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

        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
        

《国语·周语上》


        【评】此论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以阴阳学说解释自然变化,并据以判断社会动乱的言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


        【评】“万物负阴而抱阳”,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观点,由阴阳二气的交通和合而化生万物。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
        

《庄子·田子方》


        今计物之数,不止於万,而期曰“万物”者,以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
        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欲恶去就於是桥起,雌雄片合於是庸有。
        

《庄子·则阳》


        木与木相摩则然(燃),金与火相守则流;阴阳错行,则天地大絯,於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
        

《庄子·外物》


        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
        

《庄子·秋水》


        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庄子·天道》


        【评】庄周继承了伯阳父与老子的观点,以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既可化生万物,又可影响天地自然的变化。而阴阳之不可分离,静动同乎阴阳,亦为卓识。
        《易》以道阴阳。
        

战国·庄周《庄子·天下》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一阴一阳之谓道。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爻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周易·系辞上》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周易·系辞下》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於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发挥於刚柔而生爻。……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画而成章。
        

《周易·说卦》


        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周易·系辞上》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周易·系辞上》


        【评】《周易》卦爻的基本构成是阴[——] 与阳[——],《周易》分析判别事物吉凶的基本理论也是阴与阳。阳阴消息之变,乃《易》之灵魂。
        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然则,阴阳正矣。虽不正,有馀不可损,不足不可益也。
        

《管子·乘马》


        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刑德合於时,则生福;诡则生祸。……
        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与血。……
        日掌阳,月掌阴,星掌和;阳为德,阴为刑,和为事。
        

《管子·四时篇》


        故通乎阳气,所以事天也,经纬日月,用之於民。通乎阴气,所以事地也,经纬星历,以视其离。
        

《管子·五行篇》


        【评】阴阳与“五行”“四时”“五方”等相结合,始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形成为一大流派。影响至为深广。
        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於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评】驺衍是战国后期阴阳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以五行附会历史变动与王朝兴替,为“五德始终”之说,后衍成两汉谶纬。当其时有谓驺衍语“闳大不经”者。
        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阴阳。
        

《吕氏春秋·大乐》


        夫礼,必本於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
        

《礼记·礼运》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
        

《礼记·礼运》


        【评】《吕览》号称“杂家”,《礼记》乃儒家经典;此足见秦汉间阴阳学说的广泛影响。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於阳者知病处也;别於阴者知死生之期。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


        【评】阴阳学说,是中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它既是判别病症的主要依据,也是其辨证论治主要方法,在中国医学史上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
        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故数者至十而止。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阴阳之气在上天,亦在人。在人者为好恶喜怒,在天者为暖清寒暑。出入上下,左右前后,平行而不止,未尝有所稽留滞郁也。……
        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渐鱼也。所以异於水者,可见与不可见耳。其澹澹也,然则人之居天地之间,其犹鱼之离水,一也。其无间若气而淖於水。水之比於气也,若泥之比於水也。天地之间若虚而实,人常渐是澹澹之中。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如天之为》


        阴阳,理人之法也。阴,刑气也;阳,德气也。阴始於秋,阳始於春;春之为言犹“偆偆”也,秋之为言犹“湫湫”也。“偆偆”者,喜乐之貌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是故春喜、夏乐、秋忧、冬悲。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阳,天之德;阴,天之刑也。阳气暖而阴气寒,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仁而阴气戾。阳气宽而阴气急,阳气爱而阴气恶,阳气生而阴气杀;是故阳常居实位而行於盛,阴常居空位而行於末。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天道大数,相反之物也不得俱出,阴阳是也。春出阳而入阴,秋出阴而入阳;夏右阳而左阴,冬右阴而左阳;阴出则阳入,阳出则阴入;阴右则阳左,阴左则阳右。是故春俱南秋俱北而不同道,夏交於前冬交於后而不同理。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


        【评】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之说著称于史,故其阴阳之说亦时时联系于自然与社会的各类现象。
        阴阳家者流,盖出於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於禁忌,泥於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汉书·艺文志》


        【评】此为班固对阴阳家的概括评价。
        物之大者,无若天地,然而亦有所尽也。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阴阳尽而四时成焉,刚柔尽而四维成焉。……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
        

宋·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篇》


        性非体不成,体非性不生。阳以阴为体,阴以阳为性。动者,性也;静者,体也。在天则阳动而阴静,在地则阳静而阴动。……阳不能独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阴不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倡。阳知其始而享其成,阴效其法而终其劳,阳能知而阴不能知,阳能见而阴不能见也。
        

宋·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外篇》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


        【评】至宋儒,乃把阴阳五行说全然融合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去了。
        阴阳者,天之气也。刚柔缓速,人之气也。
        

宋·张载《张子语录》中


        阴性凝聚,阳性发散;阴聚之,阳必散之,其势均散。……凡阴气凝聚,阳在内者不得出,则奋击而为雷霆;阳在外者不得入,则周旋不舍而为风。
        

宋·张载《正蒙·参两篇》


        阳非孤阳,阴非寡阴,相函而成质,乃不失其和而久安。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参两篇》


        【评】张载而下,诸儒亦时有言阴阳者。唯与“五行”之结合,或被视为封建迷信之源。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02-15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diangu/ciyu/236313.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