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评】《素问》这段论述,用阴、阳来归纳五味,这是历代文献中,记载五味阴阳最早的记述。
夫药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升降浮沉之能,厚薄轻重之用。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合而言之,不可混用;分而言之,各有所能。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轻清成象,重浊成形,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中清者,荣养精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气为阳,气厚为阳中之阳,气薄为阳中之阴,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为阴,味厚为阴中之阴,味薄为阴中之阳,薄则疏通,厚则滋润。升降浮沉之辨,豁然贯通,始可以言医,而司人命矣。
【评】对五味阴阳以李氏所论较为实际,亦受到历代医药学家所重视。
各经引用
太阳经,羌活;在下者黄蘖,小肠、膀胱也。少阳经,柴胡;在下者青皮,胆、三焦也。阳明经,升麻、白芷;在下者,石膏,胃、大肠也。太阴经,白芍药,脾、肺也。少阴经,知母,心,肾也。厥阴经,青皮;在下者,柴胡,干、包络也。已上十二经之的药也。
五味所用
苦以泻之,甘以缓之及发之,详其所宜用之,酸以收之,辛以散之,咸以软之,淡以渗之。
药用根梢法
凡根之在上者,中半已上,气脉上行,以生苗者为根。中半已下,气脉下行,入土者为梢。当知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经曰:根升梢降①。
[注]①“根升梢降”是张氏的一种理论,为其一家之言。
【评】张氏所提倡的“引经报使”最有临床应用价值,直到今天,仍然被药物学家所喜用。
黄芩、黄连、黄柏、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黄柏、知母,下部药也。父弱之人,须合用之者。酒浸曝干,恐寒伤胃气也。熟地黄酒洗亦然,当归酒浸,取发之意也。
凡根之在上者,中半已上,气脉之上行也。以生苗者为根,中半已下,气脉之下行也。入土以为梢。病在中焦与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而梢降。大凡药根有上中下。人身半已上,天之阳也,用头,在中焦用身。在身半已下,地之阴也,用梢,述类象形者也。
【评】王氏运用药物的经验,由李东垣氏所传,但他们的用药方法,一直为后世所宗。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文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合。
【评】刘氏成书早于《本草纲目》,是明代对医药学的总结之作。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炙煿莫相依。
妊娠服药禁歌
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与䗪虫。
[注]①《药性赋》有传为李东垣所作,有人认为原作者失考,在未有定论前,以“无名氏”较比妥当,一般认为是宋元时所作。
【评】十八反、十九畏和妊娠禁忌歌三种歌诀,是在中医药界广为流传的歌诀,容易记忆和应用,受到长期以来医药界人士的喜爱,世代传诵学习。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茱萸。
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评】六陈指六种药物宜存放较久,则疗效更好,这是古人用药的经验之谈。
分享到: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评】《素问》这段论述,用阴、阳来归纳五味,这是历代文献中,记载五味阴阳最早的记述。
夫药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升降浮沉之能,厚薄轻重之用。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合而言之,不可混用;分而言之,各有所能。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轻清成象,重浊成形,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中清者,荣养精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气为阳,气厚为阳中之阳,气薄为阳中之阴,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为阴,味厚为阴中之阴,味薄为阴中之阳,薄则疏通,厚则滋润。升降浮沉之辨,豁然贯通,始可以言医,而司人命矣。
元·李东垣《珍珠囊药性赋·药性阴阳论》
【评】对五味阴阳以李氏所论较为实际,亦受到历代医药学家所重视。
各经引用
太阳经,羌活;在下者黄蘖,小肠、膀胱也。少阳经,柴胡;在下者青皮,胆、三焦也。阳明经,升麻、白芷;在下者,石膏,胃、大肠也。太阴经,白芍药,脾、肺也。少阴经,知母,心,肾也。厥阴经,青皮;在下者,柴胡,干、包络也。已上十二经之的药也。
金·张元素《医学启源·用药备旨》
五味所用
苦以泻之,甘以缓之及发之,详其所宜用之,酸以收之,辛以散之,咸以软之,淡以渗之。
金·张元素《医学启源·用药备旨》
药用根梢法
凡根之在上者,中半已上,气脉上行,以生苗者为根。中半已下,气脉下行,入土者为梢。当知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经曰:根升梢降①。
金·张元素《医学启源·用药备旨》
[注]①“根升梢降”是张氏的一种理论,为其一家之言。
【评】张氏所提倡的“引经报使”最有临床应用价值,直到今天,仍然被药物学家所喜用。
黄芩、黄连、黄柏、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黄柏、知母,下部药也。父弱之人,须合用之者。酒浸曝干,恐寒伤胃气也。熟地黄酒洗亦然,当归酒浸,取发之意也。
元·王好古《汤液本草·用药酒洗曝干》
凡根之在上者,中半已上,气脉之上行也。以生苗者为根,中半已下,气脉之下行也。入土以为梢。病在中焦与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而梢降。大凡药根有上中下。人身半已上,天之阳也,用头,在中焦用身。在身半已下,地之阴也,用梢,述类象形者也。
元·王好古《汤液本草·用药根梢身例》
【评】王氏运用药物的经验,由李东垣氏所传,但他们的用药方法,一直为后世所宗。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文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合。
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序例》
【评】刘氏成书早于《本草纲目》,是明代对医药学的总结之作。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炙煿莫相依。
妊娠服药禁歌
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与䗪虫。
《药性赋①·附录》
[注]①《药性赋》有传为李东垣所作,有人认为原作者失考,在未有定论前,以“无名氏”较比妥当,一般认为是宋元时所作。
【评】十八反、十九畏和妊娠禁忌歌三种歌诀,是在中医药界广为流传的歌诀,容易记忆和应用,受到长期以来医药界人士的喜爱,世代传诵学习。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茱萸。
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药性赋·附录》
【评】六陈指六种药物宜存放较久,则疗效更好,这是古人用药的经验之谈。
发布时间:2023-05-25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diangu/ciyu/227118.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