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满现状

2019-09-24 可可诗词网-杂文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那一个时代事实上总有许许多多不满现状的人。现代以前,这些人怎样对付他们的 “不满” 呢? 在老百姓是怨命,怨世道,怨年头。年头就是时代,世道由于气数,都是机械的必然; 主要的还是命,自己的命不好,才生在这个世道里,这个年头上,怪谁呢! 命也是机械的必然。这可以说是“怨天” ,是一种定命论。命定了吃苦头,只好吃苦头,不吃也得吃。读书人固然也怨命,可是强调那 “时世日 非”“人心不古” 的慨叹,好像“人心不古” 才 “时世日 非”的。这可以说是“怨天” 而兼“尤人” ,主要的是“尤人”。人心为什么会不古呢? 原故是不行仁政,不施德教,也就是贤者不在位,统治者不好。这是一种唯心的人治论。可是贤者为什么不在位呢? 人们也只会说“天实为之!” 这就又归到定命论了。可是读书人比老百姓强,他们可以做隐士,啸傲山林,让老百姓养着; 固然没有富贵荣华,却不至于吃着老百姓吃的那些苦头。做隐士可以说是不和统治者合作,也可以说是扔下不管。所谓 “穷则独善其身” ,一般就是这个意思。既然“独善其身”,自然就管不着别人死活和天下兴亡了。于是老百姓不满现状而忍下去,读书人不满现状而避开去,结局是维持现状,让统治者稳坐江山。
        但是读书人也要“达则兼善天下”。从前时代这种“达” 就是“得君行道”; 真能得君行道,当然要多多少少改变那自己不满别人也不满的现状。可是所谓别人,还是些读书人; 改变现状要以增加他们的利益为主,老百姓只能沾些光,甚至于只担个名儿。若是太多照顾到老百姓,分了读书人的利益,读书人会得更加不满,起来阻挠改变现状;他们这时候是宁可维持现状的。宋朝王安石变法,引起了大反动,就是个显明的例子。有些读书人虽然不能得君行道,可是一辈子憧憬着有这么一天。到了既穷且老,眼看着不会有这么一天了,他们也要着书立说,希望后世还可以有那么一天,行他们的道,改变改变那不满人意的现状。但是后世太渺茫了,自然还是自己来办的好,那怕只改变一点儿,甚至于只改变自己的地位,也是好的。况且能够着书立说的究竟不太多;着书立说诚然渺茫,还是一条出路,连这个也不能,那一腔子不满向那儿发泄呢!于是乎有了失志之士或失意之士。这种读书人往往不择手段,只求达到目的。政府不用他们,他们就去依附权门,依附地方政权,依附割据政权,甚至于和反叛政府的人合作;极端的甚至于甘心去做汉奸!像刘豫、张邦昌那些人。这种失意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或自己的一群的富贵荣华,没有原则,只求改变,甚至于只求破坏——他们好在混水里捞鱼。这种人往往少有才,挑拨离间,诡计多端,可是得依附某种权力,才能发生作用;他们只能做俗话说的“军师”。统治者却又讨厌又怕这种人,他们是捣乱鬼!但是可能成为这种人的似乎越来越多,又杀不尽,于是只好给些闲差,给些乾薪,来绥靖他们,吊着他们的口味。这叫做“养士”,为的正是维持现状,稳坐江山。
        然而老百姓的忍耐性,这里面包括韧性和惰性,虽然很大,却也有个限度。“狗急跳墙”,何况是人!到了现状坏到怎么吃苦还是活不下去的时候,人心浮动,也就是情绪高涨,老百姓本能的不顾一切的起来了,他们要打破现状。他们不知道怎样改变现状,可是一股子劲先打破了它再说,想着打破了总有希望些。这种局势,规模小的叫“民变”,大的就是“造反”。农民是主力,他们有他们自己的领导人。在历史上这种“民变”或“造反”并不少,但是大部分都给暂时的压下去了,统治阶级的史官往往只轻描淡写的带 几句,甚至于削去不书,所以看来好像天下常常太平似的。然而汉明两代都是农民打出来的天下,老百姓的力量其实是不可轻视的。不过汉明两代虽然是老百姓自己打出来的,结局却依然是一家一姓稳坐江山; 而这家人坐了江山,早就失掉了农民的面目,倒去跟读书人一鼻孔出气。老百姓出了一番力,所得的似乎不多。是打破了现状,可又复原了现状,改变是很少的。至于权臣用篡弑,军阀靠武力,夺了政权,换了朝代,那改变大概是更少了罢。
        过去的时代以私人为中心,自己为中心,读书人如此,老百姓也如此。所以老百姓打出来的天下还是归于一家一姓,落到读书人的老套里。从前虽然也常说“众擎易举” ,“众怒难犯” ,也常说“爱众” ,“得众” ,然而主要的是“一人有庆,万众赖之” 的,“天与人归” 的政治局势,那“众”其实是“一盘散沙” 而已。现在这时代可改变了。不论叫 “群众” ,“公众” ,“民众”,“大众” ,这个“众”的确已经表现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从前固然也潜在着,但是非常微弱,现在却强大起来,渐渐足以和统治阶级对抗了,而且还要一天比一天强大。大家在内忧外患里增加了知识和经验,知道了 “团结就是力量” ,他们渐渐在扬弃那机械的定命论,也渐渐在扬弃那唯心的人治论。一方面读书人也渐渐和统治阶级拆伙,变质为知识阶级。他们已经不能够找到一个角落去不闻理乱的隐居避世,又不屑做也幸而已经没有地方去做“军师”。他们又不甘心做那被人“养着” 的“士” ,而知识分子又已经太多,事实上也无法 “养” 着这么大量的 “士”。他们只有凭自己的技能和工作来 “养” 着自己。早些年他们还可以暂时躲在所谓象牙塔里。到了现在这年头,象牙塔下已经变成了十字街,而且这塔已经开始在拆卸了。于是乎他们恐怕只有走出来,走到人群里,大家一同苦闷在这活不下去的现状之中。如果这不满人意的现状老不改变,大家恐怕忍不住要联合起来动手打破它的。重要的是打破之后改变成什么样子?这真是个空前的危疑震撼的局势,我们得提高警觉来应付的。


