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祖朱棣

2020-04-10 可可诗词网-中国皇帝 https://www.kekeshici.com

成祖朱棣 

元至正二十年(1360),正在前线同陈友谅进行着殊死激战的朱元璋府中,传出了呱呱坠地的婴儿稚嫩而脆亮的哭声。这哭声,向炮火纷飞的龙江,向灾难深重的华夏大地报告: 行省平章朱元璋又添了一个胖胖的儿子,朱标、朱樉和朱棡又多了一位同胞弟弟,中国封建皇帝的队列中又将增加一位新人——朱棣。

朱棣的降生给慈祥的母亲马皇后带来了欢乐,为英明的父亲朱元璋带来了征战的勇气和胜利的希望。

在父亲胜利进军的凯歌声中,朱棣渐渐长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显露出与众兄弟姐妹的不同的非凡智慧。当朱棣长满八岁的时候,父亲朱元璋终于实现了恢复中华,开创大明江山的理想,成为明代开国大帝。

朱元璋一生得子26个,除了第9子和第26子早早逝去外,相貌奇伟,聪明伶俐的朱棣在众兄弟中自小就倍受父母的钟爱。朱元璋常常自豪地对朝臣们夸赞,棣儿酷似自己。在小小朱棣刚长满十岁的时候,父亲就封他为燕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宫廷要为朱棣诸兄弟确定宫城制式,朱元璋特别关照说,除燕王宫殿仍元朝皇宫制式外,其他各王府均不得引以为式。少年的朱棣已经成了父亲朱元璋心中的明珠。

这时候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枪林弹雨的征战,又经过十几年惊心动魄的政治改革,大明江山又稳固地建立起来了。但深谋远虑的朱元璋每每想到宋、元两代皇室孤立,宗室衰弱,朝廷有变宗室无力相助的血的教训,总对现任的一些高级军事将领放心不下。所以,他在强化皇权之后,便采取分封诸王,屏藩王室的措施来保证朱家王朝的世代永昌。

洪武十一年 (1378),在大明朝正式定都南京后,朱棣诸兄弟也都渐渐长大成人了。从这年开始,朱元璋就陆续将各亲王派到他们自己的封国去。洪武十三年(1380),20岁的朱棣也进驻了北平封国。当时徐达奉命镇守北平,朱棣这样就跟随徐达刻苦认真地学习兵法、练习武艺。

徐达为明朝第一开国元勋。徐达出身贫寒,世代以农为业,自小有大志。他言简虑精,刚毅武勇,治军有方,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朱元璋称赞他: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庇。

徐达不仅是朱棣的师长,也是他的岳父。这月下老人正是皇上朱元璋。徐达的长女自幼贞静,尤好读书。朱元璋听说她贤淑,便将徐达叫到跟前说,咱们是布衣之交了,过去君臣相契的率为婚姻。现在你的令女就同我的四子朱棣相配吧。徐达当然求之不得,也就欣然应下了这门亲事。洪武九年 (1376),徐氏册为燕王妃。

朱棣在徐达的严格教授下,练得一身好武艺,逐渐显露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后来胡惟庸、蓝玉案发生后,当年跟随朱元璋开创大明朝的开国元勋宿将几乎全给株连杀光了。这样北边防御蒙古侵扰的任务,朱元璋就只能交给二子秦王、三子晋王和四子燕王承担了。时称他们为“塞王”。但是,秦、晋二王都先后死于父亲之前,这样只有燕王朱棣的军事实权最大。朱棣并且还得到父亲的特许,军队中小事立断,大事方报知朝廷。他受着特别的器重。

当然,朱棣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智勇有大略。在同入侵的蒙古军队交战中,屡建战功。

洪武二十三年 (1390) 正月,元将乃儿不花率众南侵,朱元璋命令朱棣和晋王带兵北征。晋王进入茫茫大漠后,胆怯不敢向前进兵。勇猛果敢的朱棣置生死于度外,独自率傅友德等大将,挥师深入。途中哨兵获悉,乃儿不花扎营迤都(今蒙古东南境内),朱棣命令全军将士,紧追不舍。进军中正遇大雪,不少将领又主张即刻停止深入。朱棣说,正因为天降大雪,敌人才毫无戒备,我们应该冒雪急行军,打他个措手不及。北伐的明军马不停蹄地穿过茫茫雪野,出其不意地逼近了敌营,迫使乃儿不花未战而降。不久,朱棣又出师至撤撤儿山,擒斩元将孛林贴木儿等数十人。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大喜,说:“将来肃清蒙古沙漠者,还须靠燕王!”后来,朱棣多次受命北征元兵,多有战功,军权日重,威名大振。

朱棣权力愈盛,兵马愈强。加之他又兼燕京故元遗都的天时地利,便渐渐滋长了继承皇位的欲望和野心。

洪武二十五年 (1392) 夏月,太子朱标忧悒成疾,瞑目归天。因为朱元璋特别钟爱朱棣,在太子逝去后,他一心想立朱棣为储君。但朱标有5子,虽然嫡长早殇,但其次子允炆已长大成人。倘若舍孙立子,怕与礼不合。为这事朱元璋亲御东角门,召开群臣会议。他说: “国家不幸,太子竟亡。古称国有长君,方足福民,我想立燕王为太子,你们认为怎样呢?” 文武百官闻言,相视不语。

诸臣为何默言不语呢?原来在朱元璋大封蕃王的时候,有个叫叶居升的官员以星象来借题发挥,上书朱元璋说,“亲王们的封国太大,甲兵卫士太多,军权过重,臣恐怕数世以后,尾大不掉,酿成象汉代的七王、晋代的八王之乱。”

当时,因为朱元璋正在兴头上,听了叶居升这丧气话非常恼火,立即下令将他抓住监牢,囚死狱中。自这以后,百官对皇储王位诸事噤若寒蝉,再无人议论了。今天,朱元璋又要大家对储君发表意见,官员们沉默许久,终于有学士刘三吾出班抗奏,他说:“皇孙年纪已大,并且又系嫡出,孙承嫡统,这是古今的通例。如果立燕王为太子,那么将置秦王、晋王于何地呢?弟不可先兄。我意不如立皇孙允炆!”群臣们听罢刘三吾的话,觉得言之有礼,便齐声响应。朱元璋见状,无言以对,只好违心含泪立允炆为皇太孙。

朱元璋虽立朱棣太子未成,但对朱棣爱心并未泯灭。朱棣一心继承皇位的欲望也没有就此罢休。

朱允炆生而额颅稍偏,酷似其父,为人仁柔少断,迂阔懦弱。他16岁立为皇太孙,但朱元璋对他将接替自己治理大明朝,总是放心不下。每次令他赋诗,朱元璋多不喜欢。一次朱元璋以禁中观看打猎,他令允炆属对。这时一匹骏马急驰而过。朱元璋随口道,“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允炆对曰: “雨打羊毛一片膻。”朱元璋越品味越觉得这个对子太无气度,顿时脸变怒容。

这时,身旁的朱棣将父亲的心思全看在眼里,随口对道: “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闻言,拍手叫绝,“对得好,对得好哇!”就这样,朱元璋愈加赏识朱棣,相反愈加对允炆不满。其间,朱元璋曾有更换皇储的想法,终又被大臣们劝止了。但朱元璋的这些言行,在客观上更加点燃了朱棣取代皇孙,争夺皇位的野火。

