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弗尔特 在窗旁
作者简介 塞弗尔特(1901—1986)捷克斯洛伐克诗人。1901年9月20日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自幼喜欢文学,不满二十岁就出版了第一部诗集 《泪城》,并以此成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寇占领了捷克,他积极参加抵抗运动,还创作了不少抨击和揭露法西斯侵略罪行,鼓舞人民起来斗争的诗歌。1949年出版的《石桥》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他早年参加捷克共产党,1929年脱党,1968年他支持自由化的“布拉格之春”,反对苏联出兵捷克,并在持不同政见的“七七宪章”上签名,成为捷克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此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他不能在国内发表作品,而是通过多种途径把作品送往西方国家发表。他曾于1969年当选为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协会主席,不久即因政治原因被免职。他一生从事文学创作事业六十余年,出版了近三十部诗集,主要诗作有《全部的爱》 (1923)、《无线电波》(1925)、《夜莺唱得多难听》 (1926)、《信鸽》 (1929)、《维纳斯之手》(1936)、《别了,春天》 (1937) 、《母亲》 (1954)、《哈雷彗星》(1967)、《匹卡底里之伞》 (1978)等。1982年发表了长篇回忆录《世界如此多娇》。塞弗尔特的诗继承和发扬了捷克民族诗歌的优秀传统,又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具有自己的独创性。诗歌风格简洁明朗、朴实无华,充满爱国热情。由于他的诗歌语言大众化,内容切近人民的生活,又具有民歌风味,读来自然流畅,因而深受读者的喜爱,曾先后两次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的“克利门特·哥特瓦尔德”国家奖。由于他的诗歌“清新、生动、富有独创性”,198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概要
当春天来到的时候,/路旁的小树在春日的照射下发芽开花。/妈妈她静若止水,默不作声/轻轻地转向窗子哭泣。/——你为何哭呢,有什么痛楚难言,/告诉我,什么使你忧伤不安?/——我要告诉你,我要告诉你,/待到树木永不再开花的那一天。
大雪飘飘,一会儿/雪花依恋上了玻璃窗。/窗旁,微弱的亮光,/妈妈静静地坐在那儿编织——眼眶里噙着泪花。/——你为何流泪,有什么不顺心?/——我会告诉你,我会告诉你。/待到永不再下雪的那一天。(选自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选》 )
作品鉴赏 塞弗尔特是一位饱尝战争苦难的诗人。他憎恶“比黑夜还要黑的战争”,以一个诗人的良知和爱心,呼唤和平,反对战争,渴求解放。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战争与和平构成了贯穿始终的主题。基于和平的渴望,在他的大量诗作中,我们看到他反复吟咏赞颂爱情、母亲、儿童和春天,这些美好的象征着爱与和平的事物对饱尝苦难的诗人来说,别有一番意味。它或许是一个温馨的回忆,或许是一个美丽的憧憬,或许是一个流浪与漂泊的归宿,诚然,它也是一个信念,一个抗争。
