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比喻
在我的故乡不大通行吃羊肉,阖城里,每天大约不过杀几匹山羊。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雪白的群羊也常常满街走,但都是胡羊,在我们那里称绵羊的。山羊很少见; 听说这在北京却颇名贵了,因为比胡羊聪明,能够率领羊群,悉依它的进止,所以畜牧家虽然偶而养几匹,却只用作胡羊们的领导,并不杀掉它。
这样的山羊我只见过一回,确是走在一群胡羊的前面,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通常,领的赶的却多是牧人,胡羊们便成了一长串,挨挨挤挤,浩浩荡荡,凝着柔顺有余的眼色,跟定他匆匆地竞奔它们的前程。我看见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愚不可及的疑问——
“往那里去? !”
人群中也很有这样的山羊,能领了群众稳妥平静地走去,直到他们应该走到的所在。袁世凯明白一点这种事,可惜用得不大巧,大概因为他是不很读书的,所以也就难于熟悉运用那些的奥妙。后来的武人可更蠢了,只会自己乱打乱割,乱得哀号之声,洋洋盈耳,结果是除了残虐百姓之外,还加上轻视学问,荒废教育的恶名。然而“经一事,长一智”,二十世纪已过了四分之一,脖子上挂着小铃铎的聪明人是总要交到红运的,虽然现在表面上还不免有些小挫折。
那时候,人们,尤其是青年,就都循规蹈矩,既不嚣张,也不浮动,一心向着“正路”前进了,只要没有人问——
“往那里去? !”
君子若曰: “羊总是羊,不成了一长串顺从地走,还有什么别的法子呢?君不见夫猪乎?拖延着,逃着,喊着,奔突着,终于也还是被捉到非去不可的地方去,那些暴动,不过是空费力气而已矣。”
这是说: 虽死也应该如羊,使天下太平,彼此省力。
这计划当然是很妥帖,大可佩服的。然而,君不见夫野猪乎?它以两个牙,使老猎人也不免于退避。这牙,只要猪脱出了牧豕奴所造的猪圈,走入山野,不久就会长出来。
Schopenhauer①先生曾将绅士们比作豪猪,我想,这实
在有些失体统。但在他,自然是并没有什么别的恶意的,不过拉扯来作一个比喻。Parerga und Paralipomena里有着这样意思的话: 有一群豪猪,在冬天想用了大家的体温来御寒冷,紧靠起来了,但它们彼此即刻又觉得刺的疼痛,于是乎又离开。然而温暖的必要,再使它们靠近时,却又吃了照样的苦。但它们在这两种困难中,终于发见了彼此之间的适宜的间隔,以这距离,它们能够过得最平安。人们因为社交的要求,聚在一处,又因为各有可厌的许多性质和难堪的缺陷,再使他们分离。他们最后所发见的距离,——使他们得以聚在一处的中庸的距离,就是 “礼让”和 “上流的风习”。有不守这距离的,在英国就这样叫,“Keep yourdistance! ”②
但即使这样叫,恐怕也只能在豪猪和豪猪之间才有效力罢,因为它们彼此的守着距离,原因是在于痛而不在于叫的。假使豪猪们中夹着一个别的,并没有刺,则无论怎么叫,它们总还是挤过来。孔子说: 礼不下庶人。照现在的情形看,该是并非庶人不得接近豪猪,却是豪猪可以任意刺着庶人而取得温暖。受伤是当然要受伤的,但这也只能怪你自己独独没有刺,不足以让他守定适当的距离。孔子又说: 刑不上大夫。这就又难怪人们的要做绅士。
这些豪猪们,自然也可以用牙角或棍棒来抵御的,但至少必须拚出背一条豪猪社会所制定的罪名:“下流”或 “无礼”。
注释 ①Schopenhauer——叔本华。下文的《Parer8a und paralipomena》(《副业和补遗》),为叔本华1851年出版的一本杂文集。②“Keepyour distance!”——英语: “保持你的距离! ”即不要太亲近的意思。