洪武二十八年(1395),在各位亲王封国的时候,朱元璋选择了些名僧进宫做诸王的师傅。有位法名道衍的僧人被派到了燕王的府邸。这道衍僧原本姓姚,名广孝。苏州人。出家为僧几年,自称得异人密授,能预知吉凶。他猜到朱棣欲称天子的心理,得入燕王府后,一见到朱棣,便稽首道喜,“殿下当为天子。”

朱棣听了自然喜出望外,待若上宾。道衍见朱棣尤信相术,就给他引荐两人。一个姓袁,名珙,最善相术。一个姓金,名忠,尤善卜易。袁珙入见朱棣,也见面便贺。朱棣惊问,“为何拜贺?”他回道: “殿下龙行虎步,日角插天,怕不是个太平天子么!”随后金忠为他卜筮,也得爻大吉。朱棣愈加飘飘然,一心要做大明朝的太平天子了。

就在朱棣雄心勃勃要夺取皇位的时候,时年71岁的朱元璋竟撒手抛开了他紧握了31年的皇权,离开了忧心重重的皇太孙,长辞人世,匆匆离去了。

22岁的朱允炆按照祖父朱元璋的遗诏,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登上了大明朝第二代皇帝的御座。同时,身居故元遗都北平的叔叔燕王朱棣,也正日夕窥伺着侄儿的皇位。这样,朱姓皇族中一场争夺皇权的血战已是不可避免了。

朱允炆登极皇位后,首先遇到的一个严峻问题,是如何处理皇权与王权的尖锐矛盾。

朱允炆在祖父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有一次朱元璋非常自信地对允炆说:“我把防御蒙古的任务交给诸王,边防既有保障,你就可以做个太平皇帝了。”朱允炆沉思后说,“边境不安守有诸王抵御,诸王不守本分,由谁来抵御呢?”朱元璋反问说,“你的意见如何?”朱允炆坚定地回答:“用德来怀柔他们,用礼来制约他们。这两条不灵,就削去他们的地盘,更换他们的封地。到没有办法的时候,只好用武力讨伐。”朱元璋闻言有理,便高兴地说: “对,再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了。”

朱允炆是个有识无胆,仁柔寡断的年轻天子。即位后,他对各地蕃王叔父愈加不放心。为了应负这个局面,他首先起用了齐泰和黄子澄两个亲信。一天晚上,允炆把黄子澄叫到自己跟前,说: “先生你还记得东角门的话吗?”子澄回道: “臣不敢忘。”原来在朱允炆还是皇太孙时,曾经坐东角门,问侍读黄子澄,“诸叔父各就封国,拥兵自固,若有事变,我该如何对付呢?”黄子澄引用汉平七国的例子,为朱允炆出谋划策。今天,他重温故事,可见他对王权疑忌之深了。

事情的发展正象朱允炆预料的那样,甚至比他预料得更快,更突然。

朱允炆与朱棣等亲王的裂痕,在他操办朱元璋丧事时就公开化,表面化了。本来按照封建礼法,在皇帝治丧的时候,分封到各地的藩王应该返回京都为父皇奔丧。但是朱允炆却以齐泰伪造的朱元璋遗诏为据,令诸王留国中不得来京。当时燕王朱棣闻讯父皇去世,即匆忙南归会葬。齐泰获悉,即报允炆。允炆传旨,命令朱棣不得入京,马上还国,此时,朱棣已赶到淮安。他获旨后,悲愤不及,只得洒泪北归。

朱允炆既然知道诸王的势力,当然不能置之不理。他决心用削藩的强硬手段,剥夺各位叔父的权力。

这时正好周王密告有不法事情,结果连燕、齐、湘三王也都牵连进去了。朱允炆与齐泰、黄子澄商量,借机行动。但先从谁开刀呢?齐泰主张先收拾燕王朱棣。黄子澄则认为,周、齐、湘、代、岷王过去就有犯法行为,先削五王名正言顺。并且周王还是燕王的同母弟,削去周王的封国,就等于砍去燕王的手足。计划已定,朱允炆即下令将周王朱橚抓起来,削去王爵,降为平民。同时岷王朱梗、代王朱桂、齐王朱榑的王爵也先后被削去。湘王朱柏则自焚而死。

朱棣闻讯,向允炆申救周王。允炆心动,但齐泰、黄子澄却主张,趁朱棣患病,先发制人,发兵攻打燕王。朱允炆犹豫不决,认为燕王智勇过人,仓促用兵,把握不大,就暂时把这事搁置下来了。

朱棣虽远离京都,身居北平,但京中发生的事情,他却无不知晓。为了应付突发事变,朱棣日夕与僧人姚广孝、袁珙、金忠等人谋划。他们煽动朱棣说: “你年到四十,胡子过了肚脐眼,就要当皇帝了。”朱棣听了左右权衡,觉得与其束手就擒,不如举兵造反。

朱棣主意已定,便广招士兵,选拔将校,以加快夺权的步伐。燕王府原来是元朝皇宫,既深且广。朱棣就利用府邸花园选将练兵。他怕有人泄漏出消息,暗地里在宫内建起地下室,四周围以高墙。室内督造兵械,室外养了无数鹅鸭,令它呱呱齐鸣,扰乱声浪,以假乱真。

可凡天下大事,若要不知,除非莫为。朱棣日夕储兵习武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闹得南京城内,到处传说燕王不臣,指日图变。朱允炆急忙与齐泰、黄子澄计议,即命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谢贵、张信掌北平都司事,加强对朱棣的控制。

这时朱元璋去世已经一周年了。朱棣派他的三个儿子高炽、高煦和高燧进京参加朱元璋的祭奠仪式。祭奠活动之后,齐泰打算将三人扣做人质。魏国公徐辉祖是高炽三兄弟的亲舅,他建议朱允炆说,在我三甥中,唯高煦勇悍无赖,他日必为后患,不如留住京中免得胡行。

朱棣就怕这一着,闻讯急忙遣人驰奏,谎称病重,请求速遣三子北归。允炆采纳了黄子澄的意见,为免生疑心,暂放回三人,将来一网打尽。待高炽兄弟三人平安返回北平后,朱棣高兴地说: “我父子重得相聚,真是天助我呀!”这样他起兵夺权就无所顾忌了。

不久,有人告发朱棣的属下犯罪,被张昺、谢贵抓去,执送南京。朱允炆下令谴责朱。朱棣见事不妙, 便披头散发, 装疯卖傻, 奔走街头。 他有时在街上抢夺市人的酒食。有时躺在地上,整天不起。张昺、谢贵到燕王府问视,时值盛夏。燕王府里却生着火炉,火焰熊熊,朱棣身披羔裘,守在炉前,还浑身瑟瑟发抖,连连唤寒。二人见状信以为真,暗报朝廷。这时,燕王府的长史葛诚密告谢贵说,燕王无病,万万不可放松警惕。

后来,朱允炆果然得到朱棣即要起兵的确切情报。便密令谢贵、张昺设计擒捕朱棣,并要都指挥张信配合二人完成掩执燕王重任。

张信昔日多被燕王信任,但受命之后不知所措,竟回告母亲。张母大惊,说道:“听说燕王当有天下,王者不死,你怎么能抓住他呢?”张信闻罢家母之言,即换过服装,乘一妇女车辆,偷偷驰入燕府。

朱棣见了张信仍装疯卖傻。张信顿首说,“实告殿下,朝旨令臣下擒捕你,你果然有病,我就将你押解京师。否则应早为计议。”言至此,朱棣急忙起床下拜,说:“恩张,恩张,生我一家,全靠足下。”张信遂将京中的密旨,全部报告朱棣。

几天后,朝廷的使臣赶到北平,要抓燕王府邸的官属。张昺、谢贵等还按原计划亲督卫士,围住燕府,命令速将犯罪的官属交出。朱棣自称病已痊愈,亲自到东殿召见。他预先已按计划将护卫将士埋伏在周围的端门、礼门内。待张昺、谢贵赶到,朱棣下令只准谢、张二人入府,所带卫士全被挡在门外。朱棣举行宴会,亲自招待谢、张。待酒过数巡后,朱棣命令,上瓜数盘。谢、张二人不知是计,连连称谢。

燕王忽怒道:“今黎民百姓对自己的手足兄弟还能相互照顾,我身为天子的亲属,却为什么生命危在旦夕呢?朝廷能这样对待我,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事吗?”

