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无衣

《诗经·无衣》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①子:你、你们。袍: 战袍。“与子同袍”言与你同披战袍。②于:语助词。兴师: 起兵。戈矛: 兵器名。 同仇: 共同对敌。③泽: 通 “襗”。 内衣, 如今之汗衫。④矛戟 (ji): 兵器名。偕作:共同行动。作,起,行动。⑤裳: 战裙。⑥甲兵: 铠甲、兵器。偕行: 同行,同赴前线。

【鉴赏】 《无衣》出自 《诗经·秦风》。据 《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 (前505),吴国入侵楚国,攻破楚国郢都,焚毁楚室宗庙,楚国亡在旦夕。楚臣申包胥乞师秦国,哭于秦庭七日夜。秦哀公为之赋《无衣》,发兵救楚拒吴,击退入侵者。故一般以为,《无衣》乃秦哀公所作。但据诗意,“无衣”、“无裳”既与秦王无涉,也与楚室无关,应为秦国劳苦民众之作,哀公借此赋诗言志罢了。秦处陕甘一带,其地贫瘠苦寒、其俗质朴尚勇,且迫近羌、胡,多受侵扰,故《秦风》多咏田猎征伐之事。《无衣》即秦民抵抗入侵,慷慨应征,相约从军之歌。

诗凡三章,三章一意,总谓国中民众于无衣无裳的艰苦条件下,仍同心协力、同仇敌忾、保家卫国、共赴前线,真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充满崇高的爱国主义激情和强烈的英雄主义气概。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诗经》 中反映战争题材的诗篇,也大多为反战、厌战之作,像 《无衣》这类修习战备、崇武尚勇的作品,极为罕见。中华民族历来也不畏强暴,为保卫祖国、保卫家乡,可前仆后继,视死如归,《无衣》即表现了中华民族这一可贵的民族精神。

在艺术上,《无衣》重章叠唱、回环复沓,给人以众口一词、万众一心的强烈印象,特别是 “同袍”、“同仇”、“同泽”、“偕作”、“同裳”、“偕行”的反复咏唱,与诗歌所要表现的同心协力、团结奋战的主题,取得了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同时,诗三章,皆以反问句起,又给人以硬语盘空、起势突兀之感,这也大大增添了诗歌的气势和力量,强化了慷慨激昂的士气和军威,有强大的鼓舞作用。

文章作者:傅正义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6-05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jianshang/aiguo/159094.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