因正受长孙无忌排挤,欲借此报复,并图谋飞黄腾达,正式奏请李治废掉皇后王氏,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个奏本深得李治赏识,赐给珍珠1斗,提拔为中书侍郎。同时,许敬宗、袁公瑜、崔义玄等人也都成为李治废立皇后的支持者。在朝廷内部,围绕皇后废立,明确分为两大阵营。长安令裴行俭等因私下与长孙无忌议论此事,流露出不满情绪,也被降职。
在争取到一批人的支持之后,李治召开大臣会议,专门讨论皇后废立问题。李世绩知道皇帝对自己一直有戒心,不愿卷入这场纷争,为逃避责任,声称有病没有参加。李治废立的理由基本是成立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王皇后既然不会生育,不能为皇家传宗接代,理应被废; 武则天已生了儿子,立为皇后亦无可非议。褚遂良对此当场表示反对: 太宗临死时亲口对我们说,把好儿好媳托付给我们,至今不过6年,废皇后不符先帝遗训; 王皇后出身名门贵族,平常并无过错,也不应轻易废掉。退一步说,即使重新议定皇后,也不应选择武则天。一则武则天出身寒微,二则她曾做过太宗的妃子,这个父子共妻的名声若传之后世,实在不太好听。褚遂良的这番话虽也合乎情理,但实在太露骨,又当场以辞职相要挟,并趴在地上叩头不止,流出一大片血,表示死谏的决心,致使李治感到大失脸面,一怒之下,命人把褚遂良拉出去,经长孙无忌讲情,才没有给他加刑。长孙无忌的态度早已明确,这时在场的另一重臣于志宁一直不敢表态,韩瑗、来济等也表示反对,李治的提议在最高统治圈内受阻。几天后,李治再征求李世绩的意见,李世绩又回答得很圆滑: “这是陛下的家务事,何必要问外人。”既不公开支持,也不表示反对。积极支持李治的许敬宗则公开宣扬:“种地的老百姓遇上好收成,多收获几担粮食,还想换换老婆,何况皇帝! 况且天子要废立皇后,与别人有什么关系,何必要提出种种异议!”这无疑是对高宗的支持。
李治能做皇帝,是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积极努力的结果,李治初做皇帝,在各方面也多依靠他们。他们自恃有功,希望李治能完全听命于他们;这时,李治已近而立之年,不想再完全被他们左右。实际上,已存在着控制与反控制的突出矛盾,废立皇后成为反映这一矛盾的焦点。皇后废立的矛盾在朝廷中已完全公开化,李治要摆脱被元老派大臣所左右的处境,只能继续坚持自己的做法。永徽五年(654)冬,李治正式宣布废掉王皇后和萧淑妃,罪名是她们要用毒药害人; 同时宣布立武则天为皇后。
李治利用皇帝权威的绝对优势取得了斗争的胜利。褚遂良被数次降职,一贬再贬,不久死于外任。韩瑗、来济被贬到边州,并永远不许进京。于志宁、柳奭被彻底罢免。长孙无忌初被疏远,显庆四年 (659),以谋叛罪被杀。同时,因受这几个人的株连,又有一大批所谓朋党被贬职、罢免或杀头。经过皇后废立事件,贞观时代留下来的元老派大臣除李世绩外,大部分被罢免或疏远。由支持武则天做皇后的李义府、许敬宗等人组成新的统治中心。
显庆五年(660)冬,李治开始生病,头痛眩晕,两眼模糊,难以主持日常政务,故上朝时往往委托武则天代为处理。武则天生性聪慧,又有很好的文史修养,对朝政的处理往往使李治感到满意。
在做皇后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武则天对李治百依百顺; 当皇后地位巩固、并拉拢一批心腹之后,特别经过直接处理政务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武则天便开始控制李治,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她的监视。王氏和萧氏废后被关在别院,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李治目睹她们的处境,昏暗的小房子只留下一个传递食物的小孔,李治突然萌发同情之心,答应想办法给她们自由。李治的许诺马上被武则天得知,二人各自挨100棍后,武则天令人砍掉她们的手脚,投入酒瓮中淹死。李治对自己的处境也渐不满意。麟德元年(664),李治与上官仪商议,准备废掉武则天的皇后地位,并立即由上官仪草拟了诏书。但这次密谋的内容很快就由武则天布置在皇帝周围的人报告给武则天,武则天立即找李治质问。李治的怕老婆毛病早已养成,一见到武则天,满腹怨愤早化为恐惧心理,又赶快向武则天献媚讨好,把责任全部推给上官仪。结果,上官仪与儿子被杀; 上官仪曾做过东宫官员,旧太子李忠也因此受害。李治对武则天的反叛宣告失败。从此,李治每次上朝,都由武则天垂帘听政,事无大小,都要征求她的意见。朝野内外都恭称 “二圣”。实权已转移到武则天手中。李治长期有病,有时让太子监国,有时则使武则天直接听朝。上元二年 (675),李治准备把政权正式移交给武则天,由于部分大臣的反对,才把皇帝的牌子仍带了下去。
