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蛇及其他
说起蛇,人们都会有点害怕。史书上把狼虫虎豹称作人间四害,蛇是其中之一,怎么会不怕呢?人们谈蛇色变,不亚于谈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对毒蛇的可畏,以及它给蒋氏三代带来的悲惨遭遇,作了极为真实而生动的描绘,至今读来仍有不寒而栗之感。
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与蛇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变化。最近几年跑了几次武夷蛇园(即大竹岚蛇伤防治研究所),参观了蛇类的生活情况,又听了著名蛇医张震的经验谈,感到得益匪浅,对蛇的认识也有所改变。比方说蛇可怕不可怕,懂得要作具体分析。应该说,人在不能了解它、识别它、驯服它的时候,这害怕是可以理解的。而在人们了解了它,懂得哪些是毒蛇,哪些不是毒蛇,以及如何对待毒蛇,那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再说对蛇的评价,过去只看它伤人的一面,而不看它对人民有利的一面,这也是不公平的。蛇过去就有用处,如柳文提到的治麻风、杀三虫等。今天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蛇的药用价值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广。在这方面,本人这些年也有切身体会。以往每到酷暑季节,最怕的是生痱子,浑身一片红肿,洗澡时又痛又痒,十分难受。打从前年开始,每到夏季到来以前,口服两粒新鲜的蛇胆,痱子就再也不长了,夏天一身轻松。有一段时间拉肚子,服了两瓶蛇酒,也很快有了好转。至于蛇肉,我是多次吃过,感到异常鲜美,顺便提一下,武夷蛇园的龙凤汤,已成为中外著名的筵席佳肴。
最近去建阳,张震又告诉我两条新的消息:一是放蛇捕鼠。研究所内外鼠害严重,他们挑选了六十条无毒蛇,放到室内室外去,结果不出所料,很快就将老鼠全部消灭。最后,放出去的蛇也如数收回。二是放蛇归山。经过最近几年小量试验,今年准备放一千条蛇回山上去。这样,既使蛇类得以繁衍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山区生态平衡。目前不少地区惊呼鼠患严重,专家们认为,这与蛇类的资源受到破坏有一定的关系。
这两件事看起来都不很大,但是它说明,我们的养蛇人在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当然是很可喜的。方毅同志前不久视察武夷蛇园,题词赞张震为 “蛇王”。从几年前的蛇医到今天的蛇王,这可不是一个很小的变化。打个比方,过去是人跟蛇走(即哪里有蛇伤就到那里去医治,人对蛇是被动的),现在是蛇听人指挥。张震这个蛇王,是名副其实的。这几件事,给我启发都很大。
从那里回来,我又想起柳宗元的那篇《捕蛇者说》,这篇古代散文中的佳作名篇,以毒蛇与封建时代的苛政作对比,深刻地揭露了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无疑将继续流传于后世。但是,它对蛇所作的某些论断,如“以啮人,无御之者” ,显然已经过时。今天,我们虽然还应该提醒人们辨认毒蛇,但是在毒蛇面前,人们已不再是无能为力的了。
鲁迅说: “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然而蛇的命运似乎远不及螃蟹。螃蟹被勇士吃过以后,便得到人们的承认,而蛇却不然。它的皮给人家剥去用了,它的胆给人治病了,它的肉给人家吃了,而且是公认的美味。但是人们对它的印象却并没有改变。如果蛇也有知,自会感到不公的。
问题还不止于此。蛇与猫都能捕鼠,但是蛇与猫也不能相比。据张震的实验观测,一条蛇一年可捕鼠150到170只,而一只猫一年只能捕鼠40至50只,就是说,蛇的成绩比猫要高出二、三倍。同时蛇与猫捕鼠的情形,也大不相同。蛇捕鼠,是无声无息,且能深入到猫所无能为力之处,可是它一直是静悄悄的,并不显示自己、讨好主人。而猫呢,则唯恐主人不知道,逮住一只老鼠,便呜呜发威,咧牙呲嘴,故造声势,拖着老鼠满地跑,要折腾很久才下嘴,而且还吃得不干净,丢三掉四,污染环境,这一点也远不及蛇来得文明。
但是,不管怎么说,人们总是喜欢猫而不喜欢蛇。由此我便想到:人们生活在今天,也许需要有两种勇气:一种是敢于为天下先的勇气,比如,第一次吃螃蟹的人,第一次吃蛇肉的人,这些都可以称为勇士,也是“我们应当极端感谢的。”另外一种勇气,就是敢于承认事实的勇气。吃了螃蟹肉,要承认螃蟹好吃,吃了蛇肉,要承认蛇好吃;而对比了蛇与猫抓鼠的不同情形和效益,就要承认蛇比猫好。我感到这后一种勇气的难度和重要性,似乎还不亚于前者。
赏析 可以说,这是一篇为蛇正名或叫恢复名誉的杂文。
古往今来,关于蛇的文章似乎并不多见。而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却是为人们所熟读的。柳文确实把毒蛇描绘得极为可怕。在此以后所作的关于蛇的文章中,尽管鲜有超出《捕蛇者说》者,然而毕竟都无一例外地将蛇的可怕涂抹得淋漓尽致了。
