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隋。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谷之前血脉出血。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治金疮中腹,肠出不能内之,小麦饮喷疮方。
取小麦五升,水九升,煮取四升,去滓,复以绵度滤之,使极冷。傍含喷之疮,肠自上渐渐入;以冷水喷其背,不宜多人见,亦不欲令傍人语,又不可病人知;或晚未入,取病人四角,令病人举摇,须臾肠便自入。十日内不可饱食,频食而宜少。勿使病人惊,惊则煞人。
【评】骨科、伤科在古代就被人们所重视,从战国时期的《内经》直至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对于医方研究颇多,从以上几条可以看出当时骨伤科方面的点滴情况。
治为熊虎爪牙所伤毒痛方第五十三。葛氏方:烧青布,以熏疮口,毒即出。仍煮葛根,令浓,以洗疮。捣干葛根末以煮葛根汁,服方寸匕。日五、夜一则佳。
金疮无大小,冬夏始伤血出方。
便以白灰厚傅之,仍裹,若疮甚深,不欲便令合者,内少滑石令疮不时合,又止痛,亦可内少少牡蛎,若卒无白灰,可用凡灰。己脓,中有虫,白灰傅之,日三,虫当出。敌并州刘田方,盖常秘之。
金疮、筋绝,令还续方:
取蟹头中脑,及足中肉髓熬之,内疮中,筋即生续之。
【评】晋代骨伤科有了发展,有些方药是较为合理的。
且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荣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之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哉?
一手足损伤,若元气虚弱,或不戒房劳,或妄行攻伐,致死肉上延;或腐而不痛,黑而不脱者,当大补元气,庶可保生。若手足节断去去,无妨,骨断筋连,不急剪去。若侵及好肉则不治。若预为调补脾气,则无此患。
脾伤腹痛:陈侍御坠马,腿痛作呕,服下药一剂,胸腹胀痛,按之即止,惟倦怠少气,诊其脉,微细而涩。余曰:非瘀血也,乃痛伤气血,复因药损脾气而然耳。投养脾胃、生气血之药而愈。
骨伤作痛:一小儿足伤作痛,肉色不变,伤在骨也。频用炒葱熨之,五更用和血定痛丸;日间用健脾胃、生气血之剂;数日后服地黄丸,三月余而痊。
不补之非;有一患者,臀腿胀痛,发热烦躁,剌去死血,胀痛少宽,热躁愈甚,此血脱邪火旺而然也。急用独参汤补之,少愈;又以健脾胃养气血药治之,腐肉渐溃遂愈。大抵此症宜预调补,以顾收敛,切不可伐其气血,不行补益,以至不能收敛矣。
【评】薛氏的《正体类要》提倡骨伤科同样以“八纲辨证”和整体治疗,后世称之为“平补法”治伤的方法。上文所选二条较有代表性,但有重内治轻外治的偏见。
夫跌打损伤,气血不流行,或人事昏沉,往来寒热,或日轻夜重,变作多端。昧者不审原因,妄投猛剂,枉死多人,诚可惜也。
治宜及早,半月后才医,瘀血已固,水道不通,难为力矣。既表不可复表,要仔细看明,随轻重用药。青肿转红色,血活将愈;若牙关紧闭,不能进药,万无生理。
坐卧避风,忌一切生冷;牛肉缩筋,猪肉发病,亦不宜食。
遇有重伤,解衣谛视遍身,血道形色若何?诊脉调和与否,脉绝不至者死,沉细者生。山根好,阴囊有子,可治;肾子入小腹,无治。顶门一破,骨陷难存;囟门被伤,髓出即死。心胸紧痛,青色胜裹心,乃偏心受伤,可治;红色胜裹心,乃心口受伤,不治。上心口青肿,一七即死。伤小腹而不及肚,可治;若阴阳不分,粪下不止,气出不收,则肚伤矣。食管虽断,在饱食之后,延二日不死者,可治。若鼻孔黑色,舌大神昏,则脏腑绝矣。耳后为制命之处,脊骨无续断之方。男子伤乳,犹非重症;妇人乳伤,却是危机。正腰受伤,笑者多凶;小腹受伤,孕妇最忌。
周身之血有一头,日夜行走不停留;遇时遇穴若伤损,一七不治命要休。子时走往“心窝”穴,丑时须向“泉井”①求,“井口”②是寅“山根”③卯,辰到“天心”④巳“夙头”⑤,午时却与“中原”⑥会,左右“蟾宫”⑦分在未;“夙尾”⑧属申“屈井”⑨酉,“丹肾”⑩俱为戌时位,“六宫”(11)直等亥时来,不教乱缚斯为贵。
[注]①泉井:穴名,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相当于“膻中”穴。②井口:上唇正中,相当于“人中”穴。③山根:鼻梁根,两眼之间,相当于“印堂”穴。④天心:囟门部位。⑤夙头:后枕正中,相当于“风府”穴部位。⑥中原:背正中,第二、三腰椎间,相当于“命门”穴。⑦左右“蟾宫”:第二、三腰椎之间旁开1.5寸,相当于“肾俞”穴部位。⑧“夙尾”:会阴部位。⑨“屈井”:脐正中的部位。⑩“丹肾”:脐下三寸,相当于“关元”穴。(11)“六宫”:耻骨联合部,相当于“中极”穴以下,“曲骨”穴的位置。
【评】《跌损妙方》是骨伤科中“少林寺派”较有代表性的著述。书中“血头行走穴道”是经络学说与时间医学在伤科中的具体运用。
凡人身上,有一百零八穴,内七十二穴不致命,不具论。其三十六大穴,俱致命之处,受伤者,须用药调治之。
