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阿·叶夫图申科 妈妈和中子弹

2024-07-11 可可诗词网-世界文学名著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作者简介 叶甫盖尼·阿列克山德罗维奇·叶夫图申科(1933— )苏联俄罗斯诗人。是“大声疾呼派”的重要代表。他在1933年生于伊尔库茨克州济马镇。父母均为地质工作者,父亲酷爱诗歌,在父亲的熏陶下叶夫图申科在少年时代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诗歌作品。他的外祖父原是红军的一名高级将领,祖父则是颇有声誉的数学家,然而在1938年两人均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捕入狱,惨遭杀害。亲人的遭遇对他日后的整个创作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叶夫图申科崛起于苏联重大社会变革的五十年代,他声称:“我们是……精神上成熟于斯大林逝世和第二十次党代会以后一代人的代表”,“我把自己比作社会变革时代里进军的号手”,“于是急剧变化的时代,通过我的倒呛的嗓子喊出声来。”他的诗歌大胆触及敏感而严峻的社会问题,坦诚揭示当代青年人在理想、政治、道德、爱情诸方面价值观念的嬗变,真切反映苏联批判“个人崇拜”后普遍的社会情绪;题材上冲破禁区,视野开阔;风格上以雄辩的政论性见长,诗歌一经发表,常常产生强烈的反响。他已出版诗集20余种,主要有 《热情者的道路》(1956) 、《诺言集》 (1957) 、《挥手集》 (1962) 、《白雪纷飞集》 (1969)、《清晨的人们》 (1978)等。长诗有《布拉茨克水电站》 (1965)、《妈妈和中子弹》 (1982) 、《禁忌》 (1985) 等。他现任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格鲁吉亚文学委员会主席。他曾获1981年苏联格鲁吉亚的加·塔比译文学奖和1984年苏联国家文学奖金。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集叙事、抒情、政论于一体的长诗。诗人始终站在读者的面前,向我们娓娓地叙述,热烈地抒情。长诗分为12个章节,以诗人在国外访问的所见所闻和一系列联想构成了作品的内容,故事情节虽然散布在世界各地: 意大利、美国、白俄罗斯,但总的线索是围绕着叶夫图申科的家族: 妈妈、爸爸、祖父、外祖父、加娜婆婆等。长诗从描写妈妈当年穿过的皮夹克开始,引出她的革命斗争的经历。这件皮夹克已经破旧了,满是褶皱,但它异常珍贵,因为它是妈妈参加卫国战争这一非凡经历的见证和标志。当年妈妈是个扎着两条小辫子的共青团员,总是朝气蓬勃,英姿飒爽。卫国战争时期她以出色的歌喉在战地慰问,在卡车上,在坦克上,在行军路上,到处回荡着她嘹亮、美妙的歌声。后来妈妈得了伤寒,头发脱落了,嗓子也损坏了。虽然妈妈失去了歌喉,但她已自豪地为卫国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战后妈妈在莫斯科游艺场当儿童部的负责人。如今她已退休拿养老金了。虽然她年逾70,可她仍是闲不住,她还在报亭出售报刊、杂志,与各行各业的顾客交上了朋友,顾客中间有卖菜的、卖肉的、卖牛奶的。他们感兴趣的是《体育报》、《健康报》、《美国画报》。爸爸是位颇具个性、风度翩翩的地质学家。他在学校时,因为系上“资产阶级派头”的领带,险些被开除学籍。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到了70年代,爸爸又因为没有系上“有派头”的领带而被拒斥在“苏维埃”餐厅的大门之外。我把长诗《布拉茨克水电站》的手稿给妈妈看时,妈妈激动得哭了,她又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年华和当初的美好理想。