朱棣言罢, 掷瓜于地。 刹时两杀出伏兵, 逮住谢贵、 张昺, 将其拖下殿去。 燕王朱棣丢下手中的拐杖,喊道:“我生什么病,我为奸臣所迫,以致于此。今天已擒获奸臣,不杀何待?”遂将谢张二人枭首示众。北平的守军一时失去主帅,不战而散。当晚,燕将张玉夺下九门,全城很快安定下来。

朱元璋在世时曾经规定,“朝无正臣,内有奸恶,诸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他们。”建文元年(1399)七月五日,朱棣就以此规定为借口,说朝廷出了齐泰、黄子澄等坏人,必须起兵诛杀他们。于是,燕王削去建文年号,自署官属,布告天下,下令讨伐。历史上着名的 “靖难之役”,朱家王室内部的夺权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朱棣起兵后,以闪电战术连拔怀来、密云、蓟州、遵化数县州。抢先攻占了北平北面和东面的一些军事重镇,补充了兵源,排除了后顾之忧。接着集中兵力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

当时朝廷中的元勋宿将在 “胡蓝”大案中,已经诛杀得差不多了。侥幸活着的也廖若星晨。战事爆发,闻报朝廷,朱允炆几经斟酌,只好命令年已古稀的老将耿炳文,带兵30万北伐燕军。两军交战不久,燕王趁中秋夜,南军不备,突袭雄县,南军先锋部队全军覆没。八月又大败南军主力部队于滹沱河北岸。

这样朱允炆又只好以李景隆代炳文为大将军。李景隆本来是个膏梁子弟,素不知兵。朱棣闻讯说他是,“寡谋而骄,色厉而馁。”朱棣设计撤去芦沟桥防线,诱敌深入。他把固守北平的重任交给儿子朱高炽,自己领兵直趋大宁,逼宁王的精锐部队,包括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收归己有,以保证后防的安定。

无勇少谋的李景隆,果然上了朱棣的圈套。他听说燕王出师救永平,便于十月驱兵直指北平。南军中唯有都督瞿能勇敢善战。他率领自己的儿子及将士,直杀入张掖门。正当胜利在望的关键时刻,心胸狭窄的李景隆怕瞿能得了头功,竟然命令暂停进攻,等待大军全到了一起发动总攻。这样就给燕军以喘息的机会。当时正值隆冬寒天,气温骤然下降。朱高炽趁此命令将士连夜向城墙泼水,瞬间便结下厚厚的一层冰。待李景隆率大兵赶来,早已失去了战机。南军久攻不下,反而被从大宁胜利回师的朱棣,大败于城下。李景隆率先逃遁,连夜奔回德州。南军士兵见主帅已逃,也都潮水一般一泻千里,落荒而逃。

建文二年 (1400) 四月,朱棣在攻陷蔚州后,扬言要兵发大同,以引诱李景隆发兵救援。李景隆闻讯,星夜兼程出紫荆关西进。朱棣见南军又上了自己的圈套,便率将士又悄悄回到了北平。李景隆部下的南方籍士卒,不耐寒冷,沿途有的冻饿而死; 有的冻掉脚指、手指,十分狼狈。

接着李景隆又纠集60万大军北上,与朱棣大战于白沟河,复又大败。南军将士被杀死、溺死的有十几万人,真是横尸百里。李景隆败逃德州,又躲入济南。屡战屡败的李景隆被朱允炆免去大将军职务,改任左都督盛庸为北伐大将军。

朱棣乘胜南下德州,包围济南。山东参政铁铉组织将士,英勇抗击,坚守泉城整整三个月,几致朱棣于绝境。燕军只得北撤。不久,南军又在东昌大败燕军,取得 “靖难” 兴兵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

1401年初,燕军又一次南下,在滹沱河附近的夹河与盛庸军队遭遇。一天夜里,朱棣和随从的十几个骑兵误入盛庸阵地宿营,第二天早晨便被团团围在中间。但是盛庸的将士们早有朱允炆的命令,不准伤害朱棣,故均不敢扑杀。朱棣见此,左冲右杀,突出重围,扬长而去。南军再一次失去胜利的时机。

朱棣面对连续受挫的局面,心中甚为焦虑。起兵三年,虽多次大败南军,所占城镇多又得而复失。且将士战死不少,频年用兵何时可止呢?正当朱棣为前途迷惘哀叹的时候,南京宫廷里的太监给他送来了京城的情报,说南京城里空虚,应抓紧时机,疾进直取。

朱棣是个足智多谋,英勇果断的英才。这时北平封地的州县卫所,先后都受他的节制,靖难起兵,将士一呼百应。他每临战阵,不畏矢石,身先士卒,且善于带兵,十分爱护将士,所以将士们都愿为他而战。一次行军路上,朱棣发现一个病卒倒在路旁,立即用自己的马驮着这个病卒前进。他说: “壮士的病是因为我的缘故。”周围的将士们听了,许多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朱棣有此坚实的基础,得南京情报后,更坚定了信心,决计挥军南下。

1402年,朱棣率领南下大军,从馆陶渡过黄河,直奔徐州。在击败阻击的南军后,避开淮安,一路不计城池得失,挥兵直取扬州。

朱允炆见势不妙,急忙派使臣于燕军营中议和,答应割地休战,但此举被朱棣拒绝。大兵压境,南京城内官员闻讯,顿时慌作一团,纷纷要求到外地守城,借此离开南京逃命。齐泰、黄子澄见事不好,不待朱允炆准奏,也匆忙出走京师,逃命去了。有的朝臣虽留身京师,却暗中与朱棣勾结,为他策划进军京师的方略。朱允炆见大势已去,再次以诸王为说客,谋求议和。但朱棣眼见三年征战,梦寐以求的皇权即将到手,怎会偃旗息鼓,坐地讲和呢?

