攫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②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 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注释】
①攫(jue):用手抓,抢。②鬻(yu):卖。
【意译】
从前,齐国有一个想得到金子的人,在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后,就到市场上去。到了卖金子的地方,他伸手抓住金子,扭头就走。官吏抓住了他,审问他说:“人都在那儿,你为什么抢人家的金子呢?”他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完全没有看见人,眼中看见的只是金子!”
【解说】
在中国丰富的成语宝库中,“财迷心窍”、“利令智昏”之类的成语屡见不鲜。一般人恐怕很难理解一个人怎么可能在大庭广众中抢掠财物却泰然自若,这是因为一般人心中都有一整套的道德价值评判的理性系统。它是由文化传统、知识教养、社会家庭等一系列因素所决定的。你或许很难把这个理性系统很清楚地说出几点来,但事实上你的一切思想行为都处在它的制约和监视之下。一旦逾越这个系统,势必会沦入“财迷心窍”、“利令智昏”等等。这从心理学上来说,也是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的。人的心理结构,按照弗洛伊德理论,可以分为潜意识、前意识与意识,它与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结构相对应。潜意识的内容必须经过前意识的筛选、淘汰,才能抵达“意识域”。诸如对金子欲望等内容,往往都潜伏于潜意识深处,时时激荡翻腾,伺机冲出限制。一旦潜意识中的欲望强大到足以冲决意识制约时,便会出现文中所说的那种见金不见人的迷狂状态,因为此时的理性束缚(意识)已被非理性的力量所掩没。有人读过这则寓言也许会淡然一笑,以为这只是笑话一则,却没有想到这种极端行为恰恰是普通行为的激烈体现。按照心理学理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意识与潜意识的永恒争斗,谁也无法逃避: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加强自身修养,强化各自的理性判断系统,保持一种常态的心境和平和的生活。
——《列子·说符》
【注释】
①攫(jue):用手抓,抢。②鬻(yu):卖。
【意译】
从前,齐国有一个想得到金子的人,在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后,就到市场上去。到了卖金子的地方,他伸手抓住金子,扭头就走。官吏抓住了他,审问他说:“人都在那儿,你为什么抢人家的金子呢?”他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完全没有看见人,眼中看见的只是金子!”
【解说】
在中国丰富的成语宝库中,“财迷心窍”、“利令智昏”之类的成语屡见不鲜。一般人恐怕很难理解一个人怎么可能在大庭广众中抢掠财物却泰然自若,这是因为一般人心中都有一整套的道德价值评判的理性系统。它是由文化传统、知识教养、社会家庭等一系列因素所决定的。你或许很难把这个理性系统很清楚地说出几点来,但事实上你的一切思想行为都处在它的制约和监视之下。一旦逾越这个系统,势必会沦入“财迷心窍”、“利令智昏”等等。这从心理学上来说,也是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的。人的心理结构,按照弗洛伊德理论,可以分为潜意识、前意识与意识,它与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结构相对应。潜意识的内容必须经过前意识的筛选、淘汰,才能抵达“意识域”。诸如对金子欲望等内容,往往都潜伏于潜意识深处,时时激荡翻腾,伺机冲出限制。一旦潜意识中的欲望强大到足以冲决意识制约时,便会出现文中所说的那种见金不见人的迷狂状态,因为此时的理性束缚(意识)已被非理性的力量所掩没。有人读过这则寓言也许会淡然一笑,以为这只是笑话一则,却没有想到这种极端行为恰恰是普通行为的激烈体现。按照心理学理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意识与潜意识的永恒争斗,谁也无法逃避: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加强自身修养,强化各自的理性判断系统,保持一种常态的心境和平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