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①。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辇。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注]①淢,原书注:方里为井,井间有沟,沟广深四尺。十里为成,成间有淢,广深八尺。
【评】禹是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尧舜时期发生全国性特大洪水,禹治水成功,并因此被拥戴为全国共主。禹把全国分为九州,形成了最早的行政区划,人们以此作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始。大禹治水是中国有记载的历史的第一页,是人力征服洪水的历史。就水利技术而言,表明了我国古代防洪治河由消极防御演进为人工疏浚的历史转折。
河为中国患二千岁矣。自古竭天下之力以事河者,莫如本朝。而循众人偏见,欲屈大河之势以从人者,莫甚于近世。臣不敢远引,只如元祐末年,小吴决溢,议者乃谲谋异计,欲立奇功,以邀厚赏。不顾地势,不念民力,不惜国用,力建东流之议。当洪流中,立码头、设锯齿,梢刍材木,耗费百倍。力遏水势,使之东注,陵虚驾空,非特行地上而已。增堤益防,惴惴恐决,澄沙淤泥,久益高仰,一旦决溃,又复北流。此非堤防之不固,亦理势之必至也。
昔禹之治水,不独行其所无事,亦未尝不因其变以导之。盖河流混浊,泥沙相半,流行既久,迤逦淤淀,则久而必决者,势不能变也。或北而东,或东而北,亦安可以人力制哉。为今之策,正宜因其所向,宽立堤防,约拦水势,使不至大段漫流。若恐北流,淤淀塘泊,亦只宜因溏泊之岸,增设堤防,乃为长策。风闻近日,又有议者献东流之计。不独比年灾伤,居民流散,公私匮竭,百无一有,事势窘急,固不可为;抑亦自高注下,湍流奔猛,溃决未久,势不可改。设若兴工,公私徒耗,殆非利民之举,实自困之道也。
【评】这是北宋治河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黄河泥沙无法解决,河流改道是人力不能逆转的自然趋势,主张宽堤约束漫流。
或有问于驯曰:“河有神乎?”驯应之曰:“有”。问者曰:“化不可测之,谓神。河决而东,神舍西矣。河决而南,神舍北矣。神之所舍,孰能治之。”驯曰:“神非他,即水之性也。水性无分于东西,而有分于上下。西上而东下,则神不欲决而西,北上而南下,则神不欲决而北。间有决者,必其流缓而沙垫。是过颡在山之类也。挽上而归下,挽其所不欲而归于其所欲。乃所以奉神非治神也。孟子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道即神也。聪明正直之谓神,岂有神而不道者乎?故语决为神者,愚夫俗子之言,慵臣慢吏推委之词也。”问者曰:“彼言天者,非与?”驯曰:“治乱之机,天实司之。而天人未尝不相须也。尧之时泛滥于中国,天未厌乱。故人力未至,而水逆行也。使禹治之,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人力至而天心顺之也。如必以决委之天数,既治则曰玄符效灵。一切任天之便而人力无所施焉。是尧可以无忧,禹可以不治也。归天归神,误事最大。故驯不敢不首白之也。”
【评】潘季驯指出了河流改道、堤防冲决是河势演变的直接结果。因此,治河的要旨在于认识河性,掌握河道冲淤演变的规律,顺其性而治之。
或有问于驯曰:“贾让有云,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治堤岁费且万万,出数年治河之费,以业所徙之民。且以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水争尺寸之地哉。此策可施于今否。”驯应之曰:“民可徙也,岁运国储四百万石将安适乎?”问者曰:“决可行也。”驯曰:“崔镇故事可考也。此决最大,越三四年而深丈余者,仅去口一二十丈间。稍入坡内,止深一二尺矣。盖住址陆地,非若沙淤可刷。散漫无归之水,原无漕渠可容。且树桩基磉,在在有之,运艘侥幸由此者,往往触败。岂可恃为运道。且运艘经行之处,虽里河亦欲树堤,以便牵挽,乃可令之由决乎?”“然则贾让中策所谓据坚地,作石堤,开水门。旱则开东方下门,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何如?”驯曰:“河流不常,与水门每不值。或并水门而淤漫之,且所溉之地亦一再岁而高矣。后将何如哉?矧旱则河流已浅,难于分溉;潦固可泄,而西方地高,水安可往。丘文庄谓:‘古今无出此策,夫乃身未经历耶。’刘中丕《问水集》中言之甚详,盖名言也。惟宋任伯雨曰:‘河流混浊,淤沙相半,流行既久,迤逦淤淀。久而决者,势也。为今之策,止宜宽立堤防,约拦水势,使不大段涌流耳。’此即驯近筑遥堤之意也。故治河者必无一劳永逸之功,惟有救偏补弊之策。不可有喜新炫奇之智,惟当收安常处顺之休。毋持求全之心,苛责于最难之事;毋以束湿之见,强制乎叵测之流;毋厌已试之规,遂惑于道听之说。循两河之故道,守先哲之成矩,便是行所无事,舍此他图,即孟子所谓恶其凿矣!”