赏析 本文写于“女师大事件”之后。1924年女师大校长许寿裳去职,继任的是杨荫榆。她到女师大后,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贩卖封建文化,实行奴化教育。她的倒行逆施引起学生的反对,并发展为学生运动。1925年冬,在南方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北京人民驱逐段祺瑞、章士钊的斗争取得初步胜利,女师大学生运动也以杨荫榆被赶下台而胜利结束。在女师大事件中,陈西滢等以《现代评论》为阵地,制造流言蜚语,为统治者帮腔;在失败之后,又说什么有志于做学问的人不可不博览群书,妄图“引导”学生去做不关心世事的顺民。鲁迅为揭破他们的伪善,写了一系列杂文,《一点比喻》是其中的一篇。
鲁迅的批判性的杂文,不仅凝注着强烈的感情,而且常常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有时候抓住某一类代表人物的精神特征加以集中概括,显示这一类型人物的最突出、最典型的一点,造成一种讽刺的“肖像”,达到针砭时弊的目的。鲁迅自己说过,他的杂文“砭锢弊常取类型”。这是鲁迅杂文的美学特征之一。《一点比喻》可以看作是这种杂文的一个代表。
“现代评论”派中一些人均为“智识阶级”的头面人物。他们摆出一副“绅士”面孔,以青年的导师自居,并用漂亮的言词迷惑天真烂漫的青年。鲁迅根据他们的这一个特点,巧妙地用“一群胡羊”中领头的“山羊”加以比喻。对“山羊”的特征是严格按照生活中的情形加以描述的。这种山羊因为“比胡羊聪明,能够率领羊群,悉依它的进止”,所以用它“作胡羊们的领导”。然后,以极传神的笔墨勾画出“山羊”率领一群“胡羊” “挨挨挤挤,浩浩荡荡,凝着柔顺有余的眼色,跟定他匆匆地竞奔它们的前程”的景象。这是实写,也是一个隐喻,它的含义是双重的。接下来鲁迅便直接点出: “人群中也很有这样的山羊,能领了群众稳妥平静地走去,直到他们应该走到的所在。”在这里鲁迅把比喻的含义延伸、廓大,同一些文人诱使青年人听命于北洋军阀反动派联系起来。经过这样的联想和重新熔铸,“脖子上挂着小铃铎” “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的“山羊”就被涂上了特定的色彩,构成帮助军阀从精神上虐杀青年的帮凶文人的画像了。由于它的神似和高度的概括性,使它同“媚态的猫”、“叭儿狗”等形象一样,成了鲁迅杂文中着名的否定“形象”之一,长久地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本文还有一些其它比喻。这些比喻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含义。他含蓄地告诉人们,面对反动统治阶级不可做温顺的“胡羊”,应该象“野猪”一样“以两个牙,使老猎人也不免于退避”;对于“一群豪猪”,为了不被刺伤,“可以用牙角或棍棒来抵御”。这一些比喻彼此有区别也有联系,中心则是揭破反动势力的假面,呼唤顽强的战斗。
这样的山羊我只见过一回,确是走在一群胡羊的前面,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通常,领的赶的却多是牧人,胡羊们便成了一长串,挨挨挤挤,浩浩荡荡,凝着柔顺有余的眼色,跟定他匆匆地竞奔它们的前程。我看见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愚不可及的疑问——
“往那里去? !”
人群中也很有这样的山羊,能领了群众稳妥平静地走去,直到他们应该走到的所在。袁世凯明白一点这种事,可惜用得不大巧,大概因为他是不很读书的,所以也就难于熟悉运用那些的奥妙。后来的武人可更蠢了,只会自己乱打乱割,乱得哀号之声,洋洋盈耳,结果是除了残虐百姓之外,还加上轻视学问,荒废教育的恶名。然而“经一事,长一智”,二十世纪已过了四分之一,脖子上挂着小铃铎的聪明人是总要交到红运的,虽然现在表面上还不免有些小挫折。
那时候,人们,尤其是青年,就都循规蹈矩,既不嚣张,也不浮动,一心向着“正路”前进了,只要没有人问——
“往那里去? !”
