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上书提出“治民之本”

        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朝廷征召明了当时世务、学习儒家学说、称为贤良文人的知识分子,与县政府每年上报财政收入的官员一起到京都长安。菑川国(今山东寿光)推举公孙弘应征。
        公孙弘上书说:
        “我听说尧舜时代,并不注重官位和赏赐,而老百姓却能互相劝勉向善;并不注重刑罚,而人民却不犯法。因为在上位的人,能够立身正直,讲究信用。后来官高位贵,赏赐厚重,人民反而不能勤劳;刑罚严重,而作奸犯科并没有停止。因为在上位的人立身不正,而又不讲信用。看来,厚重的赏赐和严厉的惩处,并不能诱导善行,也不能阻止为非作歹。问题的核心在于官员们讲究不讲究信用。所以根据人的才干给予官职,公事就能办好;去掉没有意义的废话,工作就可落实;削减没有用处的工程,赋税自然节省;不强夺农忙的时间,不浪费农民的劳力,人民自能富裕;有品德的人提拔,没有品德的人罢黜,中央政府自然尊贵威严;有功劳的人上,没有功劳的人下,官员们自然有章法可循;处罚犯罪的,奸邪自会停止;奖励贤明的人,臣属们才受到鼓舞。凡此,都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作为老百姓,各有各的职业,就没有争执;他们的不平能得到申诉重视,就没有怨恨;受到礼教的熏陶,就不会有凶暴的行为;看到政府爱自己,也一定爱政府,爱官员;这是治理天下最紧急的任务。所以,法如果不远离仁义,那么老百姓就能驯服而不会离开政府;‘和’,如果不远离礼义,那么老百姓就能相亲相爱而不凶暴。所以依据法律所惩处的只能是抛弃仁义的;按和的信条所赏赐的必然是遵循礼义的。礼义这种东西,老百姓是很崇拜的,奖赏和惩处如果都能根据礼义的原则去办,那么老百姓就不会去做他不该做的事了……
        “我听说,气质相同的人,就能集结在一起;声音相同的人,就能互相呼应。现在君王在上提倡高贵的品德,人民在下面身体力行。这样心心相印,就能气质祥和。气质祥和,人与人的举动就能祥和;人与人的举动祥和,那么天地万物都会跟着祥和。这样阴阳平衡,风雨及时,甘露降落,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庄稼茂盛,瑞草萌生,山不会变得光秃秃的,湖泽不会干涸,这样祥和就算达到顶峰了。所以,举动祥和,就不会生病。无病就不会短命夭折,这样做父亲的不会失去子女,做哥哥的也不会到弟弟的坟上去哭泣。如此,陛下的圣德可以跟天地比美,贤明可以跟日月同辉,高贵的麒麟凤凰纷纷而来,宝龟和飞龙会活跃于郊野,黄河出图,洛水出书,远邦的君王也会个个手舞足蹈,携带财宝来朝拜,这样祥和就算达到极限了。……”
        公孙弘还在上书中对“仁”“义”“礼”“智”的内涵及其确立进行了阐述,将桀、纣和禹、汤加以比较。当时参加考试的有100多人。太常把公孙弘评置在最末,而汉武帝刘彻却把他擢升第一,并召见他。刘彻看到公孙弘容貌也很出众,更为高兴,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06-30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diangu/zhihui/211435.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