头额前,属“心经”,心主血不可损,损后最怕风,打重血不止者,血出见风发肿者,三、五日或六、七日死。
两眉中间为“眉心穴”,打重者头大如斗,三日死。
头额两边为两“太阳”,打重者七日死,或半月死。损耳目,其血凝成脓者,不死。
头脑后为“枕骨”,管十二经,又名“督脉”,一身之主,不可损伤,打重者脑骨髓伤,多则七日,少则五日,必死。极重者或一日即死。
脑后两边属太阳经,有“藏血穴”,近耳后,又属肝胆经,有“厥阴穴”。打重者损其血;见血又损其气。浮肿者四十日必死。
心口上为“华盖穴”,属心经,直拳打重,人事不省,血迷心窍,不治必死。
心口中名“黑虎偷心穴”,属心经,上擦下拳打重者,两眼昏花,人事不省,……如不服药,百二十日必死。
心口下一寸五分为“巨阙”穴,为心募。打重者人事不省,当用打法,向右边“肺底穴”下半分,劈拳一掷,即醒。
脐上“水分”穴,属小肠、胃二经。打重者不服药二十八日死。
脐下一寸五分名“气海”穴,打重者,九日死。
脐下三寸名“关元”,穴,伤重者五日死。
脐下四寸名“中极”穴,伤重者大小便不通,十二日死。
左乳上一寸六分为“膺窗”穴,属肝经,拳打重者十二日死。
右乳上一寸六分为“膺窗”穴,属肺经,金枪伤重者,一百六十日死。
左乳下一寸六分为“乳根”穴,属肝经,拳打重者吐血死。
右乳下一寸六分为“乳根”穴,属肺经,拳打重者九日死,或两鼻出血必死。
左右乳下一同受伤,名为“一计害三贤”,三夹者死。此心肝肺三经伤也,重者七日死。
左乳下一寸六分旁开一寸为“期门”穴,属肝经,拳打重者三十八日死。
右乳下一寸六分旁开一寸为“期门”穴,属肺经,拳打重者三十六日死。
心下“巨阙”穴两旁各开五分名“幽门”穴,左属肝,右属肺,拳打重者,名曰冲炮,一日即死。
左肋近脐处为“血门”名“商曲”穴,点打重者六个月死。
右肋近脐处为“气门”名“商曲”穴,点打重者五个月死。
左肋稍骨尽处软肉边为“血囊”,名“章门”穴,打重者四十二日死。
右肋稍骨尽处软肉边为“气囊”,名“章门”穴,打重者一百二十日死。
左肋稍骨下一分名“腹结”穴,为“血囊”,打重者四十二日死。
右肋稍骨下一分名“腹结”穴,为“气囊”,打重者六十日死。
凡人身背上穴道,乃生死所系。背心从上数下第十四节骨下缝间,为“命门”穴。打重者晕去一日半不醒而死。
第十四节骨下两旁各开一寸五分软肉处,为“肾俞”穴,打重者,吐血痰,十四个月而死。
第十四节骨下两旁各开三寸,名“志室”穴,属肾经,打重者三日死,当发笑而亡。
“肾俞”穴下两旁,各有“气海俞”穴,打重者三十三日死。
尾闾骨下、两腿骨尽处中间,名“鹳口”穴,打重者一年死。
粪门前、阴囊后为“海底”穴,伤重者七日死。
两脚底心为“涌泉”穴,伤者十个月死。
以上穴道,皆伤人性命,初伤时不知,至后来病发而死。只说病多,岂知病固由于伤乎?凡人被打时,切勿轻意,必须服药为主。
凡跌打损伤之症,不可概论也。
青肿不痛,或肿不消退者,气血虚弱也,用“十全大补汤”。
若肿或作寒热者,血伤而肝火动也,用四物加山枝、柴胡。
受伤若肠中作痛,按之不能宁者,内有瘀血也,用“承气汤”下之;下后仍痛,瘀血犹未尽也,用“加味四物汤”调之;按之不痛,血气伤也,用“四物汤”加参、芪、白术。
【评】伤科不仅是医家,而且是古代武术家研究的内容,实际上都是祖国医药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摸法: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歪、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
接法:接者,谓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也。凡骨之跌伤错落,或断而两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乱,或岐而旁突,相其形势,徐徐接之,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或用手法,或用器具,或手法、器具分先后而兼用之,是在医者之通达也。
端法:端者,两手或一手擒定应端之处,酌其重轻,或从下往上端,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斜端也。盖骨离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则不待旷日迟久,而骨缝即合,仍须不偏不倚,庶愈后无长短不齐之患。
提法:提者,谓陷下之骨,提出如旧也。其法非一,有用两手提者,有用绳帛系高处提者,有提后用器具辅之不致仍陷者,必量所伤之轻重浅深,然后施治。倘重者轻提,则病莫能愈;轻者重提,则旧患虽去,而又增新患矣。