1402年六月初三,朱棣挥师渡江。这天,江面轻风微浪,水波不惊,燕兵舳舻相接,旌旗蔽天,金鼓如雷。南岸的守兵见状吓得魂飞胆破,一经交战,即全线崩溃。朱允炆又派人议和,朱棣根本不予理睬,驱兵直逼南京城下。据守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见燕兵杀来,便开门迎降,京师遂破。

燕兵入京,皇宫火起,建文帝朱允炆去向不明。建文朝亡,历时三年之久的朱姓皇族内的夺权之战,终于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建文四年(1402),43岁的燕王朱棣终于在文武群臣的拥戴下登上了皇帝的御座,以明年为永乐元年。这就是为史家所称颂的明代第三任皇帝明成祖。

靖难之役告捷,朱棣终于登上皇帝宝座。即位初,全国上下局势严峻,朱棣审时度势,采取了镇压和怀柔并用的两手政策,以稳定动荡危急的政治局势,巩固皇位。

朱棣进京后,便命令将50多名旧臣张榜朝堂,指为奸臣,分列数等,悬赏捉拿。不久,就展开了对建文时旧臣的诛杀。齐泰、黄子澄首当其冲,被捕后,朱棣亲自审讯,二人抗辩不屈,被整族杀掉。其中尤以方孝儒之死,最为悲壮。

方孝儒是建文时的辅佐大臣,着名的文学博士。他为官正直,但书生气十足。当朱棣起兵靖难,前方战事频传败绩的紧急关头,他却和朱允炆将火烧眉毛的战事丢于一旁,两人竟坐而论道,研究起仿周官法度,改革官制的事情来了。朱棣进京后,立即将他逮捕入狱。但,他当时的知名度很高,朝野上下很有威望。姚广孝当初在送朱棣南下京师时曾请求说: “倘殿下武成入京,万不可杀此人。”后来,朱棣在筹备登极事宜,需要人起草即位诏书,朝臣公推方孝儒为最。方孝儒为此获释出狱,受命草诏。可方孝儒出狱后,竟穿一身孝服,直奔殿廷,伏地大哭不绝。

朱棣降座慰谕说: “先生不要自苦了,我是学习周公辅助成王的。”

方孝儒问: “如今成王在什么地方?”

朱棣答道: “他已自焚而死。”

方孝儒,“那为什么不立成王之子呢?”

朱棣: “国家需要一个年长的君主。”

方孝儒追问: “为何不立成王之弟呢?”

朱棣听罢,无可置词,走下丹陛耐着性子说:“这是我们朱家的事,先生不必多言。”说着叫人拿笔札来,“诏天下,非先生不可。”

方孝儒掷笔于地,边哭边骂: “要杀便杀,诏书绝不可草!”

朱棣大怒,威胁说: “想死吗?偏不让你马上就死,难道你不怕诛灭九族吗?”

方孝儒慨然回道:“即使诛灭十族,你也对我无可奈何!”说完拾笔大书四字,“燕贼篡位。”

朱棣喝令左右用刀剜孝儒的口,直至耳旁。并抓其亲族朋友门生,作为十族,每收一人,都带来给他看一看。但方孝儒始终不为所动,遂将方孝儒牵出聚宝门外,加以极刑。

方孝儒临终赋绝命诗道,“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内忧。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鸣呼哀哉! 庶不我尤。”他的妻子郑氏及两个儿子都自缢而死。两个女儿年末及笄,在抓过淮时,也投河自杀。他的宗族亲友及门下士连坐被诛杀,计873人。发配充军折磨而死就无从计数了。

死得最惨的还是兵部尚书铁铉。铁铉在靖难争战中曾大败过朱棣。此时被朱棣逮捕入京,自然有一番较量。他来到殿廷上毅然背立,抗言不屈,破口大骂。朱棣命人将他的耳鼻割下,烧熟后送入铁铉口中,问道: “肉味甘否?”

铁铉厉声回答: “忠臣孝子的肉,有什么不甘?”

朱棣听后尤加愤怒,命令将他寸磔廷中,然后投入油鼎烹炸,顷刻成炭。

朱棣将允炆时的旧臣陆续捕获后,稍有不屈,就备受惨毒。不是击齿,就是割舌。甚至截断手足,有的被杀死后,还要诛灭三族。

唯有左佥都御史景清,平时倜傥尚大节。朱棣即位后,听他重名,便令他继续旧任。景清也受命不辞,委蛇朝中。有人见他这般行为,说他偷生怕死,有愧先帝。对此,他毫不介意。两月后的一天,他偷藏匕首上朝,刺杀朱棣未成。朱棣将他剥皮,悬于长安门。事发后不仅景清全家诛杀,而且顺藤摸瓜,株连左邻右舍,甚至连他的村子也都斩尽杀绝。这次大清洗,史书称之 “瓜蔓抄”,先后被杀的人达数万之多。

为加强对朝野内外的控制,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设东厂,任命宦官主持。东厂与锦衣卫的结合,开明代阉官特务政治之始。为朱家王朝的最后灭亡埋下了罪恶的祸根。

朱棣十分怀恨朱允炆,在他即位后马上下诏革去建文年号,凡是建文期所改政令条律, 一概废除, 恢复旧制。接着废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熥、 朱允炆为庶人, 禁锢凤阳。 朱允炆的少子文圭,在朱棣靖难入宫时,年仅2岁,时尚未死,也给幽居中都广安宫。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以明年为永乐元年。立妃徐氏为皇后。

徐皇后,自幼贞静,极好读书。朱棣靖难起兵,要他率军出征,只留高炽居守北平,李景降重兵围城的危急时刻,多由徐皇后悉心谋划。她激劝将校士民妻子,走出深宅,发给兵甲,登城与丈夫并肩作战。及立为皇后,她力劝朱棣,“南北征战,兵民疲蔽,此后宜与民休息。所有当世贤才,都是高皇帝所遗,不要分新旧。”

徐皇后的劝诫,朱棣深为嘉纳,因为他在安邦治国的实践中深切地感到,“致治必资贤才”,没有一大批贤明能干的文武之才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就不可能实现天下大治的宏愿。所以,朱棣在严厉镇压建文朝部分反抗的旧臣的同时,对跟随他“靖难”夺位的文武功臣,都给予提拔重用,给予丰厚的奖赏,同享安乐,共庆胜利; 对战死的将士,也尽行追封。周、齐、代、岷四王,全予恢复原爵,各令归国。对朱允炆的故吏,只要能够真心归附新朝,朱棣也有选择地量才施用。

朱棣入宫时,收缴了一千多份前朝大臣们的奏章,他连看也不看,除把涉及军马钱粮的统计资料留下外,其余的全部当众销毁,以消除旧臣的后顾之忧。他曾问身边的几位前朝旧臣,“这里大概也有你的奏章吧?”一个大臣回答说: “我实在没有写过。”朱棣认真地说:“食其禄则思其事,当国家危难之际,左右大臣都无一言行吗?我并不痛恨那些效忠于建文帝的人,而是痛恨那些诱导他破坏祖宗法制的人。你们过去做他的大臣,就应该效忠于他。现在做我的臣下则当效忠于我。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郑赐原是建文朝的北平参议,在朱棣手下办事极为卖力。后被朱允炆调升为工部尚书,并曾任督师讨伐过朱棣。因此被列入奸臣的名册而遭逮捕。朱棣审问他,“你到底为何背叛于我呢?”郑赐回答:“我不过是对皇上竭尽臣职罢了。”朱棣闻言大喜,遂任命他为刑部尚书。这样一来,原先允炆的故吏也就渐渐归附,一心一意帮助朱棣治理大明江山了。

为了尽快改变即位初滥杀故臣所造成的恐怖紧张局面,朱棣又及时提出了 “用法当以宽不以猛”的主张。他叮嘱司法机关各大臣,办理案件一定要明刑慎法,宁缓勿急。有一次,刑部送上判处死刑的300多人的名单,请他审批。他看后说:“给这300多人所定的罪,恐怕未必个个都确实,你们再仔细的复审一遍,一定不能叫任何一个蒙冤受屈。”刑部按照朱棣的旨令重新复审后,果然发现错案,有20多人无罪获得释放。

