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018-04-11 可可诗词网-边塞战争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长安沦陷了,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的古城,只有荒草野树深深。
感慨时局,看到花儿也落泪,
怅恨离别,听到鸟鸣也觉动魄惊心。
 
 
【全诗】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①国破句:国破,指安史之乱起,长安沦陷。山河在:山河依旧。
②草木深:人烟稀少,一到春天,更是杂草丛生。
③感时二句:交义互见,指由于感时恨别,而对花溅泪,听鸟惊心。
④烽火句:入春以来,三个月战火没有间断。
⑤短:少。
⑥浑:简直。
⑦胜:承受。
⑧簪:把头发聚总别在冠上的一种长针。
 
 
 
 
【鉴赏1】
 
          安史乱起,京城被陷,杜甫受俘,再入长安,感时伤世,思念亲人,遂作此诗。开头二句扣题即写春望所见,皆是对立意象之间的对比。面对京城三月的凄清景象,回思当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盛况,自会起时世变易、物是人非的感叹。三四两句亦是对比。与首二句对立对比突出重点有所不同,此处是对照映衬,构成一组情感充盈的鲜明意象:诗人饱受离乱之苦、满怀忧愤之情,不但无心赏春,反而看见花开却落泪,听到鸟鸣亦惊心,甚至出现了幻视幻听:因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且惊心。
 
       三四句与一二句还有些区分:首二句视界开阔,大处着笔,三四句则视线收拢,小处落墨;首二句是写景,是客观物象的再现,意隐象现,情感潜藏,三四句则是即景即情,情景交融,物我浑一,象现意出,情感四溢。笔路正是这样沿着由大及小、由外而内的方向前进。最后四句就直接从诗人主体的角度写其内心情感了。时逢战乱,烽火不断,家人离散,消息阻隔,亲人死活不知,令人焦心肠断,若得一家信,真是太宝贵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既是写恨别,也是写感时。“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烦心。苦之情难抑,不免以手搔头,本就稀疏的白发,更形短少,简直连编个发髻插个簪子也难了。至此诗人因焦虑愁苦而烧灼得不能自已的神态跃然纸上,活现于我们面前,其内心情感得到了极强烈的表现。
 
 
 
 
【鉴赏2】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前两联写“春望”之景,因景抒情。首联“国破”而空留“山河”,“城春”而只长“草木”,其破坏之惨,人烟之少,以及由此激发的忧国情绪,都从正反相形中表现出来。次联上下两句互文见义。身陷贼营,家寄鄜州,见“花”开而“溅泪”,闻“鸟”语而“惊心”,以乐景反衬哀情,而“感时”、“恨别”的复杂心态宛然可见。后两联抒“春望”之情,情中含景。三联“烽火”句应“感时”,“家书”句应“恨别”,忧国思家之情,回环往复,感人至深,尾联以“搔首”的动作写悲痛心情,余意无穷。题为《春望》,句句传“望”字之神。望山河残破荒凉,望长安草木丛生,望花鸟反增哀思,望烽火连月不息,望家书经久不至,最后以搔首望天收尾。读全诗,抒情主人公伤时悯乱、忧国思家的神情及其望中所见,历历如在目前,从而迸发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