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素问·阴阳别论》卷二


        肺病者,喘息鼻张。
        

《灵枢·五阅五使篇》卷六


        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
        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是动则病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
        

《灵枢·经脉第十》卷三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
        

《灵枢·五邪篇》卷五


        【评】这里指出哮喘是肺的病变,且与其它脏腑有关。外邪侵袭,影响脏腑的功能,是主要病因病机。
        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
        

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卷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卷中《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未发以扶正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二《哮喘十四》


        【评】上述文献对哮喘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作了精辟论述,一直为后世医家所宗。
        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明·虞抟《医学正传》卷二《哮喘》


        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实喘者胸满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惶惶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
        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未发时以扶正为主,既发时以攻邪气为主。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一九《喘促》


        外寒喘吼华盖汤,麻杏苏草橘苓桑,减苓加芩款半果,欲喘难卧葶苈方。注:外寒伤肺喘急用华盖散,即:麻黄、杏仁、苏子、甘草、橘红、赤茯苓、桑皮也。依本方减茯苓加黄芩、款冬花、半夏、白果,名千金定喘汤,治哮吼表寒之喘。葶苈大枣汤,治饮停不得卧之喘也。
        火郁喘急泻白散,痰盛作喘萝皂丸,蒌仁海石星萝皂,气喘苏子降气痊。注:面赤浮肿,谓之火郁之喘,宜泻白散。痰盛声急,谓之痰喘,宜萝皂丸。无痰声急,谓之气喘,宜苏子降气汤。
        气虚味麦参陈杏,虚寒黑锡肾气汤,日久敛喘参桔味,麻杏罂粟归木香。注:五味子汤,即五味子、麦冬、人参、陈皮、杏仁也。人参理肺汤,即人参、桔梗、五味子、麻黄、杏仁、罂粟壳、当归、木香也。……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卷四一《杂病心法要诀》


        【评】哮与喘不同,《内经》已有记载,《金匮要略》奠定了其辨证论治的基础,元朱丹溪、明虞抟等在鉴别及治疗方面又有发展。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07-03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diangu/ciyu/226937.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