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 - 宋·杨万里

2019-05-11 可可诗词网-节日时令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宋·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 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 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 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 两年寒食负先生。

〔翠纱红映肉〕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乐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这里借用来形容海棠花的形态色泽。〔两年寒食负先生〕作者原注:“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先生为诗人自称。

这组诗选自《南海集》,作于淳熙八年(1181),时作者在广州任内。原共二首,这里所选是第二首。

第一首“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似青如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诗人是站在固定的位置上欣赏任地广州的春日风光;第二首与第一首不同的是在行进中描述广州的初春景象。而两诗都归结到对故乡春景的怀念,与诗题相应。

首联上句犹如细针密线,将丰富的内容织进了灿烂的春光锦绣图中:青翠欲滴的竹子在山峦起伏的群山中忽隐忽现,时稀时密。溪水来自高山之上,汇流至山脚之下,成了湍急而又喧闹的溪流,欢唱着向前流去。竹林丛中的亭阁与溪边的水榭三三五五,以它们鲜艳的色彩与青翠的竹林相映成辉。风景如此殊丽,周围又这样幽静,诗人无法收住自己的脚步,情不自禁地向前走去。他实在不忍心扰乱了山林的宁静,将跟随的从人打发回去,以便独自一人自由自在地去领受大自然赐予他的春光。上句写景,下句抒情。从诗人“不要人随”的“独行”中,读者隐然可见诗人“万物皆春人独老”的孤寂之情。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逼真传神地写出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天气刚刚转暖,柳条尚未展叶,微风吹来,只是偶而摆动一下,好象不愿迎风起舞,又象有气无力一般。初春的杂花,已影影绰绰绽开在山脚地头,但色采甚淡,还没有到它们浓妆之时。在阳光下,它们似隐似现,若有若无,让人看不分明。这一联诗人遣词造句,极有分寸:“柳条”“乍暖”,“花影”“淡晴”,初春的喜人气息和季节特点已跃然纸上。“无气力”、“不分明”虽是俗字,但经诗人点化,语意顿新。

颈联更出奇制胜,将读者导入新的意境之中:晴朗的天空中偶而飘过一阵点点滴滴的细雨,但抬头望去,却仍是春日融融的晴空,让人误以为这阵小雨,不是自天而降,而似乎是从那林荫小道上飘来。这是跋涉在深山中的人常会遇见的景象,难得诗人如此传神地将其浓缩在一句之中,可见诗人观察事物的细致和驾驭语言的自如。在诗人的笔下,远处是山,近地是竹;前有园亭,旁有水榭。柳条绽芽,早花展姿;春风拂面,细雨掠空。这些对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成千上万鸟禽来说,确是最合适的环境,最好不过的天气。它们呀呀学“语”,声音里充满着无限欣喜之情。中间两联,每一字都担负着自己的独特使命,少一字自然不可,换一词也确非易事。

眼前的景物,虽然很美,但对诗人来说,仅是他乡之景,再美再好,也远不及家乡的山水草木。尾联即将诗人的这种缺憾明白道出:“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杨万里在这里借用苏轼的现成诗语,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诗篇之中,抒发诗人对故园海棠的怀念之情。其实,诗人怀念的岂止只是故乡的海棠,而应刻是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海棠仅不过是它们的代表而已。

这首诗,将眼前任地,即广州的寒食节前后的风景写得分外妩丽,而诗人的真实用意却并不在赞扬广州的春晴之景,而是在歌颂故园海棠之美,抒发诗人怀乡之情。由于前面三联极尽摹物写生之能事,所以尾联虽未更事渲染,但诗人故乡更俏丽、更美好的春景立即在读者面前涌现,使人情不自禁地与杨万里一起憧憬故园的海棠、家乡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