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望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於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传《鲁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皆名家。张氏最后而行于世。
然则夫子既终,微言已绝,弟子恐离居已后,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故相与论撰。因采时贤及古明王之语,合成一法,谓之《论语》也。郑玄云: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定,故曰:撰也。郑玄‘周礼注’云:答述曰:‘语’,以此书所载,皆仲尼应答弟子及时人之辞,故曰:‘语’,而在论下者必经论撰,然后载之,以示非妄谬也。以其口相传授,故经焚书而独存也。
《论语》者,孔子弟子所录。孔子既叙六经,讲于洙泗之上,门徒三千,达者七十,其与夫子应答,及私相讲肄言合于道,或书之于绅,或事之无厌。仲尼既没,遂缉而论之,谓之《论语》。汉初有齐、鲁之说,其齐人传者二十二篇,鲁人传者二十篇。……张禹本授《鲁论》,晚讲《齐论》,后遂合而考之,删其烦惑,除去《齐论》“问王”、“知道”二篇。从《鲁论》二十篇,为定号《张侯论》,当世重之。周氏、包氏为之“章句”,马融又为之“训”。又有《古论语》与《古文尚书》同出,章句烦省与《鲁论》不异,唯分“子张”为二篇。故有二十一篇。孔安国为之“传”,汉末郑玄以《张侯论》为本,参考《齐论》、《古论》而为之“注”。魏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吏部尚书何晏又为“集解”。是后诸儒多为之“注”。《齐论》遂亡。《古论》先无师说。梁陈之时,唯郑玄何晏立於国学,而郑氏甚微。周齐,郑学独立,至隋,何、郑并行。郑氏盛于人间,其《孔丛》《家语》并孔氏所传,仲尼之旨,《尔雅》诸书解古今之义,并五经总义,附于此篇。
以《大学》、《语》、《孟》、《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
“四子”,六经之阶梯。(四子即四书——引者注)
盖唐以前,经师授受,各守专门。虽经文亦不能画一,无论注文。固不必以此改彼,亦不必以彼改此。今仍从“今本”录之,所以各存其旧也。昺疏,《宋志》作十卷;今本二十卷,盖后人依《论语》篇第析之。晁公武《读书志》称其亦因《皇侃》所采诸儒之说,刊定而成。今观其书,大抵翦皇氏之枝蔓,而稍附以义理,汉学、宋学,兹其转关。是“疏”出而“皇疏”微,迨伊洛之说出,而是“疏”又微。故“中兴书目”曰:其书于章句、训诂名物之际,详矣。盖微言其未造精微也。然先有是“疏”,而后讲学诸儒,得沿溯以窥其奥,祭先河而后海,亦何可以后来居上,遂尽废其功乎?
【评】《论语》于群经中极为重要,集中反映了孔子思想,为研究儒家学说的权威性根据。唐宝应二年(763)杨绾奏请代宗(李豫)将《论语》《孟子》《孝经》三部书列入为“经”;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为“四书”,定为童蒙入塾必读之课本,延续七百多年,《论语》的价值及影响更得张扬。
分享到:
《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於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传《鲁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皆名家。张氏最后而行于世。
《汉书·艺文志》
然则夫子既终,微言已绝,弟子恐离居已后,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故相与论撰。因采时贤及古明王之语,合成一法,谓之《论语》也。郑玄云: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定,故曰:撰也。郑玄‘周礼注’云:答述曰:‘语’,以此书所载,皆仲尼应答弟子及时人之辞,故曰:‘语’,而在论下者必经论撰,然后载之,以示非妄谬也。以其口相传授,故经焚书而独存也。
宋·邢昺《论语序·疏》
《论语》者,孔子弟子所录。孔子既叙六经,讲于洙泗之上,门徒三千,达者七十,其与夫子应答,及私相讲肄言合于道,或书之于绅,或事之无厌。仲尼既没,遂缉而论之,谓之《论语》。汉初有齐、鲁之说,其齐人传者二十二篇,鲁人传者二十篇。……张禹本授《鲁论》,晚讲《齐论》,后遂合而考之,删其烦惑,除去《齐论》“问王”、“知道”二篇。从《鲁论》二十篇,为定号《张侯论》,当世重之。周氏、包氏为之“章句”,马融又为之“训”。又有《古论语》与《古文尚书》同出,章句烦省与《鲁论》不异,唯分“子张”为二篇。故有二十一篇。孔安国为之“传”,汉末郑玄以《张侯论》为本,参考《齐论》、《古论》而为之“注”。魏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吏部尚书何晏又为“集解”。是后诸儒多为之“注”。《齐论》遂亡。《古论》先无师说。梁陈之时,唯郑玄何晏立於国学,而郑氏甚微。周齐,郑学独立,至隋,何、郑并行。郑氏盛于人间,其《孔丛》《家语》并孔氏所传,仲尼之旨,《尔雅》诸书解古今之义,并五经总义,附于此篇。
《隋书·经籍志》
以《大学》、《语》、《孟》、《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
《宋史·道学·程颐传》
“四子”,六经之阶梯。(四子即四书——引者注)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五
盖唐以前,经师授受,各守专门。虽经文亦不能画一,无论注文。固不必以此改彼,亦不必以彼改此。今仍从“今本”录之,所以各存其旧也。昺疏,《宋志》作十卷;今本二十卷,盖后人依《论语》篇第析之。晁公武《读书志》称其亦因《皇侃》所采诸儒之说,刊定而成。今观其书,大抵翦皇氏之枝蔓,而稍附以义理,汉学、宋学,兹其转关。是“疏”出而“皇疏”微,迨伊洛之说出,而是“疏”又微。故“中兴书目”曰:其书于章句、训诂名物之际,详矣。盖微言其未造精微也。然先有是“疏”,而后讲学诸儒,得沿溯以窥其奥,祭先河而后海,亦何可以后来居上,遂尽废其功乎?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论语》
【评】《论语》于群经中极为重要,集中反映了孔子思想,为研究儒家学说的权威性根据。唐宝应二年(763)杨绾奏请代宗(李豫)将《论语》《孟子》《孝经》三部书列入为“经”;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为“四书”,定为童蒙入塾必读之课本,延续七百多年,《论语》的价值及影响更得张扬。
发布时间:2019-07-20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diangu/ciyu/236255.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