按摩法: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此法盖为皮肤筋肉受伤,但硬肿麻木,而骨未断折者设也。或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推拿法: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者,或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或有筋急而转摇不甚便利,或有筋纵而运动不甚自如,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
爰因身体上下,正侧之象,制器以正之,用辅手法之不逮,以冀分者复合,欹者复正,高者就其平,陷者升其位,则危证可转安,重伤可就于轻,再施以药饵之功,更示以调养之善,则正骨之道全矣。
裹帘:裹帘以白布为之,因患处不宜他器,只宜布缠,始为得治,故名裹帘。
振梃:振梃即木棒也。长尺半,圆如钱大,或面杖亦可。盖受伤之处,气血凝结,疼痛肿硬,用此梃微微振击其上下四旁,使气血流通,得以四散,则疼痛渐减肿硬渐消也。
披肩:披肩者用熟牛皮一块,长五寸,宽三寸,两头各开二孔,夹于伤处,以棉绳穿之,紧紧缚定,较之木板稍觉柔活。
叠砖:叠砖者以砖六块,分左右各叠砖三块,两足踏于其上也。用法释义:凡胸、腹、腋、胁,跌、打、磞、撞、垫、努,以致胸陷而不直者,先令病人以两手攀绳,足踏砖上,将后腰拿住,各抽去砖一个,令病人直身挺胸,少倾又各去砖一个,仍令直身挺胸,如此者三,其足著地使气舒瘀散,则陷者能起,曲者可直也。再将其胸以竹帘围裹,用宽带八条紧紧缚之,勿令窒碍,但宜仰睡不可俯卧、侧眠,腰下以枕垫之,勿令左右移动。
通木:用杉木宽三寸,厚二寸,其长自腰起,上过肩一寸许,外面平整,向脊背之内面刻凹形,务与脊骨膂肉吻合,约以五份度之,第一份自左侧面斜钻二孔,右侧右斜钻二孔,越第二份至第三份、四份、五份,俱自左右侧面各斜钻一孔,用宽带一条,自第一份上左孔穿入,上越右肩,下胸前,斜向左腋下,绕背后,穿于第一份右次孔内;再用一带自第一份上右孔穿入,上越左肩,下胸前,斜向右腋下绕背后,穿入第一份左次孔内,两带头俱折转紧扎木上;第三份、四份亦以带穿之,自软肋横绕前腹,复向后穿入原孔内,紧扎木上;第五份以带穿入孔内,平绕前腹,复向后紧扎木上,切勿游移活动,始于患处有益。凡用此木,先以绵絮软帛贴身垫之,免致疼痛。用法释义:凡脊背跌打损伤,膂骨开裂高起者,其人必伛偻难仰,法当令病者俯卧,再著一人以两足踏其两肩,医者相彼开裂高起之处,宜轻宜重,或端或拿,或按或揉,令其缝合,然后用木依前法逼之。
腰柱:腰柱者以杉木四根,制如扁担形,宽一寸,厚五分,长短以患处为度,俱自侧面钻孔,以绳联贯之。用法释义:凡腰间闪挫岔气者,以常法治之。若腰节骨被伤错笋,膂肉破裂,筋斜伛偻者,用醋调定痛散,敷于腰柱上,视患处将柱排列于脊骨两旁,务令端正;再用蕲艾做薄褥复于柱上,以御风寒,用宽长布带,绕向腹前紧紧扎裹,内服药饵,调治自愈。
竹帘:竹帘者即夏月凉帘也,量患处之大小长短裁取之。用法释义:凡肢体有断处,先用手法安置讫,然后用布缠之,复以竹帘围于布外,紧扎之,使骨缝无参差走作之患,乃通用之物也。
杉篱:杉篱者,复逼之器也。量患处之长短阔狭、曲直凸凹之形,以杉木为之,酌其根数,记清次序,不得紊乱,然后于每根两头各钻一孔,以绳联贯之,有似于篱故名焉。但排列稀疏,不似竹帘之密耳。用法释义:骨节转动之处,与骨节甚长之所,易于摇动,若仅用竹帘,恐挺劲之力不足,故必加此以环抱之,则骨缝吻合坚牢矣。
抱膝:抱膝者,有四足之竹圈也。以竹片作圈,较膝盖稍大些须,再用竹片四根,以麻线紧缚圈上,作四足之形,将白布条通缠于竹圈及四足之上,用于膝盖,虽拘制而不致痛苦矣。用法释义:膝盖骨复于楗、䯒二骨之端,本活动物也。若有所伤,非骨体破碎,即离位而突出于左右,虽用手法推入原位,但步履行止,必牵动于彼,故用抱膝之器以固之,庶免复离原位而遗跛足之患也。
【评】《金鉴》一书中的《正骨心法》总结了清代以前骨伤科的成果,其中有不少方法不仅应用到现在,而且有些器具经过改制后,被应用在现代骨科临床上。
上髎不与接骨同,全凭手法及身功,宜轻宜重为高手,兼吓兼骗是上工,法使骤然人不觉,患如知也骨已拢。兹将手法为歌诀,一法能通万法通。
托下巴歌诀
头骨圆圆曰髑髅、下巴骨脱两般求,单边为错双边落,上似弯环下似钩,两指口中齐重捺,各腮颊外共轻揉,下巴往里徐徐托,托上还须用带兜。
上肩髎歌诀
损伤肩膊手筋挛,骨髎犹如杵臼然,若是肘尖弯在后,定当臑骨耸于前。常医或使两人拉,捷法只须独自掮,倘遇妇人难动手,骗中带吓秘家传。
拽脚踝伤拐歌诀
足趾足跟踝相并、伤筋动骨致难行,脚尖向后应知挫,踝骨偏斜定是拧;骨突骨坳宜摸悉,筋翻筋结要分清,筋须揉拨又须拽,筋若调匀骨亦平。
耀山云:骨髎者,两骨相交活动之处也。如杵之臼,如户之枢,又如桔槔之有机,以筋联络之,故能转运而不碍。若脱髎者,筋必受伤,是以上髎必先理其筋也。
【评】上髎即关节脱位整复方法,俗称“上环”,中医骨伤科在这方面有独到的经验与方法。胡氏的歌诀适用于临床,所以流传较广,影响很大。