朱棣不仅要求臣下严格按法律办事,而且自己也身体力行。一次刑科上报有人冒领官粮,他听了非常生气,下令立即斩首。刑科闻旨上奏,说按法律的规定,该徒不能处死刑。朱棣阅过奏章,同意刑科意见,立即改正,坚持依法处置。

朱棣是以蕃王起兵 “靖难”而夺取皇权的,他自然深知藩王拥兵过重对中央皇权所造成的威胁。他当了皇帝之后,为掩人耳目,稳定当时的局势,曾一度恢复了周、齐、代、岷四位亲王的封蕃。但几个月之后,他就寻找罪名,首先削夺了代王和岷王的护卫军队。接着他又将齐王废为庶人。永乐十年(1412),辽王的护卫军队被削除;拥有护卫军队最多的宁王,也于永乐二年 (1404) 被改封南昌。宁王到达南昌之后,有人告发他 “巫蛊诽谤”之罪。朱棣派密探去侦查。宁王听后,以韬晦为计,大兴土木,建筑华丽宫廷。整天躲在宫中,鼓琴读书,不闻政事,总算保住了性命。

永乐十八年(1420),周王被指控企图谋反。朱棣召他入京,把揭发他的纸状拿给他看。周王慌忙跪下请罪,并主动献出了自己的护卫兵。

削蕃促成“靖难”,“靖难”之后再实行削蕃。这样经过几年的反复较量,威胁最大的几位塞王的护卫军几乎全部都被解除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使国家统一的基础更为坚实牢固。

削蕃之后,如何加强北方的军事力量,以防外寇入侵?朱棣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迁都北平。北平是朱棣的发祥地,且距北面边防很近。天子居中,正所谓居重御轻。但朝臣获息迁都,以北平不便为由,纷纷上言力劝。朱棣一时大怒,竟杀了反对派主事萧仪,决意迁都。

永乐四年 (1406),朱棣下令筹建北京宫殿,并重新改造北平旧城。

永乐十八年(1420)工程竣工。就在这一年,朱棣宣布自明年起,以北平为京师,改南京为留都。

永乐十九年 (1421) 春,车驾北迁,特旨大赦天下。

首都北迁后,南京为留都,并称南北两直隶。这样南京除了没有皇帝外,其他各种官僚机构的设置和首都北京几乎完全一样。朱棣任命自己的亲信驻守留都,掌管着南京的一切留守、防护事务。

其实,朱棣即位后,即打定了要迁都的主意。永乐元年(1403),他钦定了北平为北京,并着手组织力量修浚京杭大运河,以沟通北京与南方各地的联系。永乐九年(1411),朱棣命令工部尚书宋礼浚会通河。引汶水和泗水入其中,沿线建闸38座。接着,又派官在淮安到扬州段筑起堤堰,以防淮水侵漕和运河水分泄。至此,京杭大运河才真正畅通。使南方的粮米和丝帛等物资通过漕运源源输往北京,北方物产也通过运河南下,大大增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稳定的政治形势为经济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朱棣即位后,在加强皇权,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同时,在经济上继续推行朱元璋休养生息,移民屯田和奖励垦荒的政策,努力恢复和发展遭受战争破坏的社会生产。

长达三年的 “靖难”之役,使淮以北的广大田地,杂草丛生,荒芜衰败。再加上蝗虫灾害,使刚刚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开始出现大幅度的滑坡。朱棣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振兴农业经济。迁移直隶、苏州等十郡和浙江等九省的灾民充实北京。不久又先后迁移山西、山东、湖广等地少地的农民和无业流民到北京及北方地区屯垦。在“靖难”战争中遭受破坏的地区,政府发给耕牛、农具,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同时,朱棣还采取严厉措施,惩处贪官污吏,限制僧道发展,赈济灾民。

由于这些措施得到了有力的推行,使永乐朝的农业经济比洪武时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各地每年上缴京师的赋粮达数百万石以上。全国府县的仓库里还积存着大量的粮食,陈陈相因,以至红腐不可食。

随着农业的繁荣,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遵化冶铁厂是明永乐时所建的最大的手工业工厂。 山场分布在蓟州 (今天津蓟县)、 遵化、 丰、 玉田、 滦州(今河北滦县)、迁安等地,占地面积4500多亩。厂内有民夫、工匠、军夫达2500多人。永乐时代的造船业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所修造的航海宝船,最大的长44丈,宽18丈,可乘载1000多人,并备有航海图和罗盘针等先进航海设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国家。

在长期的实践中,朱棣逐渐体会到:金玉之利是有限的,而书籍之利则是无穷的。所以在他执政期间,特别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注意文化典籍的搜集整理工作。

永乐元年 (1403) 七月,朱棣授命解缙组织编纂《永乐大典》。他要求,“书的内容要务求详备,凡有文字以来的经、史、子、集百家之书,以至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都要收罗进去,毋厌繁浩。”根据朱棣的旨令,解缙于永乐二年 (1404)十一月,类书初稿编纂好。朱棣审阅后,认为取材不够完备,下令重修。并且派姚广孝、刘季篪与解缙一起监修。同时降旨礼部,选拔内外官员、全国宿学老儒及着名学者充任纂修,选派生员充当缮抄员。这样,先后调集了3000多人,用了4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拥有22937卷,约3亿7千万字的世界当时最大的类书的编纂任务。朱棣审阅后十分满意,赐名《永乐大典》,并亲自作序。可惜后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此书大部遭焚毁,剩下的几被劫走。

朱棣还于永乐十二年 (1414),命胡广等人修《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后颁于两京六部,国子监及各府、州、县学。为保存整理我国古老的民族文化典籍,朱棣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朱棣煞费苦心加紧治理军国大事的时候,在他日渐衰老的时候,永乐朝内又发生了争立皇储的斗争。

“靖难之役”后,朱棣登极,立妃徐氏为皇后。后位既立,按封建立皇储的制度,理应即确定皇帝的接班人。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又为徐皇后所生,本来应立为太子。但其弟朱高煦从战有功,不免自负,意图夺嫡,暗中活动淇国公邱福、附马王宁,要他们向其父朱棣说情,恳请立自己为太子。

朱棣也觉得二子高煦似有自己的气质和风度,有意立他为皇储。但以兵部尚书金忠等朝臣,力谏不可,坚决反对。因金忠是僧人姚广孝所荐,跟随朱棣征战占卜,迭有奇验,故倍受朱棣器重。他援引古今帝王废嫡立庶引起的种种祸端,慷慨直陈,直说得朱棣左右为难,不能决断。这时北平已改称北京,设顺天府。朱棣就命朱高炽北上居守。高煦见兄远离父亲身边,便借随侍南京的机会,四处游说,八方活动,加快夺嫡步伐。

金忠见势不利高炽,便组织解缙、黄淮等朝内重臣,共同做朱棣的工作。朱棣经不住诸位大臣的轮番进谏,也只好于永乐二年(1404),立世子高炽为皇太子。封高煦为汉王,高燧为赵王。而且高煦的封国远在云南,野心勃勃的高煦自然心中不快。他常对人说: “我有什么罪? 斥我千里之外?”这样他就逗留南京,不肯就藩,并且还要求父亲给自己增加两护卫的军队。