她从自己珍藏的小盒子里取出一张褪了色的照片,照片的背面留有爸爸的题字: “在未来的美丽的布拉茨克水电站上。1932年。”妈妈指着照片对我说: “就在这篝火旁……我怀上了你。”妈妈低下了头,象个小姑娘似地脸红了。父亲结过两次婚,我爱父亲所有的妻子。我爱所有爱过我父亲的女人,包括那个喜欢戴饰有缎带的黑帽子的女人。她已有50多岁了,现任全苏运河设计局局长。我的妈妈当然不欣赏我对这些女人的感情,有时她指责我: “跟你父亲一模一样。”我从父亲最后一位妻子那里得知,他如何被送进医院,抢救无效而死去。当时医院里病床紧张,爸爸被安置在穿堂风很厉害的走廊里,值班医生不耐烦地嚷着: “反正没救了,在哪儿还不一样! ”祖父汉格努斯是位学者。30年代肃反时期对他的著书立说,宣布为替拉脱维亚效劳,结果被远远流放。只因为我姓汉格努斯,小学体育老师便视我为异己,离间挑拨我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我回家问祖母:“难道我是德国人?”祖母问清了事情的原委,怒不可遏,她冲进学校,对那个体育教员厉声质问: “即使真是德国人又怎么样?在你看来,难道贝多芬是乌兹别克人吗?! ”外祖父是位得过乔治十字勋章的将军,有自己的专用小卧车。可有一次他突然被另一种小汽车拉走了,从此一去不返,杳无音讯。听妈妈说,她从未到过自己的老家——白俄罗斯的穷乡僻壤霍米契村,那里有她的两个姑姑——叶夫佳和加娜。在当今世界上,全球性的战争灾难正威胁着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此时每个人都会关心和惦念着自己的父亲、母亲、孩子和所有的亲人们。我并不是担心人们会忘记我,而忧虑的是人们会失去对残酷战争的记忆。正由于如此,我才决定到白俄罗斯家乡去作一次探访。我乘直升飞机来到了霍米契村。我刚到村里时,妇女和儿童都下地挖土豆去了,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没有上锁。我在收土豆的地里见到了加娜婆婆。等我回到村里时,屋子里大约有60多个老老少少的叶夫图申科,这时我才知道这里有个不小的叶夫图申科家族。加娜婆婆在卫国战争时期为掩护游击队员,被法西斯匪徒在胸部残忍地烙下了永不消失的伤痕。她还掀起衣服让我看到那痛苦的印记。我还知道在战争中每4个白俄罗斯人就有1个死去。而在未来的战争中又有多少人会死去呢?我由此想到,原子弹和中子弹会让世界不再存在任何生命,不会再有成年人,也不会有儿童。当然亲爱的妈妈也不会留在人世间了。全球将变成一片废墟,死寂会笼罩着一切。只有“原子的风”狂暴施虐。在回忆往事的过程中,加娜婆婆先后饮了5杯 “苦酒”,每一杯都引出一段生活经历,每一杯都唤起悲与喜的无限感慨,她告诉我: 叶夫图申科家族的人都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她问我:你在国外见过别的叶夫图申科吗? 当她见我迷惑不解的样子时,又连忙说: “不是指血统,而是指心灵。”长诗的结尾呈示了一个象征性的场景:托尔斯泰、耶稣、爱因斯坦和著名的丹麦物理学家原子量子理论奠基人尼里斯·鲍尔手托着加娜在人类和世纪的上空庄严地行进着。加娜婆婆不愿把原子弹“蘑菇”收进自己的柳条篮子里。而她的后面是白色、黑色、黄色和棕色人种的儿孙们。加娜婆婆觉得他们都是叶夫图申科家族的人。而妈妈正在出售“后天的报纸”,上面醒目地印着:“从今以后永远取消战争! ”
