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手足稍冷,夜卧惊悸多睡、并疮疹证,此天行之病也。惟用温凉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受风冷。
疹痘论:疹痘疮者,因热积脏腑,蒸郁毒气而生,腑伏热,生细疹赤疮,俗呼“麻子”。
凡儿作热,有如伤寒候,疑惑之间不敢直谓者,但者耳后有红脉赤缕,定是疮疹证候,更无可疑。若发惊,不可下惊药,有热不可退热,有汗不可止汗,或吐不可理吐,但顺其表,温其中,自然而发出。
六腑肠胃之热,蒸于肺,外感内伤并发,与痘症表似同而里实异。初热三日出,胀共三日,出而又没,没而又出。出没一周时许。重者遍身绷胀,眼亦封闭。有赤、白、微黄不同,仍要红活,最嫌黑陷及面目胸腹稠密。
初起寒热咳嚏鼽,面赤全不思食味,烦喘便秘谵如狂,或时便血并吐血,又或泻湿与干呕,始终杂症皆热炽,没后余毒内攻钻,循衣妄语昏神智。
麻虽胎毒,未有不由天行时令而发者。故一时传染相似远近大小皆发。
一次后,再不复出矣。
麻疹初起,……宜用宣毒发表汤……
麻出连串如珠,颗粒分明,红活光润,方为美候。若麻出而红肿太甚者,此毒火壅遏所致,倘不急治,必变紫黑干枯隐伏恶证。
麻出必于三日之间,从肌表而渐收于里,或三日之间,一时收尽肤上并无疮痕形影者,方为易收。
若系久病之人,元气虚弱,或变烦躁口渴,麻竟不收,凝滞在皮肤间者,此血虚故也。当以养阴汤主之,此乃养阴配阳之义也。
【评】麻疹是一种传染病,早在宋代就认定是一种“天行”疾病,而且在病程、诊断、治疗等方面有独到的防治经验。
紫草散治伏热在胃经,暴发痘疱、疮疹,一切恶候,出不快,小便赤涩,心腹胀满。
小儿脏腑娇嫩易为伤动,斑疹未出往往疑为伤风,即以麻黄等药重发其汗,遂使表虚里实。若为阴癎治之,便用温惊药品,则热势愈盛,直至三、四日证候已定,方得以斑疮药治之,则所失多矣。
麻疹俗呼麻子,盖因火毒熏蒸。朱砂红点遍身形,发自胃经一定。切忌黑斑死证,最宜赤似朱樱。大都治法喜凉清,不许辛甘犯禁。
【评】麻疹的治法以清凉透表为主,临床上用之十分有效,为现代西学中医者所推广应用。
分享到: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上《疮疹候》
疹痘论:疹痘疮者,因热积脏腑,蒸郁毒气而生,腑伏热,生细疹赤疮,俗呼“麻子”。
宋·刘昉《幼幼新书》卷一八《疮疹初出》
凡儿作热,有如伤寒候,疑惑之间不敢直谓者,但者耳后有红脉赤缕,定是疮疹证候,更无可疑。若发惊,不可下惊药,有热不可退热,有汗不可止汗,或吐不可理吐,但顺其表,温其中,自然而发出。
元·曾世荣《活幼口议》卷二○《疮疹证候方议》
六腑肠胃之热,蒸于肺,外感内伤并发,与痘症表似同而里实异。初热三日出,胀共三日,出而又没,没而又出。出没一周时许。重者遍身绷胀,眼亦封闭。有赤、白、微黄不同,仍要红活,最嫌黑陷及面目胸腹稠密。
初起寒热咳嚏鼽,面赤全不思食味,烦喘便秘谵如狂,或时便血并吐血,又或泻湿与干呕,始终杂症皆热炽,没后余毒内攻钻,循衣妄语昏神智。
明·李梴《医学入门》卷六《小儿门·麻》
麻虽胎毒,未有不由天行时令而发者。故一时传染相似远近大小皆发。
清·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卷一《第三条》
一次后,再不复出矣。
清·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卷一《第十五条》
麻疹初起,……宜用宣毒发表汤……
同上《第五条》
麻出连串如珠,颗粒分明,红活光润,方为美候。若麻出而红肿太甚者,此毒火壅遏所致,倘不急治,必变紫黑干枯隐伏恶证。
同上卷二《第三十六条》
麻出必于三日之间,从肌表而渐收于里,或三日之间,一时收尽肤上并无疮痕形影者,方为易收。
同上《第四十九条》
若系久病之人,元气虚弱,或变烦躁口渴,麻竟不收,凝滞在皮肤间者,此血虚故也。当以养阴汤主之,此乃养阴配阳之义也。
同上《第三十二条》
【评】麻疹是一种传染病,早在宋代就认定是一种“天行”疾病,而且在病程、诊断、治疗等方面有独到的防治经验。
紫草散治伏热在胃经,暴发痘疱、疮疹,一切恶候,出不快,小便赤涩,心腹胀满。
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药方》
小儿脏腑娇嫩易为伤动,斑疹未出往往疑为伤风,即以麻黄等药重发其汗,遂使表虚里实。若为阴癎治之,便用温惊药品,则热势愈盛,直至三、四日证候已定,方得以斑疮药治之,则所失多矣。
宋·董汲·同上《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总论》
麻疹俗呼麻子,盖因火毒熏蒸。朱砂红点遍身形,发自胃经一定。切忌黑斑死证,最宜赤似朱樱。大都治法喜凉清,不许辛甘犯禁。
清·陈复正《幼幼集成》卷六《麻疹西江月》
【评】麻疹的治法以清凉透表为主,临床上用之十分有效,为现代西学中医者所推广应用。
发布时间:2019-07-17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diangu/ciyu/227067.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