蛇真的那么可怕吗?我们是讲辩证法的,我们应该承认毒蛇对于人类有伤害的一面;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蛇的认识也变得全面了,即承认了蛇对于人类还有贡献的一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与蛇及其他》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篇杂文的主旨在于调整人与蛇的关系。作者表明:过去是蛇咬人,而今天则是人驯服了蛇。
我想,倘若作者就只将文章写到这里,似乎也是可以的。然而,一篇真正优秀的杂文的爆发力,是绝不止于此的,它需要的是对于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的彻底的“轰毁”。这也就是聂绀弩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集》的序言里所说的,“需要无情地撕毁假面具,需要反叛几千年来一直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人与蛇及其他》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引伸出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所需要的两种勇气: “一种是敢于为天下先的勇气”,即 “第一次吃蛇肉”的勇气; 另一种是“敢于承认事实的勇气”,即 “吃了蛇肉,要承认蛇好吃; 而对比了蛇与猫抓鼠的不同情形和效益,就要承认蛇比猫好”。确实,具备了这两种勇气,我们对于蛇的印象和传统现念就会得到改变,就会认识到蛇的可贵,就会“撕毁”那种既喜欢吃蛇肉而又不喜欢蛇的“假面具”。而这里面所蕴含着的寓意以及对于人们的启示,是很深刻的。
这篇杂文的技巧是值得借鉴的。作者运用了层次渐进的推论方式,从对蛇的认识谈到对蛇的评价,再论及蛇的命运问题,层层推演,夹叙夹议,将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融为一体。这里既有亲身经历过的境况,又有听来的消息和看到的情景,但作者并不一一罗列,而是将这些材料有机地运用到各个论述层次上。在人与蛇的关系变化这个总题下,精到地论述了从“人跟蛇走”到“蛇听人指挥”的过程,进而将人们对待蛇所需要的“两种勇气”和盘托出,毫不生硬干涩,有画龙点睛之妙,而无画蛇添足之虞。
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与蛇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变化。最近几年跑了几次武夷蛇园(即大竹岚蛇伤防治研究所),参观了蛇类的生活情况,又听了著名蛇医张震的经验谈,感到得益匪浅,对蛇的认识也有所改变。比方说蛇可怕不可怕,懂得要作具体分析。应该说,人在不能了解它、识别它、驯服它的时候,这害怕是可以理解的。而在人们了解了它,懂得哪些是毒蛇,哪些不是毒蛇,以及如何对待毒蛇,那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再说对蛇的评价,过去只看它伤人的一面,而不看它对人民有利的一面,这也是不公平的。蛇过去就有用处,如柳文提到的治麻风、杀三虫等。今天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蛇的药用价值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广。在这方面,本人这些年也有切身体会。以往每到酷暑季节,最怕的是生痱子,浑身一片红肿,洗澡时又痛又痒,十分难受。打从前年开始,每到夏季到来以前,口服两粒新鲜的蛇胆,痱子就再也不长了,夏天一身轻松。有一段时间拉肚子,服了两瓶蛇酒,也很快有了好转。至于蛇肉,我是多次吃过,感到异常鲜美,顺便提一下,武夷蛇园的龙凤汤,已成为中外著名的筵席佳肴。
最近去建阳,张震又告诉我两条新的消息:一是放蛇捕鼠。研究所内外鼠害严重,他们挑选了六十条无毒蛇,放到室内室外去,结果不出所料,很快就将老鼠全部消灭。最后,放出去的蛇也如数收回。二是放蛇归山。经过最近几年小量试验,今年准备放一千条蛇回山上去。这样,既使蛇类得以繁衍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山区生态平衡。目前不少地区惊呼鼠患严重,专家们认为,这与蛇类的资源受到破坏有一定的关系。
这两件事看起来都不很大,但是它说明,我们的养蛇人在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当然是很可喜的。方毅同志前不久视察武夷蛇园,题词赞张震为 “蛇王”。从几年前的蛇医到今天的蛇王,这可不是一个很小的变化。打个比方,过去是人跟蛇走(即哪里有蛇伤就到那里去医治,人对蛇是被动的),现在是蛇听人指挥。张震这个蛇王,是名副其实的。这几件事,给我启发都很大。
