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1

2025-01-05 可可诗词网-第二卷 https://www.kekeshici.com

古地理志怪小说集。今传本为18篇。作者不详。最早提到此书的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说:“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汉书·艺文志》列入形法家,13篇,无作者名。《隋书·经籍志》入地理类,23卷。《旧唐书·经籍志》归地理类,作18卷。《四库全书》列入小说家异闻之属。《山海经》的成书经历了从西周中期至汉初的漫长过程,故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若干作者长期修订补充的成果。西汉时流传过32篇本,东方朔、刘向都曾读过。刘秀(即刘歆,字子骏)始校定为18篇。其《上山海经表》概括全书内容为“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记其珍宝异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表中称作者是“禹别九洲,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自汉代以来的研究者,都不信本书是禹和伯益所作。书中关于铁器、动植矿物、医药等方面的知识已有相当水平,夏代不可能达到。刘秀校定的18篇本是后来诸本的基础。晋人郭璞《山海经注》中,编《山经》为5篇又并《海经》为8篇,另录刘秀编外的佚文为《荒经》和《海内经》共5篇,虽总数仍为18篇,但实际内容已超过刘秀本。现存本皆出于郭璞本。正文约31000字,体例上分为3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山经》,又称《五臧山经》,共5篇,约21000字,所记顺序是南、西、北、东、中,沿各山系依次记述方位、道里、山川名、所产动植矿物。产物可食者讲明医疗作用;不可食者记明主何吉凶。《山经》部分可作为古地学博物书看,人事和神话内容较少。现代中外学者经考证,认为其所记山川物产十之六七接近实际,有科学资料价值,其成书时间也较早。第二部分为《海经》,共8篇,包括《海外》南、西、北、东4经和《海内》南、西、北、东4经。所记仅略具方位,道里不详。内容多为异国异民,物产以记异物为主,神话传说增多(如焦侥国、刑天、夸父、大人国、西王母、河伯、雷神等),成书时间晚于《山经》。第三部分包括《大荒》东、西、南、北经和《海内经》,共5篇。排列顺序既与前两部分不同,所记内容又有重复,内部次序杂乱。其成书应在战国中期以后,晚至汉初(因书中出现了汉初郡县名,如长沙、零陵、桂阳、成都等)。记述内容侧重于传说史而又与神话相混。除去与前重复者,新出现的神话,主要有女娲、风伯、雨师、旱魃、羲和生十日、常羲生十二月、蚩尤作雾之类。对黄帝、后羿、后稷、鲧,禹的记载已进入传说史领域。本书从成书时起就是图文相配合的。据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篇目考》中所考,历来绘图至少有古图(《禹贡图》之类)、汉图(《汉书·艺文志》写作时所见)、魏晋时图(郭璞、陶渊明所见)、南朝时梁代张僧繇等所绘图,这些古图早已失传。今本所附图是后人补画的。本书传世以来,在其影响下产生了一系列志怪小说和地学著作,至今研究地学、博物、史学、神话、医药的学者还可从中取材。现存版本主要有《道藏》本、《古今逸史》本、《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历代注本以晋代郭璞《山海经注》为最古。清人吴任臣《山海经广注》以图见长。毕沅《山海经新校正》以地理考据见长。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注释成就较高。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最有参考价值。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