髃骨者,肩端之骨,即肩胛骨臼端之上棱骨也。其臼含纳臑骨上端,其处名肩解,即肩䯋与臑骨合缝处也,俗名吞口,一名肩头,其下附于脊背,成片如翅者名肩胛,亦名肩髆,俗名锨板子骨。已上若被跌伤,手必屈转向后,骨缝裂开,不能抬举,亦不能向前,惟扭于肋后而已,其气血皆壅聚于肘,肘肿如椎,其肿不能过腕,两手筋反胀,瘀血凝滞,如肿处痛,如针刺不移者,其血必化而为脓,则腕掌皆凉,或麻木。若臑骨突出,宜将突出之骨向后推入合缝,再将臑筋向内拨转,则臑肘臂腕皆得复其位矣。内服补筋丸,外贴万灵膏,烫洗用海桐皮汤,或敷白胶香散,或金沸草汁涂之亦佳。
耀山云:肩骨脱臼者,此上身之大骨髎也。以上之法非不详悉周到,然家传另有一法,更为省便。不拘左右两肩,如臑骨脱后,臂敛前者少;如脱骨在前,手敛后者多。均令患人直立,倩旁人扶住,如脱骨在前手敛后不开者,医立患人肩后,蹲身将肩凑入患人腋下,医者又将患手拿住,徐徐立起身子,肩掮用力,患者身重下垂,患手又被医者两手往下按住,其势不小,则肩臑入臼合缝矣。偶有患手脱后敛前不开者,医立患人肩前,用肩往后凑入患腋,仍将患手揿住,立身掮起,则骨又入臼矣。较之《证治准绳》用梯子两部,竹杠一根,横放于梯子上,令脱臑之腋矼于杠上,医者拉手以上其髎,省力多矣。又有一法:令患人安坐于凳上,医者侧立其旁,一足亦踏于凳上,以膝顶于胁肋之上,两手将患肩之臂膊擒住,往外拉之,以膝往里顶之,骤然用力,一拉一顶,则入臼矣。比之用肩头掮者,更为简捷矣。
【评】关节脱臼的复位方法,由于家传不同,方法各异,从历史发展角度衡量,清代骨科成就最高,以上两条即可说明。
凡折骨出臼者,不宜用下瘀血之药及通利大便之药,只宜疏风顺气,和血定痛,补损而已。
凡跌磕闪肭脱臼者,不可使用自然铜,久后方可用之。折骨者宜使用之,若不折骨不碎骨则不可用,修合诸损药皆要去之。
凡堕伤内有瘀血者,腹胀满而痛,或胸胁满,宜用破血药、清心药,以通利之,自然而愈。痛不止者,用独圣散服之效验。
凡跌打损伤、坠堕之证,恶血留内,则不分何经,皆以肝为主,盖肝主血也,故败血凝滞,从其所属必归于肝,其痛多在胁肋小者,皆肝经之道路也。若壅肿痛甚或发热自汗,皆宜斟酌虚实,然后用调血行经之药。
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主方,按证加减:
归尾 川芎 生地 续断 苏木 乳香 没药 木通 乌药 泽兰各一钱 桃仁去皮尖四十粒 甘草八分 木香七分 生姜三片
水煎,加童便、老酒各一杯冲服。
引经各药开后:
头顶心伤、加白芷、厚朴、蒿本、黄芩各一钱。
眼伤,加草决明一钱五分、蔓荆子四分。
手伤,加桂枝、禹余粮各一钱、韭汁一杯。
肚伤,加大腹皮一钱。
腰伤,加杜仲、破故纸各一钱。
两足腿伤,加牛膝、木瓜、石斛、五加皮、苏梗各一钱。
诸骨损伤,加苍耳子。骨碎补各一钱。
诸骨节损,加茯神木二钱。
敛金疮口,止疼痛,刘寄奴散:刘寄奴一味为末,掺金疮口,裹。此药非止治金疮,治汤火疮至妙。《经验方》云:刘寄奴为末,先以糯米浆,用鸡翎扫伤着处,后掺药末在上,并不痛,亦无痕。大凡伤者,急用盐末掺之,护肉不坏,然后药敷之。
【评】打扑跌损和骨伤脱臼的治疗方剂很多,考其组成大都相近似,上选二则各有代表性方药,说明骨伤科的内治法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
分享到:
《灵枢经·寒热病》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谷之前血脉出血。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
治金疮中腹,肠出不能内之,小麦饮喷疮方。
取小麦五升,水九升,煮取四升,去滓,复以绵度滤之,使极冷。傍含喷之疮,肠自上渐渐入;以冷水喷其背,不宜多人见,亦不欲令傍人语,又不可病人知;或晚未入,取病人四角,令病人举摇,须臾肠便自入。十日内不可饱食,频食而宜少。勿使病人惊,惊则煞人。
晋·刘涓子《刘涓子鬼遗方》卷二
【评】骨科、伤科在古代就被人们所重视,从战国时期的《内经》直至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对于医方研究颇多,从以上几条可以看出当时骨伤科方面的点滴情况。
治为熊虎爪牙所伤毒痛方第五十三。葛氏方:烧青布,以熏疮口,毒即出。仍煮葛根,令浓,以洗疮。捣干葛根末以煮葛根汁,服方寸匕。日五、夜一则佳。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七
金疮无大小,冬夏始伤血出方。
便以白灰厚傅之,仍裹,若疮甚深,不欲便令合者,内少滑石令疮不时合,又止痛,亦可内少少牡蛎,若卒无白灰,可用凡灰。己脓,中有虫,白灰傅之,日三,虫当出。敌并州刘田方,盖常秘之。
金疮、筋绝,令还续方:
取蟹头中脑,及足中肉髓熬之,内疮中,筋即生续之。
晋·陈延之《小品方·金伤门》
【评】晋代骨伤科有了发展,有些方药是较为合理的。
且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荣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之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哉?
