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①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②,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物之以能鄙相笼,皆犹此也。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群狙也。
【注释】
①狙(ju):猴子的一种。狙公:养猴子的老人 ②芧(xu):木名,指橡实。
【意译】
宋国有个养猴子的老人,爱猴子,养的猴子成群,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得到了养猴老人的欢心。养猴老人减少了一家人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要求。不久,粮食缺乏了,养猴老人准备限定猴子的食物。他怕猴子不服从自己,便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吃,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了吗?”猴子们听了嫌少,都站了起来,非常恼怒。不多一会儿,养猴老人又说:“给你们橡实早晨四颗,晚上三颗,够了吧?”猴子们听了,都伏在地上,很高兴。物与物之间以才能笼络鄙陋,都和这个故事所讲的一样。圣人用他的才智,笼络一群愚昧的人,也和养猴老人用他的才智,笼络这一群猴子是一样的。
【解说】
几乎每个初通文墨的人都很熟悉“朝三暮四”这个成语,与之相近的一些成语,如“朝秦暮楚”、“朝梁暮陈”、“朝令夕改”亦为人们所熟知。因为它们都代表了令人憎恶的反复无常的品性行为。殊不料,追溯“朝三暮四”的起源,它的本义却与现在的含义相去甚远。在这则寓言故事中,猴子之所以受到养猴老人的欺骗,是因为猴子的智力远远低于人的智力。猴子们只看到眼前的一步,却看不到下一步,只注意到“朝三而暮四”与“朝四而暮三”表面上的差异性, 却不能认识到两者实质上的一致性。因此, 作者最后感叹:“物之以能鄙相笼,皆犹此也。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群狙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尖锐地道出了一个时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现象,物与物之间,圣与鄙的区别,仅在于智与愚的不同, 我们可以说是圣智者的沾沾自喜,又何尝不能理解为作者对众“智”的呼唤,只可惜,前者, 自我感觉良好的“圣智”之人至今仍大有人在。其实, 愚似猴子者要摆脱这篇寓言的类似困境并不太难,只消立体地,全面地思考一切问题。一些“圣智”之人总忘不了摆摆 “喙头”, 愚弄一下纯洁善良的 “猴子”们。可一旦“猴子”们在善良纯洁之外保持一定的警惕,学会全面地看问题,那么 “圣智”者的 “朝三暮四” 的诡计怕是万难得逞的。
【相关名言】
不要怕承认失败, 要从失败的经验中进行学习。
——《列子·黄帝》
【注释】
①狙(ju):猴子的一种。狙公:养猴子的老人 ②芧(xu):木名,指橡实。
【意译】
宋国有个养猴子的老人,爱猴子,养的猴子成群,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得到了养猴老人的欢心。养猴老人减少了一家人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要求。不久,粮食缺乏了,养猴老人准备限定猴子的食物。他怕猴子不服从自己,便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吃,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了吗?”猴子们听了嫌少,都站了起来,非常恼怒。不多一会儿,养猴老人又说:“给你们橡实早晨四颗,晚上三颗,够了吧?”猴子们听了,都伏在地上,很高兴。物与物之间以才能笼络鄙陋,都和这个故事所讲的一样。圣人用他的才智,笼络一群愚昧的人,也和养猴老人用他的才智,笼络这一群猴子是一样的。
【解说】
几乎每个初通文墨的人都很熟悉“朝三暮四”这个成语,与之相近的一些成语,如“朝秦暮楚”、“朝梁暮陈”、“朝令夕改”亦为人们所熟知。因为它们都代表了令人憎恶的反复无常的品性行为。殊不料,追溯“朝三暮四”的起源,它的本义却与现在的含义相去甚远。在这则寓言故事中,猴子之所以受到养猴老人的欺骗,是因为猴子的智力远远低于人的智力。猴子们只看到眼前的一步,却看不到下一步,只注意到“朝三而暮四”与“朝四而暮三”表面上的差异性, 却不能认识到两者实质上的一致性。因此, 作者最后感叹:“物之以能鄙相笼,皆犹此也。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群狙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尖锐地道出了一个时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现象,物与物之间,圣与鄙的区别,仅在于智与愚的不同, 我们可以说是圣智者的沾沾自喜,又何尝不能理解为作者对众“智”的呼唤,只可惜,前者, 自我感觉良好的“圣智”之人至今仍大有人在。其实, 愚似猴子者要摆脱这篇寓言的类似困境并不太难,只消立体地,全面地思考一切问题。一些“圣智”之人总忘不了摆摆 “喙头”, 愚弄一下纯洁善良的 “猴子”们。可一旦“猴子”们在善良纯洁之外保持一定的警惕,学会全面地看问题,那么 “圣智”者的 “朝三暮四” 的诡计怕是万难得逞的。
【相关名言】
不要怕承认失败, 要从失败的经验中进行学习。
——苏联·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