        作品鉴赏 《妈妈和中子弹》不愧是一部气势磅礴、意蕴深邃、联想大胆、艺术创新的非凡作品。全诗12个章节,舒展自如地把叙事、抒情、政论融为一体。这里有历史的回顾,现实的描绘,还有假定、虚构的场景。它再现了妈妈的战斗的青春年华,娓娓奏出了父母当年的爱情浪漫曲,刻画了祖父的刚强个性,哀伤于外祖父的不幸遭遇,赞颂了加娜婆婆的爱国热忱,揭示了叶夫图申科家族的美好心灵。这似乎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但它绝不是枝枝节节地讲述故事的始末,而是在叙事中倾注了奔放的抒情和不时地插入了诗人富有哲理性的政论。长诗的视野和境界是开阔博大的,它容纳了诗人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和随时触发而生的思想火花。长诗的视角从妈妈开始,一直到祖父、外祖父、加娜婆婆,最后扩展到全世界有着一颗善良美好心灵的人们。诗人认为,在当今的世界上不同的肤色、不同的国籍、不同职业的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依赖着,共同生活在日益变小的世界村落——地球上。诗人力求在历史、现实、未来这三者的关系中揭示人类的命运和现代人的使命。为了适应这一深邃博大的立意,诗人引进了电影蒙太奇手段。他指出: “无疑,在托尔斯泰的意识里曾经有过影片《战争与和平》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意识里曾经有过影片《卡拉玛佐夫兄弟》 ,因为伟大的文学作品,看来不是别的东西,乃是把头脑里已经拍摄下来的影片反过来写成电影剧本,固定在纸上。”诗人确实进行了有意识的大胆的革新尝试,他把表面孤立但又有内在联系的场景,强制性地置放在一起,初看突兀,细悟则觉令人惊警,富有极强的逻辑力量。诗人把假定性手段介入诗中,把臆想中的场景变成清晰可怕的现实放在读者面前,产生了强烈的电影化效应。最突出的是虚构了中子弹爆炸,核战争之后地球上一片死寂的惨象。这种虚构的惨象一下子把读者的心灵震撼了,人们对未来战争的无限忧患一下子集中在这个场景里了。核战争之后,地球上没有了一个人,只有物,而物与物之间又因为政治上的分歧产生敌视,产生磨擦,产生激烈的对抗,以致从中又产生了中子弹,最终世界上一切化为乌有。长诗的蒙太奇手法更多地是自由轻松地进行了时空的跳跃,从一个时代跳到另一个时代,从一个国家跳到另一个国家,从妈妈晚年出售报刊跳到青年时代的初恋。这种电影艺术手段的功效在于,诗人在题材处理与主题提炼中获得最自由的选择,最有力的概括,最直观的阐述。长诗富有艺术魅力的另一个特征是象征手段的成功运用。标题《妈妈和中子弹》,本身就是一个内涵深邃的象征,妈妈象征着母爱、生命、仁慈、象征着创造和幸福。而中子弹只能象征着毁灭、破坏与战争,象征着全球性的灾难。而标题将两个截然对立的概念并列在一起,十分突兀,十分醒目,令人忧虑,令人猛醒。而长诗的象征性结尾,带给了我们莫大的安慰,托尔斯泰、耶稣、爱因斯坦和尼里斯、鲍尔,他们代表着人类的良心和理智,他们和富有爱国热忱的加娜婆婆在一起,他们引导着人们,在他们后面浩浩荡荡走着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在加娜婆婆的柳条篮里是不允许放进那可恶的原子弹“蘑菇”的,这里只应放入勤劳善良人们的劳动硕果。因为在未来——“后天的报纸”,庄严地宣布:“从今以后永远取消战争!”长诗还在诗歌韵律上进行大胆革新。诗人一向重视韵律,然而由于这部长诗的思想丰宏博大,务必寻求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他本人指出:“《妈妈和中子弹》实际上是俄罗斯诗歌中以韵律完全自由的诗体且无韵脚而创作的第一部大型诗歌作品。与汉语不同,俄语有格和词尾变化的变格,所以说,开拓新的、从前不曾用过的韵脚的可能性要多几倍。惟其如此,俄罗斯诗歌不押韵的自由体诗尚未战胜押韵的诗歌。应当承认,诗人这一突破传统的革新尝试取得非凡的成功。诗人思维本身的跃动构成了内在的节奏,诗歌激荡的情绪构成了内在韵律,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的诗行与长诗恢宏博大的内蕴与气势,真正地获得了动态的和谐。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