明·薛己《正体类要·序》
一手足损伤,若元气虚弱,或不戒房劳,或妄行攻伐,致死肉上延;或腐而不痛,黑而不脱者,当大补元气,庶可保生。若手足节断去去,无妨,骨断筋连,不急剪去。若侵及好肉则不治。若预为调补脾气,则无此患。
明·薛己《正体类要·正体主治大法》
脾伤腹痛:陈侍御坠马,腿痛作呕,服下药一剂,胸腹胀痛,按之即止,惟倦怠少气,诊其脉,微细而涩。余曰:非瘀血也,乃痛伤气血,复因药损脾气而然耳。投养脾胃、生气血之药而愈。
骨伤作痛:一小儿足伤作痛,肉色不变,伤在骨也。频用炒葱熨之,五更用和血定痛丸;日间用健脾胃、生气血之剂;数日后服地黄丸,三月余而痊。
明·薛己《正体类要·坠跌金伤治验》
不补之非;有一患者,臀腿胀痛,发热烦躁,剌去死血,胀痛少宽,热躁愈甚,此血脱邪火旺而然也。急用独参汤补之,少愈;又以健脾胃养气血药治之,腐肉渐溃遂愈。大抵此症宜预调补,以顾收敛,切不可伐其气血,不行补益,以至不能收敛矣。
明·薛己《正体类要·扑伤之症治验》
【评】薛氏的《正体类要》提倡骨伤科同样以“八纲辨证”和整体治疗,后世称之为“平补法”治伤的方法。上文所选二条较有代表性,但有重内治轻外治的偏见。
夫跌打损伤,气血不流行,或人事昏沉,往来寒热,或日轻夜重,变作多端。昧者不审原因,妄投猛剂,枉死多人,诚可惜也。
治宜及早,半月后才医,瘀血已固,水道不通,难为力矣。既表不可复表,要仔细看明,随轻重用药。青肿转红色,血活将愈;若牙关紧闭,不能进药,万无生理。
坐卧避风,忌一切生冷;牛肉缩筋,猪肉发病,亦不宜食。
遇有重伤,解衣谛视遍身,血道形色若何?诊脉调和与否,脉绝不至者死,沉细者生。山根好,阴囊有子,可治;肾子入小腹,无治。顶门一破,骨陷难存;囟门被伤,髓出即死。心胸紧痛,青色胜裹心,乃偏心受伤,可治;红色胜裹心,乃心口受伤,不治。上心口青肿,一七即死。伤小腹而不及肚,可治;若阴阳不分,粪下不止,气出不收,则肚伤矣。食管虽断,在饱食之后,延二日不死者,可治。若鼻孔黑色,舌大神昏,则脏腑绝矣。耳后为制命之处,脊骨无续断之方。男子伤乳,犹非重症;妇人乳伤,却是危机。正腰受伤,笑者多凶;小腹受伤,孕妇最忌。
明·异远真人《跌损妙方·治法总论》
周身之血有一头,日夜行走不停留;遇时遇穴若伤损,一七不治命要休。子时走往“心窝”穴,丑时须向“泉井”①求,“井口”②是寅“山根”③卯,辰到“天心”④巳“夙头”⑤,午时却与“中原”⑥会,左右“蟾宫”⑦分在未;“夙尾”⑧属申“屈井”⑨酉,“丹肾”⑩俱为戌时位,“六宫”(11)直等亥时来,不教乱缚斯为贵。
明·异远真人《跌损妙方·血头行走穴道歌》
[注]①泉井:穴名,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相当于“膻中”穴。②井口:上唇正中,相当于“人中”穴。③山根:鼻梁根,两眼之间,相当于“印堂”穴。④天心:囟门部位。⑤夙头:后枕正中,相当于“风府”穴部位。⑥中原:背正中,第二、三腰椎间,相当于“命门”穴。⑦左右“蟾宫”:第二、三腰椎之间旁开1.5寸,相当于“肾俞”穴部位。⑧“夙尾”:会阴部位。⑨“屈井”:脐正中的部位。⑩“丹肾”:脐下三寸,相当于“关元”穴。(11)“六宫”:耻骨联合部,相当于“中极”穴以下,“曲骨”穴的位置。
【评】《跌损妙方》是骨伤科中“少林寺派”较有代表性的著述。书中“血头行走穴道”是经络学说与时间医学在伤科中的具体运用。
凡人身上,有一百零八穴,内七十二穴不致命,不具论。其三十六大穴,俱致命之处,受伤者,须用药调治之。
头额前,属“心经”,心主血不可损,损后最怕风,打重血不止者,血出见风发肿者,三、五日或六、七日死。
两眉中间为“眉心穴”,打重者头大如斗,三日死。
头额两边为两“太阳”,打重者七日死,或半月死。损耳目,其血凝成脓者,不死。
头脑后为“枕骨”,管十二经,又名“督脉”,一身之主,不可损伤,打重者脑骨髓伤,多则七日,少则五日,必死。极重者或一日即死。
脑后两边属太阳经,有“藏血穴”,近耳后,又属肝胆经,有“厥阴穴”。打重者损其血;见血又损其气。浮肿者四十日必死。
心口上为“华盖穴”,属心经,直拳打重,人事不省,血迷心窍,不治必死。
心口中名“黑虎偷心穴”,属心经,上擦下拳打重者,两眼昏花,人事不省,……如不服药,百二十日必死。
心口下一寸五分为“巨阙”穴,为心募。打重者人事不省,当用打法,向右边“肺底穴”下半分,劈拳一掷,即醒。
脐上“水分”穴,属小肠、胃二经。打重者不服药二十八日死。
脐下一寸五分名“气海”穴,打重者,九日死。
脐下三寸名“关元”,穴,伤重者五日死。