【评】继西汉贾让治河三策之后,历代治河方略汗牛充栋,而明代潘季驯的治河理论则是贾让之后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这里潘氏提出了筑堤以固河道这一与贾让完全不同的观点。
贾让治河三策,潘季驯尝论之矣。惜其论之未畅。且上策徙民一议,但曰民可徙,四百万之国,储将安适乎?又曰宋元以前未行漕之时,贾让不与水争地,诚为上策,其言未尽也。今试即徙民言之。考西汉冀州部所统甚广,又河自龙门底柱东北入海,若卫辉、大名、彰德一带。何处非当水冲者,约计其民当不下数千万户。盖闻治河以安民,未闻徙民以避河也。即欲徙民,吾不知让将徙此数千百万之民于何地也。且河流不常,倏东倏西,倏南倏北。使河东北入冀,吾徙冀州之民以避之,傥河更东而冲兖,南而徐,而豫。吾亦将尽徙兖之民、徐豫之民而避之乎?使河患果必不可治,当水冲之民孰肯知陷溺而不避?亦必将不待命而自徙,又何待让之策之也哉。故曰让之策可言而不可行者也。夫河流既不常,即今日徙民以避之,放河北流,不过数十百年,未有不徙者。在大禹神功之所治仅四百年,而商已五迁其国都,以避河患。至周定王时,河已南徙,安得一徙冀州之民,放河入海,便千载无患?果尔,则是让之知反过于禹也耶。
至于多开漕渠,便民灌溉,变瘠卤为沃壤,诚善策也。然开渠之说止可行于运河之清水,不可行于黄河之浊流。盖清水弱而易引,浊流强而难御也。惟有坚筑径二三尺小石涵洞,以通其流,而近则又畏之冲,必须于数里之外为之。然河善淤,自古记之,通河引灌,虽极卑洼之地,一过而平,再过而高,不出数年,且深谷为陵。若岁岁开挑,出自国,则为费不赀;出自民,则民力势有所不能。故即不惜帑金,多为涵洞,其利无过五六年,得仅偿费耳。安得曰兴利除害,支数百岁耶?
夫河自荥泽而东,势愈大而土愈松。一遇伏秋,出漕泛溢。若无堤防束之于两崖之中,以驶其流而刷其沙。彼安肯滔滔顺轨,惟海之是趋。故自有此河,即有此堤防之制,以辅相地之不及。何以征之?大禹千古治河之圣人也,《禹贡》千古治河之圣经也。禹治冀州,首曰:“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次即曰:“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蔡氏注曰:“修因鲧之功而修之。”盖当时鲧筑堤以障帝都,其功未成,故禹因而修之。其后功成,又纪之曰:“九泽既陂”。蔡氏注曰:“陂,陂障,亦堤也。”又今浚县尚有鲧堤。然则堤防之作,始于唐虞之时。而让乃以为近始战国,谓之下策,不亦诞耶?
