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咏史》

2023-11-11 可可诗词网-古典抒情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左思(250—305)字太冲,临淄(今山东临淄县)人,西晋著名诗赋作家。由于出身寒微,本人虽然很有才华,博学能文,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使豪贵之家竞相传抄,洛阳纸贵,但在门阀森严的西晋社会,终身仕进不得意。左思的思想代表了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社会态度,他的咏史诗表现得极为强烈鲜明。左思现存诗十四首。他善于咏史抒情,感情充沛,笔力雄迈,语言醇朴,在六朝的绮靡华丽的诗风中,是有数的不被熏染者。

本篇是左思咏史八首之二。这首诗用松与苗的强烈对比,揭露了西晋极其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司马氏代魏建立晋朝,为了确保高级世族政治上的权利,吏部任人只依据门第高低作为用否的标准,这种选用法称为“门选”,结果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当时的门阀世族有荫亲属制,所荫亲属,多的可达九族,少的也还有三世。这种制度使得寒门庶族几乎是报国无门,很多社会矛盾因此而日趋尖锐化。左思的这首诗是包含愤怒感情的诗史,千余年来一直引发读者感慨不已。作者满腹不平,他提出,山上的离离弱苗,茎干不过一寸粗细,它们竟能荫盖山下的百尺青松,这是为什么?答案是“地势使之然”。作者由自然界的这种不合理,进而与社会中“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现象联系起来,通过形象的力量,已使人从情理上产生共鸣。总题目是《咏史》,可是到此具体说的还是“时事”。结尾四句提出了西汉的三个历史人物,金日磾、张汤两家的子孙亲近,七世得荫,而人才出众的冯唐,却白首屈于郎署。在诗人看来,完全不合理的以“地势”定位的制度,已经“由来非一朝”了,怎能不有不平之鸣?

这首诗,感慨深沉,感染力强,主要是由于它的主题与结构形式,达到了完全统一。全诗十二句,主题是愤慨世道不公,腐败无能的世族子弟,个个早踞高位,英俊多才的寒门贤士,人人沉居下品。这种主题的揭示,见之于形象,最有力的形式莫过于具体的对比。左思在此正是用了这种手法。十二句中有四组对比句,“涧底松”与“山上苗”是对比,“彼径寸”与“此百尺”是对比, “高位”与“下僚”是对比,金张两家七世荫亲与冯唐白首不被召用是对比。比较的结果,能在对象的存在中观照自身,这是感知事物间区别最好的一种形式,是诗歌形象的具体表现手法之一。左思在诗中不仅大量用比,而比的又极为工整、匀和,名物对比中,巧妙地运用动词,避免了名实事物一般陈列的单调方式,如“以”、 “荫”, “蹑”、 “沉”, “藉”、 “珥”等等,都有很重的份量。诗中还有对比之中的比喻,如“松”、“苗”是对比,但诗人的意图不在“松”、 “苗”上,而是以它们比喻生活中的寒门与世族,这就使诗句达到了以比喻构成对比的双重形象化的高超地步。十二句诗,每四句构成一个完整比较体,每四句又都有一结,这样对三章的三结性的比较,就把全诗的主题,突出地显示出来了。这首诗流传了一千好几百年,不论哪个时代的读者,都能生发感慨,除了是生活现实激发人心,诗的特殊形象构成方式,及其与主题的完美统一,也是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