脐下四寸名“中极”穴,伤重者大小便不通,十二日死。
左乳上一寸六分为“膺窗”穴,属肝经,拳打重者十二日死。
右乳上一寸六分为“膺窗”穴,属肺经,金枪伤重者,一百六十日死。
左乳下一寸六分为“乳根”穴,属肝经,拳打重者吐血死。
右乳下一寸六分为“乳根”穴,属肺经,拳打重者九日死,或两鼻出血必死。
左右乳下一同受伤,名为“一计害三贤”,三夹者死。此心肝肺三经伤也,重者七日死。
左乳下一寸六分旁开一寸为“期门”穴,属肝经,拳打重者三十八日死。
右乳下一寸六分旁开一寸为“期门”穴,属肺经,拳打重者三十六日死。
心下“巨阙”穴两旁各开五分名“幽门”穴,左属肝,右属肺,拳打重者,名曰冲炮,一日即死。
左肋近脐处为“血门”名“商曲”穴,点打重者六个月死。
右肋近脐处为“气门”名“商曲”穴,点打重者五个月死。
左肋稍骨尽处软肉边为“血囊”,名“章门”穴,打重者四十二日死。
右肋稍骨尽处软肉边为“气囊”,名“章门”穴,打重者一百二十日死。
左肋稍骨下一分名“腹结”穴,为“血囊”,打重者四十二日死。
右肋稍骨下一分名“腹结”穴,为“气囊”,打重者六十日死。
凡人身背上穴道,乃生死所系。背心从上数下第十四节骨下缝间,为“命门”穴。打重者晕去一日半不醒而死。
第十四节骨下两旁各开一寸五分软肉处,为“肾俞”穴,打重者,吐血痰,十四个月而死。
第十四节骨下两旁各开三寸,名“志室”穴,属肾经,打重者三日死,当发笑而亡。
“肾俞”穴下两旁,各有“气海俞”穴,打重者三十三日死。
尾闾骨下、两腿骨尽处中间,名“鹳口”穴,打重者一年死。
粪门前、阴囊后为“海底”穴,伤重者七日死。
两脚底心为“涌泉”穴,伤者十个月死。
以上穴道,皆伤人性命,初伤时不知,至后来病发而死。只说病多,岂知病固由于伤乎?凡人被打时,切勿轻意,必须服药为主。
清·赵廷海《救伤秘旨·三十六大穴图说》
凡跌打损伤之症,不可概论也。
青肿不痛,或肿不消退者,气血虚弱也,用“十全大补汤”。
若肿或作寒热者,血伤而肝火动也,用四物加山枝、柴胡。
受伤若肠中作痛,按之不能宁者,内有瘀血也,用“承气汤”下之;下后仍痛,瘀血犹未尽也,用“加味四物汤”调之;按之不痛,血气伤也,用“四物汤”加参、芪、白术。
清·赵廷海《救伤秘旨·王瑞柏损伤用药论》
【评】伤科不仅是医家,而且是古代武术家研究的内容,实际上都是祖国医药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
摸法: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歪、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
接法:接者,谓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也。凡骨之跌伤错落,或断而两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乱,或岐而旁突,相其形势,徐徐接之,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或用手法,或用器具,或手法、器具分先后而兼用之,是在医者之通达也。
端法:端者,两手或一手擒定应端之处,酌其重轻,或从下往上端,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斜端也。盖骨离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则不待旷日迟久,而骨缝即合,仍须不偏不倚,庶愈后无长短不齐之患。
提法:提者,谓陷下之骨,提出如旧也。其法非一,有用两手提者,有用绳帛系高处提者,有提后用器具辅之不致仍陷者,必量所伤之轻重浅深,然后施治。倘重者轻提,则病莫能愈;轻者重提,则旧患虽去,而又增新患矣。
按摩法: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此法盖为皮肤筋肉受伤,但硬肿麻木,而骨未断折者设也。或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推拿法: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者,或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或有筋急而转摇不甚便利,或有筋纵而运动不甚自如,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释义》
