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评】老子的无极,是指宇宙最原始的、无形无象的本体,也即对老子哲学“道”的属性的规定。
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
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
故穷无穷,极无极,照物而不眩,响应而不乏,此之谓天解。
运乎无极,翔乎无形。
终而复始,转于无极。
精神澹然无极,不与物散而天下自服。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
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有极有尽也。
含万物也故不穷,含天地者故无极。
【评】无极是指无可穷极、无边际或无限之意,是作为本体道的属性,对道的性质的展示,自身并非本体范畴,而是属性范畴。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
然以掌握之中,引类于太极之上,而水火可立致者,阴阳同气相动也。……故至阴,至阳赫赫,两者交接成和而万物生焉。
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极,中也。
太极中央元气,故为黄钟,其实一龠。
太极上元为实,实如法得一,阴阳各万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气体之数,天下之能事毕矣。
门,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与太极同体,故谓之“天地之根”也。
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九成,斯易之太极也。
天地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初,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太素之前,幽清寂寞,不可为象,惟虚惟无,盖道之根。自道既建,由无生有。……天成于外而体阳,故圆以动,盖道之实。质形已具,谓之太极。
【评】太极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太极作为实体范畴,与无极、动静、阴阳范畴发生了联系。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行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
【评】周敦颐把无极与太极连用。他认为,宇宙最初是无极而太极,由太极之动静而产生阴阳,由阴阳变化而生五行,由阴阳五行而产生万物。无极与太极实是一体而二名,万物总合只是一个太极,太极分化而成万物。
以道生天地,则天地亦万物也。道为太极。
太极,道之极也。
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则变,器之变复归于神也。
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有生天地之始者,太极也。有万物之中各有始者,生之本也。
心为太极,人心当如止水则定,定则静,静则明。
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故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也。十分为百,百分为千,千分为万,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叶。愈大则愈少,愈细则愈繁。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
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后,阳分阴也。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父。
【评】邵雍认为太极是世界的本原,由太极通过阴阳而产生万物。他以太极代替了无极的地位,认为无极也即太极。
无极者无形,太极者有理也。周子恐人把作一物看,故云无极。
无极只是极至更无去处了,至高至妙,至精至神,更没去处。濂溪恐人道太极有形,故曰无极而太极,是无中有个至极之理。
事事物物皆有个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太极者,如屋之有极,天之有极,到这里更没去处,理之极至者也。
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周子所谓太极,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底表德。
太极无方所,无形体,无地位可顿放。
无极而太极,盖恐人将太极做一个有形象底物看,故又说无极,言只是此理也。
周子所谓无极而太极,非谓太极之上,别有无极也。但言太极非有物耳。
无极是有理而无形,如性何尝有形。太极是五行阴阳之理皆有,不是空底物事,若是空时,如释氏说性相似。
无极而太极,不是说有个物事光辉辉地在那里,只是说这里当初皆无一物,只有此理而已。
太极自是涵动静之理,却不可以动静分体用。
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也。
有这动之理,便能动而生阳;有这静之理,便能静而生阴,既动则理又在动之中,既静则理又在静之中。
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因其极至,故名曰太极。
本只有一太极,而万物各有享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而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太极如一本生,上分为枝干,又分而生花生叶,生生不穷,到得成果子,里面又有生生无穷之理,生将出去,又是无限个太极。
太极却不是一物,无方所顿放,是无形之极。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
圣人谓之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万物之根也;周子因之而又谓之无极者,所以著夫无声无臭之妙也。然曰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则非无极之后,前生太极;而太极之上,先有无极也。
【评】朱熹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是世界的根柢、本体,是由自然而社会的至善的伦理道德观念。无极是无形无声,无可穷极,是太极的属性范畴。太极之外无无极,无极与太极一体。
太极之说,始于“《易》有太极”之论,推极造化之源,不可名言,故曰太极。求其实,即天地未判之前太始浑沌清虚之气是也。虚不离气,气不离虚,气载乎理,理出于气,一贯而不可离绝言之者也,故有元气即有元道。
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
所谓太极,不于天地未判之气主之而谁主之邪?故未判则理存于太虚,既判则理载于天地。
元气之外无太极,阴阳之外无气。以元气之上不可意象求,故曰太极;以天地万物未形,浑沦冲虚,不可以名义别,故曰元气;以天地万物既形,有清浊、牝牡、屈伸、往来之象,故曰阴阳。三者一物也,亦一道也,但有先后之序耳。
【评】王廷相认为,太极是天地未分的气,元气、太极、阴阳三位一体,太极为虚与气、无与有的统一体。
无极,无有一极也,无有不极也。有一极,则有不极矣。无极而太极也,无有不极,乃谓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从生哉!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废然之静,则是息矣。
如实言之,则太极者乾坤之合撰,健则极健,顺则极顺,无不极而无专极者也。无极,则太极未有位矣。未有位,而孰者为乾坤之所资以生乎?