《在窗旁》就是一首以母爱为主题,表达诗人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美好愿望的感人诗篇。全诗通过一位具有慈爱之心的母亲在春天和冬天这两个季节里痛楚哀伤的心境,描述了母亲对失去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默默控诉。母爱是人类歌吟中的永恒母题。母亲的爱是人世间最无私最伟大最神圣的奉献,母爱是无条件的,在母亲的爱心中,人类体味到人世间最可宝贵的宁静与温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中国古代的诗,是这样朴实和单纯,但千百年来,始终具有一种永恒的感人魅力,其原因正在于它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塞弗尔特的《在窗旁》从战争这一极端的背景出发,抓住母爱这个恒在不衰的母题,写出了一个母亲用爱心呼唤和平,用泪水控诉战争的心声,使全诗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全诗共分两段,由两个不同的季节构成背景,一个是春光明媚的春季,一个是冰封雪飘的冬季。虽然这两个乐章的背景色调并不一样,但整体基调和旋律是哀伤而低沉的。“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人对自然的时令季节变化有一种特别的敏感。诗人在写诗时,常常触景生情,或以情写景,或以景写情,使人的情感与大自然景物融为一体。通常,在这样的表达方式中诗人总是力求寻找人与自然景物的同形同构的对应关联,如面对春和日丽、波澜不惊的优美景致,诗人则把酒临风、怡然自得、心旷神怡,获得宁静柔美的审美感受。而面对霏霏霪雨、冥冥薄暮,诗人则满目凄凉、伤感无限,不由地产生悲怆忧患的审美心态。虽然,塞弗尔特在诗中也采取了以景写情的惯常手法,但他匠心独运,将啜泣哀怨的情调反置于明媚的春日,从而形成了一种情与景的强烈反差,正所谓: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在这种反差之中,母亲的悲伤之心显得更加强烈。春天来临,万物复苏,大地充满了生机,嫩绿的树芽生长着未来的希望。人们都被这盎然的春意所陶醉了,可就在人们尽情陶醉的时候,一位慈祥的母亲,静若止水,默不作声,伫依在窗前,她的心并不平静。残酷的战争记忆在她心底烙下了道道伤痕,望着窗外的春天,她又何尝不想舒心的一笑,可她笑不起来,只有忧伤痛楚的泪水。这泪水为何而流?诗人并没有给我们以直接的回答。或许是为了奔赴战场毫无音讯的儿子?或许是为了嗷嗷待哺但被战争夺去生命的婴孩?或许是为了遭受凌辱和苦难的女儿?诗人的回答是巧妙的是无声的,这就给欣赏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或许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细追母亲哭泣的具体原因。只要我们体会到母亲那颗博大的爱心就足够了。这爱心是伟大而永恒的,同时又是无私的。母亲的爱,爱一切善良的人,爱整个人类,爱世界的和平,憎恶一切丑恶的人,憎恶血腥的战争。母亲是爱与和平的象征。母亲的哭泣是为这个世界所有失去亲人的人而流下的泪,是为这世界失去的和平而流下的泪。这充满母爱的泪水,是最柔弱然而也是最有力的控诉和反抗。诗的第二个季节背景则是在白雪皑皑死一样静寂的冬季展开的。大雪飘飘,覆盖了万物,世界巳变得一片苍白。这凄冷的色调似乎象征着一个沉痛的噩耗,是一纸无字的讣告,同时它也是一个默默的哀悼。夜的黑色又吞噬了白色的昼日,可母亲依然默坐在微弱的灯前,噙着泪水,静静地编织。她编织着哀怨,编织着回忆,编织着思念,编织着绝望与希望,在编织中母亲等待着“永不再下雪的那一天”。
内容概要
在 窗 旁
当春天来到的时候,/路旁的小树在春日的照射下发芽开花。/妈妈她静若止水,默不作声/轻轻地转向窗子哭泣。/——你为何哭呢,有什么痛楚难言,/告诉我,什么使你忧伤不安?/——我要告诉你,我要告诉你,/待到树木永不再开花的那一天。
大雪飘飘,一会儿/雪花依恋上了玻璃窗。/窗旁,微弱的亮光,/妈妈静静地坐在那儿编织——眼眶里噙着泪花。/——你为何流泪,有什么不顺心?/——我会告诉你,我会告诉你。/待到永不再下雪的那一天。(选自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选》 )
作品鉴赏 塞弗尔特是一位饱尝战争苦难的诗人。他憎恶“比黑夜还要黑的战争”,以一个诗人的良知和爱心,呼唤和平,反对战争,渴求解放。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战争与和平构成了贯穿始终的主题。基于和平的渴望,在他的大量诗作中,我们看到他反复吟咏赞颂爱情、母亲、儿童和春天,这些美好的象征着爱与和平的事物对饱尝苦难的诗人来说,别有一番意味。它或许是一个温馨的回忆,或许是一个美丽的憧憬,或许是一个流浪与漂泊的归宿,诚然,它也是一个信念,一个抗争。