爰因身体上下,正侧之象,制器以正之,用辅手法之不逮,以冀分者复合,欹者复正,高者就其平,陷者升其位,则危证可转安,重伤可就于轻,再施以药饵之功,更示以调养之善,则正骨之道全矣。
裹帘:裹帘以白布为之,因患处不宜他器,只宜布缠,始为得治,故名裹帘。
振梃:振梃即木棒也。长尺半,圆如钱大,或面杖亦可。盖受伤之处,气血凝结,疼痛肿硬,用此梃微微振击其上下四旁,使气血流通,得以四散,则疼痛渐减肿硬渐消也。
披肩:披肩者用熟牛皮一块,长五寸,宽三寸,两头各开二孔,夹于伤处,以棉绳穿之,紧紧缚定,较之木板稍觉柔活。
叠砖:叠砖者以砖六块,分左右各叠砖三块,两足踏于其上也。用法释义:凡胸、腹、腋、胁,跌、打、磞、撞、垫、努,以致胸陷而不直者,先令病人以两手攀绳,足踏砖上,将后腰拿住,各抽去砖一个,令病人直身挺胸,少倾又各去砖一个,仍令直身挺胸,如此者三,其足著地使气舒瘀散,则陷者能起,曲者可直也。再将其胸以竹帘围裹,用宽带八条紧紧缚之,勿令窒碍,但宜仰睡不可俯卧、侧眠,腰下以枕垫之,勿令左右移动。
通木:用杉木宽三寸,厚二寸,其长自腰起,上过肩一寸许,外面平整,向脊背之内面刻凹形,务与脊骨膂肉吻合,约以五份度之,第一份自左侧面斜钻二孔,右侧右斜钻二孔,越第二份至第三份、四份、五份,俱自左右侧面各斜钻一孔,用宽带一条,自第一份上左孔穿入,上越右肩,下胸前,斜向左腋下,绕背后,穿于第一份右次孔内;再用一带自第一份上右孔穿入,上越左肩,下胸前,斜向右腋下绕背后,穿入第一份左次孔内,两带头俱折转紧扎木上;第三份、四份亦以带穿之,自软肋横绕前腹,复向后穿入原孔内,紧扎木上;第五份以带穿入孔内,平绕前腹,复向后紧扎木上,切勿游移活动,始于患处有益。凡用此木,先以绵絮软帛贴身垫之,免致疼痛。用法释义:凡脊背跌打损伤,膂骨开裂高起者,其人必伛偻难仰,法当令病者俯卧,再著一人以两足踏其两肩,医者相彼开裂高起之处,宜轻宜重,或端或拿,或按或揉,令其缝合,然后用木依前法逼之。
腰柱:腰柱者以杉木四根,制如扁担形,宽一寸,厚五分,长短以患处为度,俱自侧面钻孔,以绳联贯之。用法释义:凡腰间闪挫岔气者,以常法治之。若腰节骨被伤错笋,膂肉破裂,筋斜伛偻者,用醋调定痛散,敷于腰柱上,视患处将柱排列于脊骨两旁,务令端正;再用蕲艾做薄褥复于柱上,以御风寒,用宽长布带,绕向腹前紧紧扎裹,内服药饵,调治自愈。
竹帘:竹帘者即夏月凉帘也,量患处之大小长短裁取之。用法释义:凡肢体有断处,先用手法安置讫,然后用布缠之,复以竹帘围于布外,紧扎之,使骨缝无参差走作之患,乃通用之物也。
杉篱:杉篱者,复逼之器也。量患处之长短阔狭、曲直凸凹之形,以杉木为之,酌其根数,记清次序,不得紊乱,然后于每根两头各钻一孔,以绳联贯之,有似于篱故名焉。但排列稀疏,不似竹帘之密耳。用法释义:骨节转动之处,与骨节甚长之所,易于摇动,若仅用竹帘,恐挺劲之力不足,故必加此以环抱之,则骨缝吻合坚牢矣。
抱膝:抱膝者,有四足之竹圈也。以竹片作圈,较膝盖稍大些须,再用竹片四根,以麻线紧缚圈上,作四足之形,将白布条通缠于竹圈及四足之上,用于膝盖,虽拘制而不致痛苦矣。用法释义:膝盖骨复于楗、䯒二骨之端,本活动物也。若有所伤,非骨体破碎,即离位而突出于左右,虽用手法推入原位,但步履行止,必牵动于彼,故用抱膝之器以固之,庶免复离原位而遗跛足之患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器具总论》
【评】《金鉴》一书中的《正骨心法》总结了清代以前骨伤科的成果,其中有不少方法不仅应用到现在,而且有些器具经过改制后,被应用在现代骨科临床上。
上髎不与接骨同,全凭手法及身功,宜轻宜重为高手,兼吓兼骗是上工,法使骤然人不觉,患如知也骨已拢。兹将手法为歌诀,一法能通万法通。
托下巴歌诀
头骨圆圆曰髑髅、下巴骨脱两般求,单边为错双边落,上似弯环下似钩,两指口中齐重捺,各腮颊外共轻揉,下巴往里徐徐托,托上还须用带兜。
上肩髎歌诀
损伤肩膊手筋挛,骨髎犹如杵臼然,若是肘尖弯在后,定当臑骨耸于前。常医或使两人拉,捷法只须独自掮,倘遇妇人难动手,骗中带吓秘家传。
拽脚踝伤拐歌诀
足趾足跟踝相并、伤筋动骨致难行,脚尖向后应知挫,踝骨偏斜定是拧;骨突骨坳宜摸悉,筋翻筋结要分清,筋须揉拨又须拽,筋若调匀骨亦平。
耀山云:骨髎者,两骨相交活动之处也。如杵之臼,如户之枢,又如桔槔之有机,以筋联络之,故能转运而不碍。若脱髎者,筋必受伤,是以上髎必先理其筋也。