李治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平庸的皇帝。在他完全信任长孙无忌等人、并尽量恪守父亲遗训时,承贞观遗风,虽无所建树,尚能使国泰民安,当他想摆脱元老大臣的束缚,自己独掌朝政时,大权又很快被武则天和一帮新的大臣所控制。他没有驾驭群臣独执政柄的本领,只能被他人所左右。虽然,李治在后期仍不断有求贤纳谏之举,但已与事无补。麟德二年,李治问:“隋炀帝因拒谏而亡国,我常以此为戒,经常主动征求意见,却为何没人提意见呢?”李世绩答道: “皇帝做事处处正确,群臣实在提不出意见。”事实是因皇后废立事件后,不断有人因提出异议而受到惩罚,大家已不敢随便讲话。两年后,李治又责备群臣不举贤,李安期则直率地回答:“不是天下没有贤才,也非群臣有意埋没人才,只因以前有人举贤,结果被举者尚未发挥才能,荐举者已以交结朋党罪受到惩处。皇帝若真心求贤,谁不愿把自己认识的贤能荐举出来呢?”此时的风气已与贞观和永徽初年大不相同。
四
李治共生8个儿子: 忠、孝、上金、素节、弘、贤、显、旦。王皇后不会生育,前四子均为后宫嫔妃所生,后四子出于武则天。
李治即位时,王皇后在舅舅柳奭的劝说下,请李治立李忠为太子。李忠虽为长子,却是后宫刘氏所生,本没有做太子的资格。王皇后利用这一点,希望他在成人后能亲近自己,巩固皇后的地位。柳奭也又打通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关节。永徽三年 (652),10岁的李忠被确立为太子。
一年后,武则天的长子李弘出生。武则天做皇后以后,她的儿子应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许敬宗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建议更换太子。李治采纳。显庆元年(656),李忠被废,4岁的李弘被立为太子。
龙朔三年(663),11岁的李弘被开始接受做皇帝的培训。李治每五天带他上一次朝,听大臣们汇报工作,并让他直接处理一些不太紧要的事情,借此培养他在群臣中的威信。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弘对各种事情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李忠因受上官仪株连被害,引起李弘的同情,要求父亲收尸安葬,得到应允。此时,武则天正逐步独揽朝政,儿子的成熟使她感到威胁。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弘突然发现囚禁萧淑妃两个女儿的所在,看到这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已年过30尚未出嫁,心里非常同情,便请求父亲把她们释放出来,然后择婿嫁人。萧淑妃是武则天的情敌,囚禁两个姑娘是武则天的报复手段。李弘的建议当然不合母亲的胃口。不久,24岁的李弘突然病死,当时和后世都有人怀疑是受武则天毒害,但也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
李弘死,其弟李贤被立为太子。李贤自幼聪明,读书极多,深得父亲喜爱。这时的李贤也已20余岁,又自负才高,武则天更怕难以驾驭,亲自撰写了 《少阳正范》和《孝子传》二书,赐给太子,让他安分守己,恭听父母之命。武则天常对李贤横加责备,使李贤常怀恐惧。后来,宫中有传闻说李贤本是武则天的姐姐所生,李贤对此也有怀疑。母子感情不好。深受李治夫妇信赖的术士明崇俨又常对武则天吹风,说李贤的弟弟英王李显 (又名李哲) 相貌最象太宗,另一个弟弟相王李旦也有贵相,鼓动武则天再度废立太子。调露二年 (680),明崇俨被人暗杀,李治严令缉拿凶手,没有结果,武则天便怀疑是李贤所为。李贤颇好声色,武则天以此为借口。令人搜查东宫,找到盔甲数百件,成为太子谋反的罪证。李治想赦免太子,不做追穷,武则天坚决不同意。同年,李贤被废,武则天的三子即李治的七子李显被确定为李治的接班人。
五
永淳二年 (683)冬,李治病情加重,头痛得历害,眼睛也看不见。御医秦鸣鹤诊断后说: “须在头部针刺出血,才可望痊愈。”不知是有意让李治早死,还是不懂针灸所致,武则天在帘后喊道: “这个医生真可杀,皇帝头上怎能随便扎出血来!”李治已顾不了许多,对医生说: “你尽管用针,刺出血来未必不是好事。”经奏鸣鹤扎针后,李治顿感好转,眼睛也能看见。武则天亲负彩缎百匹赏赐给医生。
李治并没有真正好转,为了养病,他让太子监国,并拒绝接见朝廷百官。同年十二月,李治到洛阳,确定改元弘道,并大赦天下。不久,李治病危,令再度扎针也无效了,令太子在灵前即位,让宰相裴炎辅政,凡军国大事有疑难处,可听从天后 (武则天) 处置。死时56岁。第二年,李治的灵柩从洛阳运到长安,埋葬在今陕西乾县,墓曰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