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用毒药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拾之,取去为度。病在胸隔已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已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凡服丸散,不云酒水饮者,本方如此是可通用也。
凡服利汤欲得侵早。凡服汤欲得稍热服之,即易消下不吐。若冷则吐呕不下。若太热即破人咽喉。务在用意,汤必须澄清,若浊令人心闷不解。中间相去如步行十里久再服。若太促数,前汤未消,后汤来冲,必当吐逆。仍问病者腹中药消散,乃可进服。
凡服汤法,大约皆分为三服,取三升,然后乘病人谷气强进,一服最须多,次一服渐少,后一服最须少,如此即甚安稳。所以病人于后气力渐微,故汤须渐少。凡服补汤,欲得服三升半,昼三夜一,中间间食,则汤气灌溉百脉,易得药力。凡服汤不得太缓太急也,又须左右仰覆卧各一,食顷即汤势遍行腹中。又于室中行,皆可一百步许一日,勿出外即大益。凡服汤三日常忌酒。缘汤忌酒故也。凡服治风汤,第一服厚覆取汗,若得汗即须薄覆,勿令大汗,中间亦须间食,不尔令人无力,更益虚羸。
凡丸药皆如梧子,补者十丸为始,从一服渐加不过四十丸,过亦损人。云一日三度服,欲得引日多时不阙,药气渐渍,熏蒸五脏,积久为佳,不必顿服,早尽为善,徒弃名药,获益甚少。凡人四十以下,有病可服泻药,不甚须服补药,必若有所损,不在此限。四十已上则不可服泻药,须服补药。五十岁以上四时勿缺补药。如此乃可延年,得养生之术耳。……
凡服痔漏疳等药,皆慎猪鸡鱼油等。至差。
凡服泻药,不过以利为度,慎勿过多,令人下利无度。大损人也。
凡诸恶疮,差后皆百日慎口,不尔即疮发也。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服药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服药宜饱满而在夜。此用药之常法也。若卒病受邪,则攻治宜速,岂可拘以常法。
凡服利汤,贵在侵早,仍欲稍热,若冷则令人吐呕。又须澄清,若浊则令人心闷。大约分为三服,初与一服,宜在最多,乘病人谷气尚强故也。次与渐少,又次最少,若其疏数之节,当问病人,前药稍散,乃可再服。
凡服补益丸散者,自非衰损之人,皆可先服利汤,泻去胸腹中壅积痰实,然后可服补药,应服治风汤散,皆须三五剂。若有久滞风病,即须倍此,乃至百余日可差。又当斟酌所宜,伤寒时气,不拘旦暮,当即丞治,其服药亦不可拘以常法,庶使病易得愈,不致传变,是以小儿女子得病,益以滋甚者,良由隐忍冀差,不即治之也。
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如发散之剂欲驱风寒,出之于外,必热服,而暖覆其体,令药气行于荣卫,热气周遍,挟风寒而从汗解。若半温而饮之,仍当风坐立,或仅寂然安卧,则药留肠胃,不能得汗,风寒无暗消之理,而荣气反为风药所伤矣。通利之药,欲其化积滞而达之于下也,必空腹顿服,使药性鼓动,推其垢浊从大便解。若与饮食杂投,则新旧混杂,而药气与食物相乱,则气性不专,而食积愈顽矣。故伤寒论等书,服药之法,宜热宜温,宜凉宜冷,宜缓宜急,宜多宜少,宜早宜晚,宜饱宜饥,更有宜汤不宜散,宜散不宜丸,宜膏不宜圆。其轻重大小,上下表里,治法各有当。此皆一定之至理,深思其义,必有得于心也。
【评】药物的疗效与药物的服法是有一定关系的,前人对服药的时间,次数,方法都是十分讲究的,积累了一定经验,这些方法至今仍可借鉴。
分享到:
凡服丸散,不云酒水饮者,本方如此是可通用也。
凡服利汤欲得侵早。凡服汤欲得稍热服之,即易消下不吐。若冷则吐呕不下。若太热即破人咽喉。务在用意,汤必须澄清,若浊令人心闷不解。中间相去如步行十里久再服。若太促数,前汤未消,后汤来冲,必当吐逆。仍问病者腹中药消散,乃可进服。
凡服汤法,大约皆分为三服,取三升,然后乘病人谷气强进,一服最须多,次一服渐少,后一服最须少,如此即甚安稳。所以病人于后气力渐微,故汤须渐少。凡服补汤,欲得服三升半,昼三夜一,中间间食,则汤气灌溉百脉,易得药力。凡服汤不得太缓太急也,又须左右仰覆卧各一,食顷即汤势遍行腹中。又于室中行,皆可一百步许一日,勿出外即大益。凡服汤三日常忌酒。缘汤忌酒故也。凡服治风汤,第一服厚覆取汗,若得汗即须薄覆,勿令大汗,中间亦须间食,不尔令人无力,更益虚羸。
凡丸药皆如梧子,补者十丸为始,从一服渐加不过四十丸,过亦损人。云一日三度服,欲得引日多时不阙,药气渐渍,熏蒸五脏,积久为佳,不必顿服,早尽为善,徒弃名药,获益甚少。凡人四十以下,有病可服泻药,不甚须服补药,必若有所损,不在此限。四十已上则不可服泻药,须服补药。五十岁以上四时勿缺补药。如此乃可延年,得养生之术耳。……
凡服痔漏疳等药,皆慎猪鸡鱼油等。至差。
凡服泻药,不过以利为度,慎勿过多,令人下利无度。大损人也。
凡诸恶疮,差后皆百日慎口,不尔即疮发也。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例》卷一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服药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服药宜饱满而在夜。此用药之常法也。若卒病受邪,则攻治宜速,岂可拘以常法。
凡服利汤,贵在侵早,仍欲稍热,若冷则令人吐呕。又须澄清,若浊则令人心闷。大约分为三服,初与一服,宜在最多,乘病人谷气尚强故也。次与渐少,又次最少,若其疏数之节,当问病人,前药稍散,乃可再服。
凡服补益丸散者,自非衰损之人,皆可先服利汤,泻去胸腹中壅积痰实,然后可服补药,应服治风汤散,皆须三五剂。若有久滞风病,即须倍此,乃至百余日可差。又当斟酌所宜,伤寒时气,不拘旦暮,当即丞治,其服药亦不可拘以常法,庶使病易得愈,不致传变,是以小儿女子得病,益以滋甚者,良由隐忍冀差,不即治之也。
《圣济总录·叙例》
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如发散之剂欲驱风寒,出之于外,必热服,而暖覆其体,令药气行于荣卫,热气周遍,挟风寒而从汗解。若半温而饮之,仍当风坐立,或仅寂然安卧,则药留肠胃,不能得汗,风寒无暗消之理,而荣气反为风药所伤矣。通利之药,欲其化积滞而达之于下也,必空腹顿服,使药性鼓动,推其垢浊从大便解。若与饮食杂投,则新旧混杂,而药气与食物相乱,则气性不专,而食积愈顽矣。故伤寒论等书,服药之法,宜热宜温,宜凉宜冷,宜缓宜急,宜多宜少,宜早宜晚,宜饱宜饥,更有宜汤不宜散,宜散不宜丸,宜膏不宜圆。其轻重大小,上下表里,治法各有当。此皆一定之至理,深思其义,必有得于心也。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服药法论》
【评】药物的疗效与药物的服法是有一定关系的,前人对服药的时间,次数,方法都是十分讲究的,积累了一定经验,这些方法至今仍可借鉴。
发布时间:2024-02-2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diangu/ciyu/227139.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