清·胡廷光《伤科汇纂·卷三·上髎歌诀》
【评】上髎即关节脱位整复方法,俗称“上环”,中医骨伤科在这方面有独到的经验与方法。胡氏的歌诀适用于临床,所以流传较广,影响很大。
髃骨者,肩端之骨,即肩胛骨臼端之上棱骨也。其臼含纳臑骨上端,其处名肩解,即肩䯋与臑骨合缝处也,俗名吞口,一名肩头,其下附于脊背,成片如翅者名肩胛,亦名肩髆,俗名锨板子骨。已上若被跌伤,手必屈转向后,骨缝裂开,不能抬举,亦不能向前,惟扭于肋后而已,其气血皆壅聚于肘,肘肿如椎,其肿不能过腕,两手筋反胀,瘀血凝滞,如肿处痛,如针刺不移者,其血必化而为脓,则腕掌皆凉,或麻木。若臑骨突出,宜将突出之骨向后推入合缝,再将臑筋向内拨转,则臑肘臂腕皆得复其位矣。内服补筋丸,外贴万灵膏,烫洗用海桐皮汤,或敷白胶香散,或金沸草汁涂之亦佳。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四肢部》
耀山云:肩骨脱臼者,此上身之大骨髎也。以上之法非不详悉周到,然家传另有一法,更为省便。不拘左右两肩,如臑骨脱后,臂敛前者少;如脱骨在前,手敛后者多。均令患人直立,倩旁人扶住,如脱骨在前手敛后不开者,医立患人肩后,蹲身将肩凑入患人腋下,医者又将患手拿住,徐徐立起身子,肩掮用力,患者身重下垂,患手又被医者两手往下按住,其势不小,则肩臑入臼合缝矣。偶有患手脱后敛前不开者,医立患人肩前,用肩往后凑入患腋,仍将患手揿住,立身掮起,则骨又入臼矣。较之《证治准绳》用梯子两部,竹杠一根,横放于梯子上,令脱臑之腋矼于杠上,医者拉手以上其髎,省力多矣。又有一法:令患人安坐于凳上,医者侧立其旁,一足亦踏于凳上,以膝顶于胁肋之上,两手将患肩之臂膊擒住,往外拉之,以膝往里顶之,骤然用力,一拉一顶,则入臼矣。比之用肩头掮者,更为简捷矣。
清·胡廷光《伤科汇纂·髃骨》
【评】关节脱臼的复位方法,由于家传不同,方法各异,从历史发展角度衡量,清代骨科成就最高,以上两条即可说明。
凡折骨出臼者,不宜用下瘀血之药及通利大便之药,只宜疏风顺气,和血定痛,补损而已。
凡跌磕闪肭脱臼者,不可使用自然铜,久后方可用之。折骨者宜使用之,若不折骨不碎骨则不可用,修合诸损药皆要去之。
凡堕伤内有瘀血者,腹胀满而痛,或胸胁满,宜用破血药、清心药,以通利之,自然而愈。痛不止者,用独圣散服之效验。
清·胡廷光《伤科汇纂·用药总论》
凡跌打损伤、坠堕之证,恶血留内,则不分何经,皆以肝为主,盖肝主血也,故败血凝滞,从其所属必归于肝,其痛多在胁肋小者,皆肝经之道路也。若壅肿痛甚或发热自汗,皆宜斟酌虚实,然后用调血行经之药。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伤损内证》
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主方,按证加减:
归尾 川芎 生地 续断 苏木 乳香 没药 木通 乌药 泽兰各一钱 桃仁去皮尖四十粒 甘草八分 木香七分 生姜三片
水煎,加童便、老酒各一杯冲服。
引经各药开后:
头顶心伤、加白芷、厚朴、蒿本、黄芩各一钱。
眼伤,加草决明一钱五分、蔓荆子四分。
手伤,加桂枝、禹余粮各一钱、韭汁一杯。
肚伤,加大腹皮一钱。
腰伤,加杜仲、破故纸各一钱。
两足腿伤,加牛膝、木瓜、石斛、五加皮、苏梗各一钱。
诸骨损伤,加苍耳子。骨碎补各一钱。
诸骨节损,加茯神木二钱。
清·赵廷海《救伤秘旨·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方》
敛金疮口,止疼痛,刘寄奴散:刘寄奴一味为末,掺金疮口,裹。此药非止治金疮,治汤火疮至妙。《经验方》云:刘寄奴为末,先以糯米浆,用鸡翎扫伤着处,后掺药末在上,并不痛,亦无痕。大凡伤者,急用盐末掺之,护肉不坏,然后药敷之。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打扑伤损内消方》
【评】打扑跌损和骨伤脱臼的治疗方剂很多,考其组成大都相近似,上选二则各有代表性方药,说明骨伤科的内治法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
发布时间:2024-11-11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diangu/ciyu/227114.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