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2023-07-16 可可诗词网-田园生活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出处】唐.李白《山中问答
 
【意思1】桃花随着流水飘然远去,那 里别有一个天地,不同于寻常的人间。 窅(yǎo)然:远去的样子。
 
【意思2】桃花流水: 暗用东晋时武陵一渔人在溪中捕鱼忽然发现一个 与外界隔绝的世界——桃花源。官然:深远的样子。去:离开。别有
天地:另有一番境界。
 
          此联的意思是:艳丽的桃花瓣,随着清澈的流水飘流到遥 远的地方去了,这儿与其他的地方相比有不同的秀丽景色,使人觉 得这里好像是仙境,而非人间。后用来形容自然风景或艺术作品的 引人入胜。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花开花 落,流水潺潺,景致美丽而宁静,犹如世 外桃源。[例]山越深,林越密,水越秀, 景越幽。……小河仍然像导游一样陪 伴在我们的身边,默默地流着,不时有 几片浓艳的花瓣轻轻飘落在小河中,顺 流而下。这真是“桃花流水窅然去,别 有天地非人间”。(田磊《春游桃花峪》) 
 
二、用以比喻淡泊幽远,超然世外的心 境。[例]我们的立身立事,也不必迁就 社会已成的习惯与法律的范围,而自能 折中于超出寻常所谓善恶的一种更高 的道德标准;我们那时便可以借用李太 白当时躲在山里自得其乐时答复俗客 的妙句,落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 人间! (徐志摩《“话”》)
 
【全诗】
 
《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题解】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超然世俗、 属意自然的心境,其意趣高远淡 泊,妙语中透着禅机。诗中采用了 问答的形式,问得率直,答得却含 蓄。答者或笑而不答,或顾左右而 言他。笑而不答,看似闲适,其实 含义颇深。窅然: 意思是深远。诗 人采用借代的手法,用桃花流水远 远而去。盛赞大自然的美妙非人间 可比,在对世俗社会的否定和对大 自然的赞美中表达了一种超脱的 闲适情趣。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李白《李太白全集》。②何意,一作“何事”,为什么。栖,栖息,这里是隐居的意思。碧山,又名白兆山,在今湖北省安陆县境内。③窅(yao咬)然,深远的样子。
 
 
【赏析】
 
            富庶安定的盛唐社会,使“心雄万夫”(《与韩荆州书》)的年轻诗人李白,产生了施展政治抱负的强烈愿望,“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做一番安社稷、济苍生的轰轰烈烈事业。于是二十五岁的李白“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开始了以湖北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全国漫游。本篇大约就作于这一时期。
 
           安陆境内,有一座风景优美的碧山,李白经常去那里栖息、盘桓。他对碧山的流连,引起了人们的疑问,这首《山中问答》就是李白用诗的形式作的答复。
 
            “问余何意栖碧山”:从别人的这种疑问中,透露出诗人对碧山有着特殊的喜爱,一入碧山,竟是要乐以忘返。不然,偶一登临何至于引起人们的疑问呢! 是呀,既然要建功立业,为什么又要在青峦碧崖间隐居呢?
 
          “笑而不答心自闲”:只是微微一笑,却并不直接作出回答。诗人的心境,就像那悠然自得的白云一样,闲适淡泊得真够可以!
 
           “桃花流水窅然去”:碧山之中,灼灼其华的桃林、潺潺远去的流水,映入诗人的眼帘,使诗人对山林的喜爱之情难以抑制,于是脱口而出——
 
          “别有天地非人间”。“别有天地”已经说明另有一种世界了,但诗人觉得意犹未足,还要进一步用“非人间”三字加以强调,提醒我们,这确实是与人世不同的另一个世界!
 
            李白对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都有着由衷的热爱,他“观奇遍诸岳”(《望黄鹤山》),写出了许多热情洋溢的赞歌。祖国山河的壮美自然是令诗人神往、使诗人礼赞的一个原因;但另一方面,也许是更重要的一面,乃在于这个山水世界与人世不同。诗人通过游历、通过寻找施展政治抱负的活动,逐渐认识了官场的腐败、社会黑暗的一面。他经天纬地的理想和才华,在现实世界中到处碰壁。而大自然却是何等清莹洁净——那里泉自晶莹花自芳,哪有人间世界那种污秽、腐败!诗人的性格又豪放不羁,一旦置身于自然山水之中,那种要求解放、要求自由的精神,就如同“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唐释玄览诗),找到了寄托。这怎能不让诗人在碧水青山之间陶然而醉、乐以忘返!《山中问答》就是以问答诗的形式,抒发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表达了诗人淡泊功名利禄的闲适心情,同时,也是对现实世界流露的一种不满。
 
       这首诗一、二、四句全用叙述,只第三句写景。第二句该答不答,宕开一笔写闲适心情。第三句写景,为全诗开拓境界,也为第四句蓄势。想不答又不能不答,用具体描写山林之美,进一步刻划闲适的心情,为第四句作铺垫,使第四句特别凝重有力,集中体现了全诗的主题思想。
 
       全诗不用夸张、不用比喻,像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流畅,却能于通俗中见含蓄、平淡中蕴深味,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