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的讨论

2018-09-30 可可诗词网-第二卷 https://www.kekeshici.com

现代文学论争。丁玲的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初载于1928年《小说月报》第19卷第2号,后收于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作品以日记的形式和“心理独白”的手法,记述了一个受“五四”新思潮影响的女知识青年在爱情的追求上表现出来的苦闷心境。作品一发表,“便好似在这沉寂的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毅真《丁玲女士》),“震惊了一代的文艺界”(钱谦吾《丁玲》)。许多人纷纷撰文,就莎菲女士形象的评价问题展开讨论。王淑明认为,莎菲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一些知识青年在大革命失败“这残酷的事实面前”,“感到惊惶失措,而沉入没底的悲哀”(《丁玲女士的创作过程》)。茅盾指出:“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女作家丁玲》)。毅真高度评价作者对莎菲女士的塑造,认为莎菲对“爱的见解,是异常的深刻而为此刻以前的作家们所体会不到的”,作品“真是中国新文坛上极可骄傲的成绩”。冯雪峰的看法则相反,他认为作品写了一种“苦闷的、无耻的、厌倦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何丹仁《关于新的小说诞生》),莎菲是一个“恋爱至上主义者”(《从〈梦珂〉到〈夜〉》)。方英(阿英)也认为作者写了“一种倦于当前的生活而又不得不生活以至陷于享乐倾向的灵魂”(《丁玲论》)。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至六十年代小说一直受到批判。1976年以后,研究界重新对小说作了较为中肯的评价。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