高煦身高7尺多, 轻且善骑射, 传说两腋有龙鳞数片, 故以此自负。 他常对左右密语,“如我英武,难道不配做秦王李世民吗?”他作诗言志云:“申生徒守死,王祥枉受冻”。挟恨父皇,立志夺嫡。一天朱棣命令太子偕朱高煦及当时还是皇太孙的朱瞻基,一块去拜谒朱元璋的陵墓。太子高炽身体肥胖,而且脚有病,走起路来有点跌,虽有两个太监扶着走,还常失足。高煦在后面就讽刺说,“前人失跌,后人知警。”话音刚落,皇太孙瞻基立即接道: “更有后人知警也!”高煦闻言,回顾原是皇太孙所言,不禁失色。

后来,高煦越来越骄纵,私自选拔各卫的健士为其爪牙,潜图变逆。儿子的心事和活动,早已被父亲朱棣察觉。为了防止发生意外,朱棣把高煦改封到青州,并饬令就国。

但高煦还是不愿就国,奏请留侍父亲左右。朱棣申谕不准。对此高煦仍迁延自如,我行我素。暗中招募壮士,募兵3000多人,不隶籍于兵部。更可恶的是,终日逐鹰纵犬,残害百姓。兵马指挥徐野驴,擒治其爪牙,高熙竟到署亲索,与野驴交谈几句,竟将其铁瓜锤死。

不久,朱棣又访得高煦私造兵器,蓄养亡命和漆皮船,演习水战等事,勃然大怒,遂召高煦进京,面诘各事,高煦无可抵赖。朱棣勒褫冠服,囚于西华门内,准备废为庶人。后经太子高炽含泪求情,朱棣才削除他两护卫军队,诛其左右数人,改封乐安州 (今山东广饶),并勒令即日前行。

朱高煦虽当时计无所出,只得拜别出京,但其夺嫡的野心却没有泯灭,终于在宣德元年举兵 “靖难” 失败,被活活烧死在铜缸之下。

就在朱高煦紧锣密鼓与长兄争夺皇储的时候,山东又爆发了震惊朝野的唐赛儿农民起义。

唐赛儿是山东蒲台县 (今山东滨州) 人,丈夫林三是个小商贩,为官府逼死。唐赛儿很早加入了白莲教会,自号“佛母”。她称能预知未来成败,能剪纸为人为马进行战斗。因为她勇敢仗义,经常为百姓排难解纷,在白莲教民和当地人民中很有威信。永乐初年“靖难”之役给这里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人民走投无路于永乐十八年在唐赛儿的率领下,在蒲台南部卸石棚寨举行起义。

“佛母”举义的消息传到京师,朱棣责令青州卫都指挥使高凤率军围歼。唐赛儿乘前来围歼的明军立足未稳,夜间发动突然袭击,明军全部被歼,高凤也被当场击毙。

起义军初战告捷后,青州各地的人民纷纷起兵响应。起义军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他们到处惩办贪官污吏、地主豪强。山东是拱卫京师的门户,地位极其重要。朱棣为了控制局势,命令安远侯柳升和“京营”提督总兵官、都指挥使刘忠两员大将,率“京营”兵马将卸石棚寨团团围住。柳升狂妄地称义军为 “疥癣之疾”,不足为患。

唐赛儿利用明军骄傲轻敌的弱点,派人到明军军营内诈降,谎称寨内缺水,义军正集中力量与东寨门抢水。柳升信以为真,即调兵遣将扼守东门,妄图把义军困死山上。唐赛儿见明军中计,趁夜发动猛袭,大败明军。刘忠战死,起义军安全转移。

义军虽然后来终于被镇压了,但唐赛儿等农民起义主要领袖却由人民保护起来了。朱棣对此极为恼怒,下令将柳升下狱,并以 “纵贼为乱不言”的罪名,把山东布政使、参议、按察使等官吏统统处死。为了防止唐赛儿削发为尼,或混入女道士中再次作乱,朱棣先后两次下令将北京、山东境内的尼姑、女道士全部押解京师,逐个审讯。后来,人们为纪念唐赛儿起义,把她曾战斗过的卸石棚寨称为 “唐赛寨”、“唐三寨”。

朱棣是继其父亲朱元璋之后,明朝又一个有作为的封建君主。他不仅在发展国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做出了贡献,而且在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等外交方面也充分展示了其卓越的才能。

朱棣登上明朝皇帝御座,是他用武力从自己侄儿建文帝手中夺来的。对此,朝野的部分人则认为这是“夺嫡”,违背了立储的封建规法。特别是一些前朝遗老,则公开反对,不予合作。朱棣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便加强同邻国的联系,谋求恢复和发展友好邦交以及贸易往来,以此来宣扬国威,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声望和支持。同时,朱棣攻进南京时,朱允炆下落不明。有人说他逃到海外,以图东山再起。朱棣想借发展友好邦交,派出使臣出国之便,寻找朱允炆,以防不测。当然,促使朱棣大开国门,大规模地开展外交活动,最根本的原因、最深厚的基础,是永乐朝国内社会政治、经济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这样,在朱棣即位后,一改朱元璋时期闭关锁国的政策,广泛开展对外国的联系。在他即位的当年,就恢复了浙江、福建、广东三个专门管理对外贸易事务的市舶提举司。为接待外国使臣,朱棣还特地在京城修建了一座会同馆,并在各市舶提举司设立驿馆。对各国来京朝贡、贸易的外国使臣,不仅派官军巡视海道,保护其安全,而且还给予优惠待遇。

对朱棣的这一开放政策,当时部分朝臣并不理解,他们还依然用旧的政策来限制外国使臣的对华贸易活动。对此,朱棣一经发现总是亲自出面干预,给予妥善处理,以保证对外开放政策的实现。永乐元年(1403),日本的使臣在宁波向当地的百姓公开出售兵器。礼部对此上奏朱棣说,“外国使臣不得向中国百姓出售武器,应下令搜查他们的船只,没收其违禁物品,解送京师。”朱棣回答:“外国人到中国朝贡,履险蹈危,耗资实多,卖点物品以奋费用,符合情理,怎么能都以违犯禁令论处呢?”当即下令准许使臣按值出售武器。永乐二年 (1404) 琉球的使臣又到处州 (今浙江丽水) 购买磁器,礼部又以处州非外贸地点为由,要将其逮捕法办。朱棣获悉后,下令免予治罪,保护贸易自由。

在发展对外关系上,朱棣一面广泛吸引外国使臣来中国贸易,一面派出自己的使团走出国门,出访外国。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就是在朱棣亲自授命下,组织的一项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外交活动。

对这次大规模的外交活动,朱棣极为重视,做了多方面的周密的准备工作。

永乐五年 (1407),朱棣下令在翰林院开设 “八馆”,训练培养通晓外国语言和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才。并为此做出规定,学习译书的 “八馆”生员,可以同学习汉书的举人一起参加科举会试,中试后可以被选为庶吉士,得到继续深造。

朱棣还命令福建沿海修造大批海船,仅永乐元年(1403),福建造船厂就建造海船137艘,永乐五年 (1407) 又改造海运船249艘。同时,考察选拔了一批忠于职守,才貌出众,能够执行外交政策的人才。

永乐三年(1405),朱棣经过多方考察,终于选定了宫廷内官兼太监郑和为出使西洋各国的外交使节。郑和是明朝初年云南昆阳 (今昆明市普宁县) 回族人。原姓马。明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派沐英等出兵云南,平定了西南。在这战乱的年头,孩童时期的郑和失去了父亲。他12岁被明军俘获至军营。他的祖父和父亲生前都先后到麦加朝拜过克尔白 (一块被称为伊斯兰教圣物的黑色陨石)。这样,郑和从小就了解到西洋的一些风土人情。

