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观

2024-06-09 可可诗词网-第二卷 https://www.kekeshici.com

现代散文。梁遇春作。初载于1927年11月26日《语丝》周刊第156期,初收入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3月版《春醪集》。叶公超曾经说过,“‘死’似乎是我们亡友生时最亲切的题目,是他最爱玩味的意境”(《泪与笑·跋》)。确实,梁遇春自己也认为“死”是人生周围一道无形的墙,“我相信在这一切墙的墙外面有无限的风光,那里有说不出的好境,想不来的情调”,所以,他津津有味地大谈和“人生观”相对峙的“人死观”。梁遇春是个博学多思的散文家,他在创作中,总是凭借自己广博的学识,过人的才思,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地去探寻社会人生的真谛。在学者们正热烈讨论人生观的时候,他却提出了“人死观”的问题,并旁征博引地说明“生不是由我们自己发动的,死却常常是我们自己去找的”,由此强调研究“人死观”的必要性。他在谈论自己对人生的观察、体验和思索的时候,总是伴之以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知识,时而谈天说地,时而议古论今,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奇想联翩,腾挪跌宕,纵横自如。作者由英国历史学家饶列在《世界史》中关于死的议论,谈到宗教经典里对天堂地狱的描述,由英国作家乔治·吉辛在《草堂随笔》中有关死的想法,谈到该萨说最好的死法是“要最仓猝迅速的”,并一一用俏皮的评点点破“一般人口头里所说关于死的思想”,还“包了生的意志”,“还是人生观”,以此进一步强调研究“人死观”的必要性。他责问“我们对生既然觉得二十四分的单调同乏味,为什么不勇敢地放下一切对生留恋的心思,深深地默想死的滋味”,何况“死常常有种凄凉灰白色的美”,当作艺术看,“就现出了一片瑰奇伟丽的境界”。

《人死观》破题的奇诡,征引的丰富,议论的妙趣横生,使文章处处闪烁着思辨的睿智的光采。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