《在窗旁》就是一首以母爱为主题,表达诗人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美好愿望的感人诗篇。全诗通过一位具有慈爱之心的母亲在春天和冬天这两个季节里痛楚哀伤的心境,描述了母亲对失去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默默控诉。母爱是人类歌吟中的永恒母题。母亲的爱是人世间最无私最伟大最神圣的奉献,母爱是无条件的,在母亲的爱心中,人类体味到人世间最可宝贵的宁静与温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中国古代的诗,是这样朴实和单纯,但千百年来,始终具有一种永恒的感人魅力,其原因正在于它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塞弗尔特的《在窗旁》从战争这一极端的背景出发,抓住母爱这个恒在不衰的母题,写出了一个母亲用爱心呼唤和平,用泪水控诉战争的心声,使全诗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全诗共分两段,由两个不同的季节构成背景,一个是春光明媚的春季,一个是冰封雪飘的冬季。虽然这两个乐章的背景色调并不一样,但整体基调和旋律是哀伤而低沉的。“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人对自然的时令季节变化有一种特别的敏感。诗人在写诗时,常常触景生情,或以情写景,或以景写情,使人的情感与大自然景物融为一体。通常,在这样的表达方式中诗人总是力求寻找人与自然景物的同形同构的对应关联,如面对春和日丽、波澜不惊的优美景致,诗人则把酒临风、怡然自得、心旷神怡,获得宁静柔美的审美感受。而面对霏霏霪雨、冥冥薄暮,诗人则满目凄凉、伤感无限,不由地产生悲怆忧患的审美心态。虽然,塞弗尔特在诗中也采取了以景写情的惯常手法,但他匠心独运,将啜泣哀怨的情调反置于明媚的春日,从而形成了一种情与景的强烈反差,正所谓: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在这种反差之中,母亲的悲伤之心显得更加强烈。春天来临,万物复苏,大地充满了生机,嫩绿的树芽生长着未来的希望。人们都被这盎然的春意所陶醉了,可就在人们尽情陶醉的时候,一位慈祥的母亲,静若止水,默不作声,伫依在窗前,她的心并不平静。残酷的战争记忆在她心底烙下了道道伤痕,望着窗外的春天,她又何尝不想舒心的一笑,可她笑不起来,只有忧伤痛楚的泪水。这泪水为何而流?诗人并没有给我们以直接的回答。或许是为了奔赴战场毫无音讯的儿子?或许是为了嗷嗷待哺但被战争夺去生命的婴孩?或许是为了遭受凌辱和苦难的女儿?诗人的回答是巧妙的是无声的,这就给欣赏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或许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细追母亲哭泣的具体原因。只要我们体会到母亲那颗博大的爱心就足够了。这爱心是伟大而永恒的,同时又是无私的。母亲的爱,爱一切善良的人,爱整个人类,爱世界的和平,憎恶一切丑恶的人,憎恶血腥的战争。母亲是爱与和平的象征。母亲的哭泣是为这个世界所有失去亲人的人而流下的泪,是为这世界失去的和平而流下的泪。这充满母爱的泪水,是最柔弱然而也是最有力的控诉和反抗。诗的第二个季节背景则是在白雪皑皑死一样静寂的冬季展开的。大雪飘飘,覆盖了万物,世界巳变得一片苍白。这凄冷的色调似乎象征着一个沉痛的噩耗,是一纸无字的讣告,同时它也是一个默默的哀悼。夜的黑色又吞噬了白色的昼日,可母亲依然默坐在微弱的灯前,噙着泪水,静静地编织。她编织着哀怨,编织着回忆,编织着思念,编织着绝望与希望,在编织中母亲等待着“永不再下雪的那一天”。
今日更新
-
田宫虎彦 画册
[2019-06-01]
-
椎名麟三 深夜的酒宴
[2019-06-01]
-
鲇川信夫 鲇川信夫诗集
[2019-06-01]
-
太宰治 斜阳
[2019-06-01]
-
梅崎春生 樱岛
[2019-06-0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