【评】王夫之认为,无极是无极与有极的统一体,是太极的一种未有位的状态或属性,太极乃是乾坤凝合为一的统一体。
分享到:
《老子》二十八章
【评】老子的无极,是指宇宙最原始的、无形无象的本体,也即对老子哲学“道”的属性的规定。
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
《庄子·逍遥游》
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
《庄子·在宥》
故穷无穷,极无极,照物而不眩,响应而不乏,此之谓天解。
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运乎无极,翔乎无形。
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
终而复始,转于无极。
汉·刘安《淮南子·要略》
精神澹然无极,不与物散而天下自服。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
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
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有极有尽也。
含万物也故不穷,含天地者故无极。
《列子·汤问》
【评】无极是指无可穷极、无边际或无限之意,是作为本体道的属性,对道的性质的展示,自身并非本体范畴,而是属性范畴。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周易·系辞上》
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
《易纬·乾凿度》(《玉函山房辑佚书》)
然以掌握之中,引类于太极之上,而水火可立致者,阴阳同气相动也。……故至阴,至阳赫赫,两者交接成和而万物生焉。
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
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极,中也。
太极中央元气,故为黄钟,其实一龠。
太极上元为实,实如法得一,阴阳各万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气体之数,天下之能事毕矣。
《汉书·律历志》
门,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与太极同体,故谓之“天地之根”也。
三国魏·王弼《老子注》
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九成,斯易之太极也。
三国魏·王弼《周易注·系辞上传》
天地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初,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太素之前,幽清寂寞,不可为象,惟虚惟无,盖道之根。自道既建,由无生有。……天成于外而体阳,故圆以动,盖道之实。质形已具,谓之太极。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太平御览》卷一引)
【评】太极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太极作为实体范畴,与无极、动静、阴阳范畴发生了联系。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
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行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
宋·周敦颐《通书·动静》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
宋·周敦颐《通书·理性命》
【评】周敦颐把无极与太极连用。他认为,宇宙最初是无极而太极,由太极之动静而产生阴阳,由阴阳变化而生五行,由阴阳五行而产生万物。无极与太极实是一体而二名,万物总合只是一个太极,太极分化而成万物。
以道生天地,则天地亦万物也。道为太极。
太极,道之极也。
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则变,器之变复归于神也。
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有生天地之始者,太极也。有万物之中各有始者,生之本也。
心为太极,人心当如止水则定,定则静,静则明。
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故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也。十分为百,百分为千,千分为万,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叶。愈大则愈少,愈细则愈繁。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
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后,阳分阴也。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父。
宋·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外篇》
【评】邵雍认为太极是世界的本原,由太极通过阴阳而产生万物。他以太极代替了无极的地位,认为无极也即太极。
无极者无形,太极者有理也。周子恐人把作一物看,故云无极。
无极只是极至更无去处了,至高至妙,至精至神,更没去处。濂溪恐人道太极有形,故曰无极而太极,是无中有个至极之理。
事事物物皆有个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太极者,如屋之有极,天之有极,到这里更没去处,理之极至者也。
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周子所谓太极,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底表德。
太极无方所,无形体,无地位可顿放。
无极而太极,盖恐人将太极做一个有形象底物看,故又说无极,言只是此理也。
周子所谓无极而太极,非谓太极之上,别有无极也。但言太极非有物耳。
无极是有理而无形,如性何尝有形。太极是五行阴阳之理皆有,不是空底物事,若是空时,如释氏说性相似。
无极而太极,不是说有个物事光辉辉地在那里,只是说这里当初皆无一物,只有此理而已。
太极自是涵动静之理,却不可以动静分体用。
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也。
有这动之理,便能动而生阳;有这静之理,便能静而生阴,既动则理又在动之中,既静则理又在静之中。
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因其极至,故名曰太极。
本只有一太极,而万物各有享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而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四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
太极如一本生,上分为枝干,又分而生花生叶,生生不穷,到得成果子,里面又有生生无穷之理,生将出去,又是无限个太极。
太极却不是一物,无方所顿放,是无形之极。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五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太极图说解》
圣人谓之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万物之根也;周子因之而又谓之无极者,所以著夫无声无臭之妙也。然曰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则非无极之后,前生太极;而太极之上,先有无极也。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答杨子直》
【评】朱熹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是世界的根柢、本体,是由自然而社会的至善的伦理道德观念。无极是无形无声,无可穷极,是太极的属性范畴。太极之外无无极,无极与太极一体。
太极之说,始于“《易》有太极”之论,推极造化之源,不可名言,故曰太极。求其实,即天地未判之前太始浑沌清虚之气是也。虚不离气,气不离虚,气载乎理,理出于气,一贯而不可离绝言之者也,故有元气即有元道。
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
所谓太极,不于天地未判之气主之而谁主之邪?故未判则理存于太虚,既判则理载于天地。
元气之外无太极,阴阳之外无气。以元气之上不可意象求,故曰太极;以天地万物未形,浑沦冲虚,不可以名义别,故曰元气;以天地万物既形,有清浊、牝牡、屈伸、往来之象,故曰阴阳。三者一物也,亦一道也,但有先后之序耳。
明·王廷相《太极辩》
【评】王廷相认为,太极是天地未分的气,元气、太极、阴阳三位一体,太极为虚与气、无与有的统一体。
无极,无有一极也,无有不极也。有一极,则有不极矣。无极而太极也,无有不极,乃谓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从生哉!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废然之静,则是息矣。
清·王夫之《思问录·内篇》
如实言之,则太极者乾坤之合撰,健则极健,顺则极顺,无不极而无专极者也。无极,则太极未有位矣。未有位,而孰者为乾坤之所资以生乎?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
【评】王夫之认为,无极是无极与有极的统一体,是太极的一种未有位的状态或属性,太极乃是乾坤凝合为一的统一体。
发布时间:2019-07-20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diangu/ciyu/236312.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