盖古人传世之言,有可言而可行者。如陆贽之奏议,元稹之均田图是也。有言之甚可听而行之必不能者。贾让之论治河是也。夫让之三策,已垂之千七百年,无有非之者。明丘浚至称之为古今治河无出此策。今臣独创论而辟之。世必竞起而驳臣之谬,且嗤之妄者。第治河大事也,深恐后世之耳食者,不察其失。而前人以误后人,后之人又复以之误后之人。故不得不悉举而指摘之。虽然其所云疆理土田,必遗川泽之分,使秋水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数语,则善矣。
【评】靳辅阐述黄河多沙善徙的特点,对贾让三策的观点予以否定。提出“盖治河以安民,未闻徙民以避河也。”继承了潘季驯坚筑堤防,治水治沙,维持河道的治河主张。
分享到: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①。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辇。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史记·夏本纪》
[注]①淢,原书注:方里为井,井间有沟,沟广深四尺。十里为成,成间有淢,广深八尺。
【评】禹是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尧舜时期发生全国性特大洪水,禹治水成功,并因此被拥戴为全国共主。禹把全国分为九州,形成了最早的行政区划,人们以此作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始。大禹治水是中国有记载的历史的第一页,是人力征服洪水的历史。就水利技术而言,表明了我国古代防洪治河由消极防御演进为人工疏浚的历史转折。
河为中国患二千岁矣。自古竭天下之力以事河者,莫如本朝。而循众人偏见,欲屈大河之势以从人者,莫甚于近世。臣不敢远引,只如元祐末年,小吴决溢,议者乃谲谋异计,欲立奇功,以邀厚赏。不顾地势,不念民力,不惜国用,力建东流之议。当洪流中,立码头、设锯齿,梢刍材木,耗费百倍。力遏水势,使之东注,陵虚驾空,非特行地上而已。增堤益防,惴惴恐决,澄沙淤泥,久益高仰,一旦决溃,又复北流。此非堤防之不固,亦理势之必至也。
昔禹之治水,不独行其所无事,亦未尝不因其变以导之。盖河流混浊,泥沙相半,流行既久,迤逦淤淀,则久而必决者,势不能变也。或北而东,或东而北,亦安可以人力制哉。为今之策,正宜因其所向,宽立堤防,约拦水势,使不至大段漫流。若恐北流,淤淀塘泊,亦只宜因溏泊之岸,增设堤防,乃为长策。风闻近日,又有议者献东流之计。不独比年灾伤,居民流散,公私匮竭,百无一有,事势窘急,固不可为;抑亦自高注下,湍流奔猛,溃决未久,势不可改。设若兴工,公私徒耗,殆非利民之举,实自困之道也。
《宋史·河渠志》
【评】这是北宋治河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黄河泥沙无法解决,河流改道是人力不能逆转的自然趋势,主张宽堤约束漫流。
或有问于驯曰:“河有神乎?”驯应之曰:“有”。问者曰:“化不可测之,谓神。河决而东,神舍西矣。河决而南,神舍北矣。神之所舍,孰能治之。”驯曰:“神非他,即水之性也。水性无分于东西,而有分于上下。西上而东下,则神不欲决而西,北上而南下,则神不欲决而北。间有决者,必其流缓而沙垫。是过颡在山之类也。挽上而归下,挽其所不欲而归于其所欲。乃所以奉神非治神也。孟子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道即神也。聪明正直之谓神,岂有神而不道者乎?故语决为神者,愚夫俗子之言,慵臣慢吏推委之词也。”问者曰:“彼言天者,非与?”驯曰:“治乱之机,天实司之。而天人未尝不相须也。尧之时泛滥于中国,天未厌乱。故人力未至,而水逆行也。使禹治之,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人力至而天心顺之也。如必以决委之天数,既治则曰玄符效灵。一切任天之便而人力无所施焉。是尧可以无忧,禹可以不治也。归天归神,误事最大。故驯不敢不首白之也。”
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二
【评】潘季驯指出了河流改道、堤防冲决是河势演变的直接结果。因此,治河的要旨在于认识河性,掌握河道冲淤演变的规律,顺其性而治之。
或有问于驯曰:“贾让有云,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治堤岁费且万万,出数年治河之费,以业所徙之民。且以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水争尺寸之地哉。此策可施于今否。”驯应之曰:“民可徙也,岁运国储四百万石将安适乎?”问者曰:“决可行也。”驯曰:“崔镇故事可考也。此决最大,越三四年而深丈余者,仅去口一二十丈间。稍入坡内,止深一二尺矣。盖住址陆地,非若沙淤可刷。散漫无归之水,原无漕渠可容。且树桩基磉,在在有之,运艘侥幸由此者,往往触败。岂可恃为运道。且运艘经行之处,虽里河亦欲树堤,以便牵挽,乃可令之由决乎?”“然则贾让中策所谓据坚地,作石堤,开水门。旱则开东方下门,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何如?”驯曰:“河流不常,与水门每不值。或并水门而淤漫之,且所溉之地亦一再岁而高矣。后将何如哉?矧旱则河流已浅,难于分溉;潦固可泄,而西方地高,水安可往。丘文庄谓:‘古今无出此策,夫乃身未经历耶。’刘中丕《问水集》中言之甚详,盖名言也。惟宋任伯雨曰:‘河流混浊,淤沙相半,流行既久,迤逦淤淀。久而决者,势也。为今之策,止宜宽立堤防,约拦水势,使不大段涌流耳。’此即驯近筑遥堤之意也。故治河者必无一劳永逸之功,惟有救偏补弊之策。不可有喜新炫奇之智,惟当收安常处顺之休。毋持求全之心,苛责于最难之事;毋以束湿之见,强制乎叵测之流;毋厌已试之规,遂惑于道听之说。循两河之故道,守先哲之成矩,便是行所无事,舍此他图,即孟子所谓恶其凿矣!”