从那里回来,我又想起柳宗元的那篇《捕蛇者说》,这篇古代散文中的佳作名篇,以毒蛇与封建时代的苛政作对比,深刻地揭露了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无疑将继续流传于后世。但是,它对蛇所作的某些论断,如“以啮人,无御之者” ,显然已经过时。今天,我们虽然还应该提醒人们辨认毒蛇,但是在毒蛇面前,人们已不再是无能为力的了。
鲁迅说: “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然而蛇的命运似乎远不及螃蟹。螃蟹被勇士吃过以后,便得到人们的承认,而蛇却不然。它的皮给人家剥去用了,它的胆给人治病了,它的肉给人家吃了,而且是公认的美味。但是人们对它的印象却并没有改变。如果蛇也有知,自会感到不公的。
问题还不止于此。蛇与猫都能捕鼠,但是蛇与猫也不能相比。据张震的实验观测,一条蛇一年可捕鼠150到170只,而一只猫一年只能捕鼠40至50只,就是说,蛇的成绩比猫要高出二、三倍。同时蛇与猫捕鼠的情形,也大不相同。蛇捕鼠,是无声无息,且能深入到猫所无能为力之处,可是它一直是静悄悄的,并不显示自己、讨好主人。而猫呢,则唯恐主人不知道,逮住一只老鼠,便呜呜发威,咧牙呲嘴,故造声势,拖着老鼠满地跑,要折腾很久才下嘴,而且还吃得不干净,丢三掉四,污染环境,这一点也远不及蛇来得文明。
但是,不管怎么说,人们总是喜欢猫而不喜欢蛇。由此我便想到:人们生活在今天,也许需要有两种勇气:一种是敢于为天下先的勇气,比如,第一次吃螃蟹的人,第一次吃蛇肉的人,这些都可以称为勇士,也是“我们应当极端感谢的。”另外一种勇气,就是敢于承认事实的勇气。吃了螃蟹肉,要承认螃蟹好吃,吃了蛇肉,要承认蛇好吃;而对比了蛇与猫抓鼠的不同情形和效益,就要承认蛇比猫好。我感到这后一种勇气的难度和重要性,似乎还不亚于前者。
(1986年8月31日《福建日报》)
赏析 可以说,这是一篇为蛇正名或叫恢复名誉的杂文。
古往今来,关于蛇的文章似乎并不多见。而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却是为人们所熟读的。柳文确实把毒蛇描绘得极为可怕。在此以后所作的关于蛇的文章中,尽管鲜有超出《捕蛇者说》者,然而毕竟都无一例外地将蛇的可怕涂抹得淋漓尽致了。
蛇真的那么可怕吗?我们是讲辩证法的,我们应该承认毒蛇对于人类有伤害的一面;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蛇的认识也变得全面了,即承认了蛇对于人类还有贡献的一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与蛇及其他》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篇杂文的主旨在于调整人与蛇的关系。作者表明:过去是蛇咬人,而今天则是人驯服了蛇。
我想,倘若作者就只将文章写到这里,似乎也是可以的。然而,一篇真正优秀的杂文的爆发力,是绝不止于此的,它需要的是对于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的彻底的“轰毁”。这也就是聂绀弩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集》的序言里所说的,“需要无情地撕毁假面具,需要反叛几千年来一直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人与蛇及其他》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引伸出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所需要的两种勇气: “一种是敢于为天下先的勇气”,即 “第一次吃蛇肉”的勇气; 另一种是“敢于承认事实的勇气”,即 “吃了蛇肉,要承认蛇好吃; 而对比了蛇与猫抓鼠的不同情形和效益,就要承认蛇比猫好”。确实,具备了这两种勇气,我们对于蛇的印象和传统现念就会得到改变,就会认识到蛇的可贵,就会“撕毁”那种既喜欢吃蛇肉而又不喜欢蛇的“假面具”。而这里面所蕴含着的寓意以及对于人们的启示,是很深刻的。
这篇杂文的技巧是值得借鉴的。作者运用了层次渐进的推论方式,从对蛇的认识谈到对蛇的评价,再论及蛇的命运问题,层层推演,夹叙夹议,将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融为一体。这里既有亲身经历过的境况,又有听来的消息和看到的情景,但作者并不一一罗列,而是将这些材料有机地运用到各个论述层次上。在人与蛇的关系变化这个总题下,精到地论述了从“人跟蛇走”到“蛇听人指挥”的过程,进而将人们对待蛇所需要的“两种勇气”和盘托出,毫不生硬干涩,有画龙点睛之妙,而无画蛇添足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