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药惠人,力不能逮,其间惠而不费者,莫如针艾之术,然而针不易传,凡仓卒救人者,惟灼艾为第一。
千金云,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入。故吴蜀多行灸法。
【评】温灸法具有防病的效果,这里是较早的记载,这点已被现代科学实验所证实。
千金云,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体,无使倾倒。灸时恐穴不正,徒破好肉尔。若坐点则坐灸,卧点则卧灸,立点则立灸,反此则不得其穴。千金云,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后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明堂》下云:先灸于上,后灸于下;先灸于少,后灸于多”皆宜审之。
【评】针和灸,都应该选好体位,这是保证疗效的关键之一,本条就强调这点。
千金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病根深笃,可倍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扁鹊灸法,有至五百壮、千壮。曹氏灸法,有百壮、有五十壮。小品诸方亦然。惟明堂本经多云针入六分。灸三壮,更无余论。故后人不准,惟以病之轻重而增损之。
【评】点灸的壮数不一,一般灸三壮,应视病情而增损,这是经验之论,应该说明的是古代灸法多用麦粒灸与今艾柱灸、艾条灸不同。
凡下艾时,必先以蒜切片擦穴上,然后安艾。不然则运动之间其艾必落矣。
用大蒜切片如钱厚,贴在疮头上,先以菉豆大艾炷灸之,勿令伤肌肉,如蒜焦更换。待痛稍可忍,便除蒜灸之,数不拘多少,但灸至不痛即住。
【评】“隔蒜灸”、除借其辛窜作用外,还具有防热防灼的功用,其妙用于此。
凡点灸时,须得身体平直,四肢无令拳缩。坐点无令俯仰,立点无令倾倒。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烧好肉,虚忍痛楚之苦。有病先灸于上,后灸于下;先灸于少,后灸于多,皆宜审之。
【评】体位姿式对灸法至关重要,点灸时注意灸法的顺序和多少。
分享到:
宋·张公涣《备急灸方》序
千金云,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入。故吴蜀多行灸法。
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卷二
【评】温灸法具有防病的效果,这里是较早的记载,这点已被现代科学实验所证实。
千金云,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体,无使倾倒。灸时恐穴不正,徒破好肉尔。若坐点则坐灸,卧点则卧灸,立点则立灸,反此则不得其穴。千金云,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后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明堂》下云:先灸于上,后灸于下;先灸于少,后灸于多”皆宜审之。
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卷二
【评】针和灸,都应该选好体位,这是保证疗效的关键之一,本条就强调这点。
千金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病根深笃,可倍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扁鹊灸法,有至五百壮、千壮。曹氏灸法,有百壮、有五十壮。小品诸方亦然。惟明堂本经多云针入六分。灸三壮,更无余论。故后人不准,惟以病之轻重而增损之。
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卷二
【评】点灸的壮数不一,一般灸三壮,应视病情而增损,这是经验之论,应该说明的是古代灸法多用麦粒灸与今艾柱灸、艾条灸不同。
凡下艾时,必先以蒜切片擦穴上,然后安艾。不然则运动之间其艾必落矣。
清·吴亦鼎《神灸经纶》卷一
用大蒜切片如钱厚,贴在疮头上,先以菉豆大艾炷灸之,勿令伤肌肉,如蒜焦更换。待痛稍可忍,便除蒜灸之,数不拘多少,但灸至不痛即住。
宋·张公涣《备急灸方》
【评】“隔蒜灸”、除借其辛窜作用外,还具有防热防灼的功用,其妙用于此。
凡点灸时,须得身体平直,四肢无令拳缩。坐点无令俯仰,立点无令倾倒。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烧好肉,虚忍痛楚之苦。有病先灸于上,后灸于下;先灸于少,后灸于多,皆宜审之。
元·窦桂芳《针灸四书·黄帝明堂灸经》
【评】体位姿式对灸法至关重要,点灸时注意灸法的顺序和多少。
发布时间:2023-06-20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diangu/ciyu/227045.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