        三十六年十二月
        1947年12月
        (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朱自清诗文选集》)


        赏析 人们总是要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于是便有了对于“现状”的种种不同见解与处理方法。在《论不满现状》这篇杂文里,作者以简炼精确的语言和别具慧眼的论证解剖了“不满现状”的历史与现状,着重剖析了两个重要社会阶层的人们“不满现状”的表现,同时也间接表达了自己对于现状的不满。
        所谓“现状”,是指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统治秩序及利益分配方式。自古以来,这“现状”从未令人满意过。然而人们是怎样表达对这“现状”的不满的呢? “读书人”——知识分子一旦仕途无望,便顿觉失意,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半真半假地“做隐士,啸傲山林”去了。老百姓则是怨命运不济,却又无可奈何,只得忍气吞声,一任命运摆布。作者在此精辟地议论道: “老百姓不满现状而忍下去,读书人不满现状而避开去,结局是维持现状,让统治者稳坐江山。”这一“忍”一“避”,乃是历代人们对于现状有所不满的常规表达方式。至多不过是有少量的人为一逞私欲而不择手段地给统治者找点小麻烦、捣一点小乱,即如老百姓常说的“耍光棍”、“滚刀肉”等类,以期引起统治者的注意。统治者有时也洒一点剩菜残汤来安抚他们,以便自己能耳根清净,稳坐江山。无论是“忍”是“避”还是“捣乱”、“帮闲”,都是劣根性的变种。令人不满的“现状”正是在这种种“不满”当中得以苟延残喘。世代如此,不曾更改,屈辱的历史就是这样一页一页地被书写下来。
        作者并非在简单地描述历史,而是在这种描述中见出自己的本意,即再也不能象以往那样表示“不满”了,因为那是于事无补的。要想使现状真的令人满意,只有大家团结起来,彻底抛弃消极的宿命论,抛弃那清高和怯懦的逃避,一齐动手打破现状并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除此之外,别无生路。
        本文以层层剥笋的结构方法先写“不满现状”的历史,便引出了对“现状”的思索。特别是从“读书人”入手,含蓄地批评了当时知识界对现状的消极和袖手旁观,最后才露出打破现状后必须建立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现状的主题。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既有学者对于历史和现状的深邃思考,也表现了一个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的革命热情。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