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夜》 - 唐·杜甫

2023-05-28 可可诗词网-国家兴亡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唐·杜甫

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这首诗可能是安史之乱末期、杜甫在四川时作。这是一个不眠的秋夜。“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也正是这首诗的主题。不过这首诗则把这种感情通过秋夜景色的描绘,写得更为细腻,更为深刻。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的形象,在我们的眼前,得到了更鲜明的体现。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这是初夜之景。庭院中的竹子,被风儿吹得瑟瑟作响,使人感到了些微的凉意。而且这凉意已经渐渐地侵入到了卧内,使卧室之内也凉爽起来。不言而喻,诗的主人公并没有睡着,他听到了风儿吹竹的声响,他在卧室之内也感受到了这凉意,他在床上是翻来复去地睡不着。干脆,下得床来,到庭院中去走走吧,只见“野月满庭隅”。这是一个多么静谧幽恬的环境,月光洒满了庭院,而且是村野之月,这本身是一个充满了诗意的夜,再加上习习的凉风,把竹子吹得瑟瑟作响,真使人要击节长叹“今夕何夕”了。

在这样美好的景色之下,作者在庭院中漫步,他想得很多,很远。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不知不觉之中,夜已经很深了:“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露水不停地下,在竹上凝结,而成涓滴,细小的水滴在月光照耀之下,是多么的晶莹可爱啊,它们慢慢地滴在地上,沾湿了地面,我们的可敬的诗人,在庭院中漫步,他的衣衫也会打湿了吧?他也会感到更凉了吧?只见他这时抬起头来,仰望长空,满天的星斗不见了,剩下的稀稀疏疏的星星,仿佛也在对诗人眨着眼睛,或灭或暗,牵动着诗人的愁思!是该睡的时候了,诗人在想什么?什么事使得他不能入睡?通过这四句诗的描绘,在读者心中引起了悬念,可是作者还要把这种悬念继续下去,一直到诗的末尾两句才告诉读者,这样,诗的感染力也就更强。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一联写的是夜将尽之景。初夜时的明月,这时经不见了,天空显得黑乎乎的,眼前只有在暗中飞着的萤火虫发出点点闪闪的光,耳中,只有在水边宿夜的鸟儿发出相呼的叫声。这都预示出长夜漫漫的将旦。者着重写萤和鸟是有道理的:萤儿“自照”,是多么的孤独凄凉;鸟儿“相呼”,更引诗人对伴侣的思念。这时候的情和景,是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了,我们如果结合人的身世来理解,那就更觉得描绘得十分贴切。

诗到这里,我们不禁佩服诗人体物的细致和意境的绝妙。写的都是眼前常见景物,而描绘出的画面却十分的细腻、生动,引人神往。杨慎在《词品》卷二中说:

句精巧则易,平淡入妙者难。”虽然说的是词,可是诗也是同样的道理。袁枚也说:“自古文章所以流传至今者皆即情即景,如化工肖物,着手成春,故能取不尽而用不竭。”(《随园诗话》)我们不禁佩服杜甫,即情即景,随手拈来,而又各具特点,感人肺腑,真是名家手笔。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灵魂。诗人至此才点出长夜不寐的原因:“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世间的万事,都寓于不停息的战争之中;而自己呢,作为一个文人,一个不受朝廷重用的闲官,对国家、对人民能有多少贡献呢? 因此只能白白地悲叹清冷的夜晚的过去了! 诗人在同一时期的一首《村雨》中也写道:“世情只易睡,盗贼敢望忧。”正写出了他与那一般昏庸腐朽的官僚们的不同,他的心,是忧国忧民的,他是希望人民能过着安定的生活的。这时,诗人的形象也就高大了。诗人获得人民的爱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最后说说诗的题目“倦夜”。倦夜者,作倦于秋夜也,诗人竟夕不寐,故云倦夜。这两个字为题,既新颖,又含蓄而耐人寻味。历来以“夜”为题来作诗的人,很少是用“倦”来修饰“夜”的,而着一“倦”字,便在“夜”中注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诗便有了生命力,便不是一般的景色的描绘了,这一点,恐怕也是我们新诗的作者们值得借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