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向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句】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向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出处】唐.张旭《桃花溪》
【意思】远望桃花溪,隐隐约约有一架飞桥把烟雾缭绕的溪水一分为 二。近看,溪水荡漾,微波轻拍着西畔的石矶,时时作响,好象在同捕 鱼归来的小船悄悄对话。为什么看到的只是桃花整天随水漂流的景象, 而陶翁隐居过的桃源洞又在哪里呢?诗句描写了桃花溪秀丽淡雅的景 色。绘景由远及近、由朦胧逐渐清晰。用桃花流水寓时间的迅捷,五百 年似一瞬间。写出从陶渊明时代到唐年年不断此美景。一“问”字是拟 人的手法,抒发感情生动形象。最后一句反问,是用典,委婉含蓄地表 明了自己志向的高远。
注: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桃源洞北。陶渊明所作《桃花源 记》相传就在此处。石矶,水边突出的巨石或石滩。
【全诗】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题解】
张旭的这首《桃花溪》是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故事写成的。表达诗人对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无限追慕之情。
【鉴赏1】
“隐隐飞桥隔野烟”,诗歌起笔就写出了一幅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的境界。深山野谷中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隐约可见,似有似无,很明显这是诗人在远处看到的景象。第二句写近处的景象。一块巨大的石头西侧,停泊着一只小渔船,诗人伫立在这块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露出一种心驰神往的情态。第三句是诗人向往之情的进一步流露,诗人不禁发问:桃花源水定是从桃源之洞流出来的,那洞究竟在哪里呢?有一种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让人们引起对美妙景象的遐想。尾句以问句收结,意味无穷无尽。
这首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通过多层次的动态描写,再现了桃花溪优美、秀丽的景色,展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清新、幽静的境界。
【鉴赏2】
首句写远眺之景,起笔不凡。远望云烟缭绕的山谷,一座长桥横跨山溪 之上。“隐隐”,见出桥的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恍如在虚空中飞腾。这意境是多么幽 深、神秘啊! 桥是静止的,烟是浮动的。二者互映,烟使桥由静化动,变得虚无缥缈; 桥使烟由动化静,如纱幔垂挂。这个“隔”字,尤为奇妙,使人感觉到两种景物交相映 衬,融为了一个艺术整体,具有一种仙境般的朦胧美。二、三句描画近景,十分清幽明 丽。水边岩石,嶙峋突出。我站在矶头,见落花片片,漂流碧溪之上,渔船轻摇,驶向 岩石之岸。一个“问”字,见出诗人在图画之中,此画面,可见山水之容光,人物之情 态,可谓清幽明丽极矣。无疑,以上三句,将远景和近景融合,构成了一幅动静相衬、 远近相映的天然图画。诗人眼望“桃花流水”之美景,恍惚之间,不由心驰神飞,想起 陶翁笔下的武陵桃花源来。故末句之问,情发于中,虽是无限向往,却也透露出诗人 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此句关合题旨,笔力千钧,戛然而止,给人们留 下了种种美妙的遐想。诗人之笔,玲珑剔透,情蓄景中,趣在墨外,画面清远,含蓄而 韵味无穷也。
首句写远眺之景,起笔不凡。远望云烟缭绕的山谷,一座长桥横跨山溪 之上。“隐隐”,见出桥的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恍如在虚空中飞腾。这意境是多么幽 深、神秘啊! 桥是静止的,烟是浮动的。二者互映,烟使桥由静化动,变得虚无缥缈; 桥使烟由动化静,如纱幔垂挂。这个“隔”字,尤为奇妙,使人感觉到两种景物交相映 衬,融为了一个艺术整体,具有一种仙境般的朦胧美。二、三句描画近景,十分清幽明 丽。水边岩石,嶙峋突出。我站在矶头,见落花片片,漂流碧溪之上,渔船轻摇,驶向 岩石之岸。一个“问”字,见出诗人在图画之中,此画面,可见山水之容光,人物之情 态,可谓清幽明丽极矣。无疑,以上三句,将远景和近景融合,构成了一幅动静相衬、 远近相映的天然图画。诗人眼望“桃花流水”之美景,恍惚之间,不由心驰神飞,想起 陶翁笔下的武陵桃花源来。故末句之问,情发于中,虽是无限向往,却也透露出诗人 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此句关合题旨,笔力千钧,戛然而止,给人们留 下了种种美妙的遐想。诗人之笔,玲珑剔透,情蓄景中,趣在墨外,画面清远,含蓄而 韵味无穷也。
【鉴赏3】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名为桃花源。据他的描写,在桃花源外,有一条小溪,两岸有“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相传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县内。本诗所描写的桃花溪未必实指其地,而是在原故事的基础上沿用其意境。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名为桃花源。据他的描写,在桃花源外,有一条小溪,两岸有“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相传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县内。本诗所描写的桃花溪未必实指其地,而是在原故事的基础上沿用其意境。
陶渊明的桃花源曾引起多少人的遐想,那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的生活使处在战乱中的人多么地向往。可是,人们对世外桃源的向往,是由于人们对现世的不满,经过三国两晋战乱的人们向往桃花源,应该不难理解。但身处开元盛世的张旭,为什么也写出了这样一首《桃花溪》呢?诗句作了很好的回答。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在云烟缭绕的桃花溪上,隐隐约约地架着一座小桥,溪水终日地流着,上面漂着无数的桃花。这不禁令人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因此,作者在石矶边遇到驾着小舟的渔夫时,禁不住地想他可能是从桃花源里出来的,脱口问道: “进入桃花源的洞口在这条小溪的什么地方?” 显然,是眼前的美景使作者产生了幻觉,以为自己真的到了桃花源外的桃花溪。这是作者审美体验的高潮,也是作者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写照。作者身处开元盛世写出这样一首诗,正是作者追求美与理想的本性的表现。他并不是简单地借用陶渊明的意境,而是通过陶渊明的意境表达了自己更高的生活与审美追求。
今日更新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018-10-08]
-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2018-10-01]
-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2018-09-28]
-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2018-09-15]
-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2018-09-03]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