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诗句】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出处】唐·李白《送友人入蜀》。
【意思】本诗与《蜀道难》同是写蜀道难行,但 却同曲异工,其不同手法,各为题旨所决定。此诗是送友入蜀。挚友分 手,当然要祝愿他一路平安,所以要提醒他注意蜀道难行。诗句语调平 和,感情真挚,似叮咛的话语: 听说蜀道崎岖不平,不易行走啊! 这是平 静的叙述。 而《蜀道难》则是饱含激情的赞叹: “噫吁,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由此可见两者笔法迥异。
注: 蚕丛路,“蚕丛”原是传说中古代蜀国一个国王。这里用以代蜀 地。“蚕丛路” 即蜀道。
【全诗】
《送友人入蜀》
.[唐].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赏析】
全篇紧扣诗题,写“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中的“蚕丛”,是传说中古代蜀国的一个国王,这里用来指蜀地。“蚕丛路”就是蜀道,点题目中“友人入蜀”的道路。友人将“入蜀”,送别之时当然应该祝愿他“一路平安”。为了他一路平安,认真地讲一下蜀道之难行,好让友人多加小心,还是必要的。从这一意义上说,以“见说”领起,就还有深意。不光是我说,别人也都说那“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啊!弦外之音岂不是“你可得小心啊!”“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十个字,展示了一幅有情有景的登山图,还表现了山“起”云“生”的动态。
前四句,写“入蜀”之路难行;“友人”从何处“入蜀”,即作者在何处为“友人”送行,全未涉及。读到“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一联,才看出“友人”将从秦入蜀。这一联,以写为叙,而所写的又是想象中的情境。“友人”是要告别秦中到“蜀城”去的。由于对“友人”的出行十分关心,所以始而借“见说”蜀道之崎岖以引起“友人”的注意,继而身在秦中,心驰蜀道,先后出现了“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的特写镜头,而他所送的“友人”呢,也已经在想象中通过“芳树”笼罩的“秦栈”,到达“春流”环绕的“蜀城”。
“秦中自古帝王都”,唐王朝的京城长安也就在那里;而“入蜀”之路,却那么“崎岖不易行”。那么,那位“友人”不在长安求官或作官,偏偏要“入蜀”,究竟为什么?难道长安的“十二街”比“蜀道”还难行吗?看来那位“友人”的离秦“入蜀”,必有原因。这原因,作者是知道的,但在前面,却一点也没说,只在结尾作了些暗示:“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据《汉书》卷七十二记载:蜀有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有问卜者,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但他是汉朝人,到了李白的时代,其人与骨皆已朽矣,怎能向他“问”什么“升沉”?作者这一结尾,一方面当然意在“点题”。君平在成都卖卜,说“问君平”,就等于说“友人”到了“蜀城”。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既透露“友人入蜀”的原因,又抒发“送友人入蜀”时的情感。“升”、“沉”已定,只能接受既定的现实,还问它做甚!作者告诉友人说:“关于政治上的‘升沉’嘛,看来就是这么个样子了!你到了‘蜀城’,就不必寻找象严君平那样的人去占卜算卦了吧!”
那么,究竟是谁的“升沉应已定”呢?从“友人”不得不“入蜀”看,当然是“友人”的,但也未尝不可以兼包作者自己。“不必问君平”,自然也可以兼包“不必替我问君平”这一层意思。
那么,究竟是“定”在“升”上呢?还是“定”在“沉”上?细味全诗,看来那是“定”在“沉”上的,“升沉”实际上是复词偏义。看样子,作者所“送”的是个失意的“友人”;作者自己呢,也未见得多么得意,因而在全诗的结尾,既不确指谁的升沉已定,又不点明是“升”是“沉”,使“牢骚语抑遏不露”。正因为“不露”,才更耐人寻味。
今日更新
-
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颠。枫林橘树丹青合,复
[2018-09-28]
-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如儿孙。
[2018-09-17]
-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2018-09-11]
-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2018-09-11]
-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2018-09-04]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