郑和辗转入宫做太监,不久就被分到北平服侍燕王朱棣。朱棣自北平 “靖难”发兵南京夺取帝位期间,郑和一直跟随其作战,并建有奇功,被赐姓郑,升为内官监太监。郑和原信仰伊斯兰教,后来又信奉佛教,成为佛门弟子。佛家以佛、法、僧为三宝,故又称其为 “三宝太监”。他身长7尺,腰大10围,对朱棣忠心耿耿。朱棣任命他为钦差正使,宦官王景弘被任命副使。

郑和继承父祖遗风,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富有外交才能和牺牲精神。他不辱使命,欣然接受朱棣的任命,同朱棣一起开始了出访的筹备工作。他派人到南京、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广等地督造各种船只。其中有载重量为1000吨的大宝船,有运输马的马船,运粮的粮船,运兵的坐船,作战的战船等。同时,朱棣从各地征调了大批航海专业人员,包括观测天文气象的 “阴阳官”,掌管罗盘针的 “火长”,外国领航人员的 “番火长”,掌舵的 “舵工”,担任翻译的 “通事”,办理对外交涉的 “行人”,管理水手的 “管带”和护卫的将士等,组成了一支庞大的远航队伍。

永乐三年 (1405) 七月,郑和率领27800多人的远航队伍,带着大量的丝织品、瓷器、铁器、布帛和充足的口粮,日用品等,分乘62艘宝船,700艘马船,240艘粮船,300艘坐船和180艘战船,自刘家港 (今江苏太仓浏河镇) 集合启航。远航的队伍到福建长乐,然后借海上信风之助,由闽江口五虎门扬帆出洋,驰向浩翰的南海。

郑和的船队首航直抵占城,然后往南到达爪哇、旧港、苏门答腊 (今印度尼西亚),再往西航行到满剌加(今马来西亚)、古里(今印度南部)等国。第二年夏天,在西北信风又刮起来的时候,远征的船队顺风返航,胜利回到了祖国。

自此之后,郑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先后29年,7次下西洋,行踪遍及今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等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披风斩浪、历尽艰辛,每到一个国家,都按照朱棣的命令,以明朝使节和身份,向当地的国王或首脑赠送皇帝朱棣的礼品,表达建立邦交,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诚意,并邀请他来中国访问。并同当地官府进行贸易,从各国收购了许多如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物品,受到当地人们的热情欢迎,人们称大明船队为 “宝船”。

郑和遵照朱棣的命令,远航西洋,不仅大大促进了我国和亚洲、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各国人民的友谊,而且把我国古代的航海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许多国家的国王、首脑或使臣,纷纷来到中国访问,建立了邦交和贸易关系。中国到东南亚去的侨民,也迅速增加,他们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为南洋的开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朱棣虽是以非传统方式登上皇帝御座的皇帝,但他确是一位治国安邦的民族英雄。当他雄心勃勃地从侄儿允炆手中夺过还带着滚热体温的大明御玺的时候,他面临的不仅是前朝旧臣的激烈反抗,而且需要对明朝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作出及时的恰于其分的反映。朱棣即位后,继承父亲朱元璋的未竟之业,以通好和防御两种策略巩固和发展了大明朝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事业。

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为我国满族人民的祖先。在秦以前,女真叫肃慎,隋唐又叫靺鞨,辽代后始称女真。明朝建立,朱棣继位,于永乐元年 (1403),即派邢枢等使臣前往奴儿干地区诏谕。女真各部的首领相继归附,甚至连一些元朝故臣也入京,进贡马匹。对此,朱棣曾下令,在开原设立马市,同海西、建州两部进行交易。同时,发给女真酋长许可证,每年都可到指定的地点做买卖。对于前来参加马市贸易的女真族首领,朱棣还有明政府赏以猪羊酒席,以资鼓励。因此,在整个永乐朝,女真族都按时入贡,奉职唯谨。明朝有所征调,每调必赴。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

后来,朱棣继父亲在辽阳建立辽东都指挥使司后,又下令设立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并在当地先后设置了370卫,20所,任命当地部族酋长担任卫所官员,且代代承袭。建州卫指挥阿哈出还以军功被朱棣赐姓名李思诚,其兄弟子侄也一个个当上了明朝的官。

为了便利运输军需、贡赋物品和传递公文,朱棣下令在元代驿站的基础上,扩建、新建驿站,延长或新辟线路。当时从辽东通往东北各地区有6条交通干线,开原为6条干线的起点。这些干线东至朝鲜,西达今蒙古,东北抵达满站,西北通向今满州里以北,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永乐十八年 (1420),明朝还下令在松花江畔的吉林建造船厂,担负造船运粮任务。奴儿干都司设置后,宦官亦失哈等人曾多次奉命到此地,对当地少数民族进行宣谕抚慰。永乐十一年(1413),亦失哈第三次到奴儿干时,在都司城的西南,黑龙江恒滚河口对岸的山上建永宁寺,记述设置奴儿干都司的经过和亦失哈等屡次宣谕镇抚其地的情况。它记载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历史业绩。

朱棣在女真族发展相互友好的民族关系的同时,不断加强同西藏人民的联系修好,采取建驿道、制定新的僧官制度和设立茶马司等措施,发展汉、藏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交流。

对西南少数民族,朱棣即位后首先派兵平定内乱,削弱当地土司的势力。接着设立贵州布政使司,直属明朝中央管辖,西南地区人民与汉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

对西域的管理,朱棣也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永乐元年(1403),朱棣派遣亦卜剌金等使臣前往西域招谕。当年十一月哈密王安克帖木派人入京贡马,归附明朝。朱棣敕封他为忠顺王,其时居住在哈密北方的鞑靼鬼力赤可汗,企图重新恢复蒙古贵族对西域的统治,他聚集兵力,从西北方向包围明朝,并派人毒死了忠顺王安克帖木儿。

朱棣闻讯后,即派使臣前往哈密祭悼安克帖木儿,并将在自己身边长大的脱脱送回西域。脱脱是安克帖木儿的侄儿,朱棣让他承袭忠顺王的爵位。永乐四年(1406)春,回归袭爵的脱脱竟遭自己祖母的驱逐。朱棣针锋相对,下令哈密头目接回脱脱,并设立哈密卫,派内地汉族官员周安、刘行等去哈密辅佐脱脱执政。后来,朱棣又派使臣出使西域各地,并先后在西北地区设立关西7卫。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促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友好交往。

尽管朱棣在发展大明同周边各民族关系中做了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真正展示朱棣雄才大略的是他五次远征漠北的战绩。

元顺帝逃往漠北以后,于洪武三年(1370)死于应昌 (今内蒙多伦县东北)。春去秋来,几代逝去,由于蒙古贵族内部的纷争,分裂成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其中鞑靼部最为强盛。三部之间经常仇杀,时常南下侵扰明朝边境。朱棣仍然采取父亲朱元璋“威德兼施”的对外政策。一面与之修好,封蒙古部落酋长为王,赐予金银、布帛、粮食等物品; 另一方面积极防御,从嘉峪关起沿着长城进入辽东至鸭绿江一线,先后建立了9个边防重镇,即所谓九边。这九个军事要塞都配有精锐军队,以抵御蒙古贵族的南下侵扰。

永乐七年 (1409) 四月,朱棣遣都督指挥金塔卜歹、给事中郭骥带着织锦文绮綵币等往抚。瓦剌接受招抚,朱棣即敕封其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为顺宁王、贤义王和安乐王。而鞑靼可汗本雅失里,不仅拒不归附,还杀了使臣郭骥,发兵进攻明朝边境。