明·潘季驯:《河防一览》
【评】继西汉贾让治河三策之后,历代治河方略汗牛充栋,而明代潘季驯的治河理论则是贾让之后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这里潘氏提出了筑堤以固河道这一与贾让完全不同的观点。
贾让治河三策,潘季驯尝论之矣。惜其论之未畅。且上策徙民一议,但曰民可徙,四百万之国,储将安适乎?又曰宋元以前未行漕之时,贾让不与水争地,诚为上策,其言未尽也。今试即徙民言之。考西汉冀州部所统甚广,又河自龙门底柱东北入海,若卫辉、大名、彰德一带。何处非当水冲者,约计其民当不下数千万户。盖闻治河以安民,未闻徙民以避河也。即欲徙民,吾不知让将徙此数千百万之民于何地也。且河流不常,倏东倏西,倏南倏北。使河东北入冀,吾徙冀州之民以避之,傥河更东而冲兖,南而徐,而豫。吾亦将尽徙兖之民、徐豫之民而避之乎?使河患果必不可治,当水冲之民孰肯知陷溺而不避?亦必将不待命而自徙,又何待让之策之也哉。故曰让之策可言而不可行者也。夫河流既不常,即今日徙民以避之,放河北流,不过数十百年,未有不徙者。在大禹神功之所治仅四百年,而商已五迁其国都,以避河患。至周定王时,河已南徙,安得一徙冀州之民,放河入海,便千载无患?果尔,则是让之知反过于禹也耶。
至于多开漕渠,便民灌溉,变瘠卤为沃壤,诚善策也。然开渠之说止可行于运河之清水,不可行于黄河之浊流。盖清水弱而易引,浊流强而难御也。惟有坚筑径二三尺小石涵洞,以通其流,而近则又畏之冲,必须于数里之外为之。然河善淤,自古记之,通河引灌,虽极卑洼之地,一过而平,再过而高,不出数年,且深谷为陵。若岁岁开挑,出自国,则为费不赀;出自民,则民力势有所不能。故即不惜帑金,多为涵洞,其利无过五六年,得仅偿费耳。安得曰兴利除害,支数百岁耶?
夫河自荥泽而东,势愈大而土愈松。一遇伏秋,出漕泛溢。若无堤防束之于两崖之中,以驶其流而刷其沙。彼安肯滔滔顺轨,惟海之是趋。故自有此河,即有此堤防之制,以辅相地之不及。何以征之?大禹千古治河之圣人也,《禹贡》千古治河之圣经也。禹治冀州,首曰:“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次即曰:“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蔡氏注曰:“修因鲧之功而修之。”盖当时鲧筑堤以障帝都,其功未成,故禹因而修之。其后功成,又纪之曰:“九泽既陂”。蔡氏注曰:“陂,陂障,亦堤也。”又今浚县尚有鲧堤。然则堤防之作,始于唐虞之时。而让乃以为近始战国,谓之下策,不亦诞耶?
盖古人传世之言,有可言而可行者。如陆贽之奏议,元稹之均田图是也。有言之甚可听而行之必不能者。贾让之论治河是也。夫让之三策,已垂之千七百年,无有非之者。明丘浚至称之为古今治河无出此策。今臣独创论而辟之。世必竞起而驳臣之谬,且嗤之妄者。第治河大事也,深恐后世之耳食者,不察其失。而前人以误后人,后之人又复以之误后之人。故不得不悉举而指摘之。虽然其所云疆理土田,必遗川泽之分,使秋水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数语,则善矣。
清·靳辅《治河方略·论贾让治河奏》
【评】靳辅阐述黄河多沙善徙的特点,对贾让三策的观点予以否定。提出“盖治河以安民,未闻徙民以避河也。”继承了潘季驯坚筑堤防,治水治沙,维持河道的治河主张。
发布时间:2024-05-30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diangu/ciyu/231175.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