君子若曰: “羊总是羊,不成了一长串顺从地走,还有什么别的法子呢?君不见夫猪乎?拖延着,逃着,喊着,奔突着,终于也还是被捉到非去不可的地方去,那些暴动,不过是空费力气而已矣。”
这是说: 虽死也应该如羊,使天下太平,彼此省力。
这计划当然是很妥帖,大可佩服的。然而,君不见夫野猪乎?它以两个牙,使老猎人也不免于退避。这牙,只要猪脱出了牧豕奴所造的猪圈,走入山野,不久就会长出来。
Schopenhauer①先生曾将绅士们比作豪猪,我想,这实
在有些失体统。但在他,自然是并没有什么别的恶意的,不过拉扯来作一个比喻。Parerga und Paralipomena里有着这样意思的话: 有一群豪猪,在冬天想用了大家的体温来御寒冷,紧靠起来了,但它们彼此即刻又觉得刺的疼痛,于是乎又离开。然而温暖的必要,再使它们靠近时,却又吃了照样的苦。但它们在这两种困难中,终于发见了彼此之间的适宜的间隔,以这距离,它们能够过得最平安。人们因为社交的要求,聚在一处,又因为各有可厌的许多性质和难堪的缺陷,再使他们分离。他们最后所发见的距离,——使他们得以聚在一处的中庸的距离,就是 “礼让”和 “上流的风习”。有不守这距离的,在英国就这样叫,“Keep yourdistance! ”②
但即使这样叫,恐怕也只能在豪猪和豪猪之间才有效力罢,因为它们彼此的守着距离,原因是在于痛而不在于叫的。假使豪猪们中夹着一个别的,并没有刺,则无论怎么叫,它们总还是挤过来。孔子说: 礼不下庶人。照现在的情形看,该是并非庶人不得接近豪猪,却是豪猪可以任意刺着庶人而取得温暖。受伤是当然要受伤的,但这也只能怪你自己独独没有刺,不足以让他守定适当的距离。孔子又说: 刑不上大夫。这就又难怪人们的要做绅士。
这些豪猪们,自然也可以用牙角或棍棒来抵御的,但至少必须拚出背一条豪猪社会所制定的罪名:“下流”或 “无礼”。
(1926年2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4期)
注释 ①Schopenhauer——叔本华。下文的《Parer8a und paralipomena》(《副业和补遗》),为叔本华1851年出版的一本杂文集。②“Keepyour distance!”——英语: “保持你的距离! ”即不要太亲近的意思。
赏析 本文写于“女师大事件”之后。1924年女师大校长许寿裳去职,继任的是杨荫榆。她到女师大后,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贩卖封建文化,实行奴化教育。她的倒行逆施引起学生的反对,并发展为学生运动。1925年冬,在南方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北京人民驱逐段祺瑞、章士钊的斗争取得初步胜利,女师大学生运动也以杨荫榆被赶下台而胜利结束。在女师大事件中,陈西滢等以《现代评论》为阵地,制造流言蜚语,为统治者帮腔;在失败之后,又说什么有志于做学问的人不可不博览群书,妄图“引导”学生去做不关心世事的顺民。鲁迅为揭破他们的伪善,写了一系列杂文,《一点比喻》是其中的一篇。
鲁迅的批判性的杂文,不仅凝注着强烈的感情,而且常常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有时候抓住某一类代表人物的精神特征加以集中概括,显示这一类型人物的最突出、最典型的一点,造成一种讽刺的“肖像”,达到针砭时弊的目的。鲁迅自己说过,他的杂文“砭锢弊常取类型”。这是鲁迅杂文的美学特征之一。《一点比喻》可以看作是这种杂文的一个代表。
“现代评论”派中一些人均为“智识阶级”的头面人物。他们摆出一副“绅士”面孔,以青年的导师自居,并用漂亮的言词迷惑天真烂漫的青年。鲁迅根据他们的这一个特点,巧妙地用“一群胡羊”中领头的“山羊”加以比喻。对“山羊”的特征是严格按照生活中的情形加以描述的。这种山羊因为“比胡羊聪明,能够率领羊群,悉依它的进止”,所以用它“作胡羊们的领导”。然后,以极传神的笔墨勾画出“山羊”率领一群“胡羊” “挨挨挤挤,浩浩荡荡,凝着柔顺有余的眼色,跟定他匆匆地竞奔它们的前程”的景象。这是实写,也是一个隐喻,它的含义是双重的。接下来鲁迅便直接点出: “人群中也很有这样的山羊,能领了群众稳妥平静地走去,直到他们应该走到的所在。”在这里鲁迅把比喻的含义延伸、廓大,同一些文人诱使青年人听命于北洋军阀反动派联系起来。经过这样的联想和重新熔铸,“脖子上挂着小铃铎” “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的“山羊”就被涂上了特定的色彩,构成帮助军阀从精神上虐杀青年的帮凶文人的画像了。由于它的神似和高度的概括性,使它同“媚态的猫”、“叭儿狗”等形象一样,成了鲁迅杂文中着名的否定“形象”之一,长久地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本文还有一些其它比喻。这些比喻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含义。他含蓄地告诉人们,面对反动统治阶级不可做温顺的“胡羊”,应该象“野猪”一样“以两个牙,使老猎人也不免于退避”;对于“一群豪猪”,为了不被刺伤,“可以用牙角或棍棒来抵御”。这一些比喻彼此有区别也有联系,中心则是揭破反动势力的假面,呼唤顽强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