朱棣闻讯即授淇国公邱福为征虏大将军,统兵十万,北征鞑靼。临行前,朱棣叮嘱邱福,“毋失机,毋轻犯,毋为所绐。一举未捷,俟再举,尔等慎之。”但邱福却有负众望,轻敌妄进,全军复没于胪朐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克鲁伦河)。恶讯传到京师,朱棣怒不可及,追夺邱福的封爵,以书谕皇太子,决意立即选练兵马,来春亲征。

永乐八年(1410)春,朱棣率师北征,命户部尚书夏元吉辅皇长孙瞻基,留守北京,接运军饷。自领王友、柳升、胡广、杨荣等武将文官,督师50万出塞。五月,人马行至胪朐河,哨马略黄峡,获敌数人。朱棣料知去敌不远,遂下令渡河前进。本雅失里不敢接战,北逃斡难河。两军遂大战于斡难河畔。朱棣麾前锋掩杀,大败敌众。本雅失里丢弃辎重牲畜,只带着7骑渡河逃走。

这时正是北盛署,兵行沙漠,挥汗如雨,明军只好日宿夜行。六月朱棣率兵马赶到飞云壑,侦悉鞑靼部臣阿鲁台的住处,朱棣便遣使持敕谕降。阿鲁台假装投降,暗中自率精兵杀来。朱棣闻使还报阿鲁台降附,登高东望,只见数里之外,千军万马,飞驰而至。他不禁怀疑,阿鲁台既言来降,为何又带此重兵呢? 即命将士严阵以待。当阿鲁台赶到阵前,果然不出所料。朱棣命令,铳矢齐发,正好射中阿鲁台的马头。阿鲁台翻落下马。待他被部将扶起,兵马已大乱,只好易马携家属远逃。朱棣见天气太热,也不远追,即命班师回京。

转眼金秋已降,朱棣率北征凯旋的队伍正浩浩荡荡行到山东临城县,忽闻噩耗,侍妃权氏得暴疾,客死归途。早在永乐五年 (1411) 七月,秉性贤叔,善佐朱棣的徐皇后患病不起,竟致去世。朱棣悲痛不及,特追谥仁孝皇后,历六年方安葬于长陵。朱棣也不复立后,只命原籍江苏的王贵妃摄六宫事务。这王贵妃也是位有贤德的女子。朱棣晚年,脾气暴燥,时常发怒,宫内上下多依赖王贵妃曲为调护。朱棣对此虽感念得很,但总怀念徐皇后。正在朱棣懊丧之际,朝鲜贡来美女数人,其中权氏最为娇艳,且善吹玉箫。朱棣当面聆听,竟逗得他如醉如痴,击节称赏。当即列为嫔御,逾月封为贤妃。到朱棣北征时,权妃请随驾同行。朱棣也点头应允,遂戍装偕行,到了班师凯旋时,权妃竟冒了署气,坚持行到山东临城已是支持不住,竟早早的与世长辞。朱棣悲恸万分,赐葬峄县,并亲自祭奠,予谥恭献。

朱棣首次北征鞑靼告捷后,又先后于永乐十二年 (1414)、永乐二十年 (1422)、永乐二十一年(1423),四次亲征漠北。朱棣数次发动对蒙古贵族的征战,虽有效地防御和打击了其侵扰,但也确实耗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第三次出征,仅运输粮草一项,就用驴34万匹,车177500辆,民夫235000多人,计运粮370000石。户部尚书夏元吉、兵部尚书方宾等廷臣,力谏罢兵,休养兵民,严敕边将守备。但朱棣不听,且令把反对北征的朝臣逮捕入狱,有的迫害致死。朱棣在力排众议的情势下,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又发动了第五次亲征阿鲁台的战争。

这年正月,谍报阿鲁台又犯大同,忠勇王金忠,请朱棣发兵,自愿为征虏前锋。四月朱棣诏命皇太子监国,大学士杨荣、金幼孜从征。以柳升为中军,陈懋、金忠等为前锋,兵发漠北,再次征讨阿鲁台。

征伐大军,日夜兼程来到隰宁地方,放眼百里不见敌人的踪影。朱棣方知边报不实,心里不免怅然。正在这时金忠部将指挥同知把里秃,俘获敌哨。据称阿鲁台去年秋天听说朝廷出兵征伐,早带着部属逃到答兰纳木尔河。

朱棣转愁为喜,即速督军急进,并提升把里秃为指挥佥事,直达开平。同时,朱棣派中官伯力哥,往谕阿鲁台部; 王师远来,只治罪阿鲁台一人,他人概不问罪。伯力哥遵旨四方招谕,但不见阿鲁台部属的踪影,无可传命。

朱棣闻报,决议挥军深入,追捕于答兰纳木尔河。数日后,金忠、陈懋等前锋将士一齐赶到答兰纳木尔河畔,放眼四望,荒漠漫漫,白骨累累,不仅见不到敌寨,就连车辙马迹也全漫灭无踪。朱棣听了金忠的报奏,又遣张辅等穷搜山谷三百里,蔓草荒烟无一放过,依然是两手空空不见伏兵逃骑。张辅只好如实复命。

朱棣见状不妙,师出无功,很是踌躇。张辅见此情景说: “陛下想一定要擒拿敌酋,请拨给臣一月的军粮,率骑深入,定不虚行!”朱棣权衡利害,回道: “大军出塞,人马已经疲劳得很了。这塞北早寒,倘若遇上风雪,恐怕就难览归途了。不如见可而至,再作安排。”这时金忠等部将也分头搜索归来了,俱奏空无所获。朱棣望着这漠漠荒沙,浩浩大军,空劳军师,一无所获,叹息不已,懊恼不已。但终因军粮将尽,不敢久呆,只好下令班师回京。

金秋七月,大军行至清水源,朱棣见路旁有一石崖陡峭数十丈,便命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刻石纪功,“使万世后知朕过此。”

刻石铭功后,朱棣突感身体少有不适,回到帐幕凭几而坐,问内侍海寿说,“计算一下路程,何时可以到达北京?”

海寿回答: “八月中即可回到北京。”

朱棣又吩咐杨荣说:“东宫涉历已久,政务已熟,归京之后,军国重事,该全交他裁决。我惟好生渡过晚年,享些安闲余福罢了。”

不日之后,大军进入苍崖,朱棣病情猛然加重,夜里也无法安睡,偶尔入睡,也受恶梦折磨。左右侍臣心急如焚,下令大营五军将士严格部伍,谨慎哨了,以防不测。

永乐二十二年 (1424) 七月,朱棣率师达到榆木川 (今内蒙古乌珠穆沁附近) 已是气息奄奄,不可救药。他知道自己不会再亲理朝政了,便召英国公张辅入内,嘱咐后命:传位皇太子朱高炽,丧礼一律照父亲朱元璋的遗制办理。言毕,当即与世长辞,结束了他曲折而辉煌的一生。

噩耗降临,张辅、杨荣、金幼孜含泪议定,六师在外,不便发丧,严密封锁消息,载着遗体,仍然是翠华宝盖,亲兵侍臣拥护前行。暗中派少监海寿,驰赴京师急报太子。

太子朱高炽闻报,含恸迎入仁智殿,加殓纳棺,举丧如仪。一代天骄告别人间,久眠于长陵。

朱棣卒年65岁,在位历22年。尊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至嘉靖十七年 (1539) 复改庙号成祖。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