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除夜》

2024-12-09 可可诗词网-古典抒情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约706—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音挑,今河北景县)人,是唐代著名诗人。高适少时贫困,性情落拓,不拘小节,无固定职业。二十岁以后浪游长安、蓟门、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热心希望进入仕途,但是直到天宝初年,人已四十多岁,还是一个过着流浪生活的布衣。后来得张九皋推荐,中有道科,但所授官职不过是封丘县尉这样的小官。高适在职不久即离去,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那里,被任为记室参军。安史之乱后因反对玄宗分封诸王,得肃宗李亨称赏,擢谏议大夫,并几任节度使、刺史等,最后任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高适晚年政运通达,是唐代诗人中的少有者。高适两次出塞,又有半生流浪的经历,他既了解边塞,也了解民情,他的诗作在这方面有明显特点。他的歌行体与七绝都写得很成功。

《除夜》即除夕夜,这时作者正流落异乡,客舍灯寒,夜不能寐。此时此景,一阵悲伤之感不禁涌上心头。因为想到今夜的家乡,许多亲人、好友在辞别旧岁、迎接新年的时候,一定会念起我这远在千里之外飘泊营求的人。其实这也并不是我之所好,客愁已经染白了双鬓,而时光又空过了一年又一年。高适写诗,语言自然,感情真挚,从此诗中可以见到。

这首诗在高适的诗中一向是被人注意的。主要是对他的写法很为独到。一开篇把所处环境与题目标明的除夜时节相对照,为“客心”的“凄然”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因为,一个人在生活中不能无所追求,有追求就不能老守田园。为此,客旅生活不可避免,并且也不注定是愁苦的。客旅生愁还有它的具体条件:一是滞留旅途,二是年关不归,三是所求无着,以及如此等等。这几条高适都体验到了,并极其凝炼地写进了这首绝句诗。

在除夕夜里,高适滞留在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一个旅馆中,这时两种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入目所见,家家是灯火通明,欢声笑语,爆竹送旧,桃符迎新;但是这种情景不是属于自己的,自己则是孤影寒灯,夜不能眠,心头涌起万千愁绪。这愁绪是从眼前的景况引起的,但它的底蕴却并不在此,而是在于远处,在于“明朝”: “家乡此夜人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诗人以家中亲人对自己的思盼,来设想这除夜不归的牵挂思念的份量,想必是全家老小,聚集灯下,怀念着自己,把牵挂的心思寄送到千里之外的寒灯客馆,盼望着自己早日还归。高适这样写,比一般地写自己对家人的怀念,不仅角度新,立意也高,所以清人沈德潜说: “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这意味在于,诗人不是直接把除夕不归的重量告诉人,而是以家乡的亲人的思想为镜子,观照自己,然后从这里看到客馆未归人。诗人用这种对象化的观照方法,把自身变成了自己也能比较客观地审视的对象,肯定是提高了艺术的感染效果。而诗中的“霜鬓”空添之叹,紧接上句空间上的远地之念,足够得上是对结恰当,情思抒尽,在除夕客思这样的题材里,把意义挖掘到如此地步,可谓语终意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