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2024-05-14 可可诗词网-古典抒情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杜牧会昌四年(844)至会昌六年在池州(今安徽贵池县)任刺史。在任时,于九月九日重阳节,与朋友张祜一起登上贵池县东南的齐山。他一半是因在朝被排挤,一半是因在京城俸不敷出,以致长期外放;看到社会弊端百出,但自己许多经国治世的谋策又不能见用,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此日登高望远,把酒临风,不禁感慨系之,写了这首登高抒情之作。

首联写登临时节的物候与友伴。九月九日正是深秋时节,这时秋高气爽,征鸿刚刚南去,江水清澈如镜,秋山、秋树、秋空、秋雁,空间中的一切属于秋天的物色,都在江水中留下了影象。在这明丽的秋色中,杜牧与好友张祜携酒登上了齐山的翠微亭。杜牧在开头一句中,即把此地的秋景写得十分强烈鲜明,虽然后七句中再无景色渲染,人们读来也并不感到缺少什么了。

第二、三两联是实写登山后遣愁的游乐,充满了自作旷达的意味: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尘世”句用了《庄子》里的典故,但是属于取意的活用,字面即可看懂,是说人生难有多少欢快之日。“菊花”句写的是满头插菊花,表示旷达。 “但将”二句是说,此日应该喝得大醉,才不辜负九日登高佳节;而登临高处则不必因见落日余光而怅恨人生迟暮。这四句诗从直接意义上来看,好象作者想得很开通,早已看破红尘,在多重矛盾阻难中早已能应付自如,不牵心神了。其实,后面却隐藏着更深沉的东西;只是这种深沉东西的表露,却是一种强颜欢笑的方式,屈抑的心意渗透在旷达的语言和行为中,因而只要有欢笑,有旷达的言行,就同时有深沉的愁苦表露。这比一般直写更有动情力。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结束句,句中进行了广泛的概括。其中有对中间四句诗写的那些内容的意义揭示,即人应该达观地对待生活,在不利的处境中不能总是愁怀缱绻,郁郁寡欢,所以逢欢当笑,遇节当乐,不应让对往昔的怅恨,代替应有的旷达。此外,其中也有对于长期历史经验的概括。他从历史上许多人的经验中感受到,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想把自己的谋策变成皇帝的施政所本,那向来是很难的。二十多岁时他写感怀诗,以“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作结,这是志士忧国,无处寄达。而多年以后,他游蕲州的兰溪,由自已的遭遇而想到了屈原,写出“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兰溪》)的诗句,借以寄托感慨牢愁,吐露对于世路崎岖、朝政腐败的不满。使杜牧失望的是,自己不论怎样忧近虑远,都是空费苦心。此日齐山登高,他从古人遭遇到自己的经验,感到“动哀吟”于事无补,因此则不如看开一些,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其实人是受现实制约的,要建立一种超存在的意识是不可能的,杜牧这样旷达之语,终究也不过是说说以自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