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大君不夺志,命锡忽以崇。

“大君不夺志,命锡忽以崇。”诗句出处:《送崔谕德致政东归》;是唐朝诗人权德舆的作品。

天子坐法宫,诏书下江东。懿此嘉遁士,蒲车赴丘中。
褐衣入承明,朴略多古风。直道侍太子,昌言沃宸聪。
岩居四十年,心与鸥鸟同。一朝受恩泽,自说如池龙。
乞骸归故山,累疏明深衷。大君不夺志,命锡忽以崇。
旭旦出国门,轻装若秋蓬。家依白云峤,手植丹桂丛。
竹斋引寒泉,霞月相玲珑。旷然解赤绶,去逐冥冥鸿。

《送崔谕德致政东归》唐朝诗人权德舆的作品。

【注释】:

大:

(一)①与“小”相对。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战国策·燕策二》:“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②特指粗,形容条状物横剖面大。《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时有长人巨无霸,长一丈,大十围。”③扩大;光大。《荀子·成相》:“卑其志意,大其园囿,高其台。”《陈书·周弘正传》:“庶改浇竞之俗,以大吴国之风。”④程度深;声势大。晁错《削藩策》:“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⑤夸张;夸大。《史记·高祖本纪》:“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⑥尊贵的;重要的。《论语·颜渊》:“出门如敬大宾。”⑦尊崇;推重。《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若物畜而制之?”《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⑧敬词。《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鲁)肃抚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⑨排行第一;辈分较长。古乐府《孤儿行》:“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⑩加在“父”“母”之前,用以称呼祖父、祖母。《史记·留侯世家》:“韩破,良家童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11)表示超过。《战国策·秦策》:“亦无大大王。”(12)不详细,不准确。《新书·数宁》:“故圣之起,大以五百为纪。”(五百:指五百年。)(13)副词。很;极。《史记·张丞相列传(附申屠嘉)》:“(邓)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大夫]古代官职名。殷周时期,官分卿、大夫、士三级。秦汉时期,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光禄大夫、中大夫等。唐宋存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清代称高级文职阶官为大夫,并非实职(武官则称将军)。[大王]对帝王的尊称。《战国策·秦策一》:“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教:习。)[大方]专家内行。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二·闺秀画》:“三百年中,大方名笔,可与颉颃者不过二三而已。”(颉颃:相抗衡。) (二)dài 通“待”。要;打算。关汉卿《拜月亭》第三折:“安排香桌儿去,我大烧炷夜香咱。”[大夫]对医生的尊称。宋代医官设有大夫、郎、医效等。见洪迈《容斋三笔》卷十六。(三)tài ①同“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大上:德行最高者。)后一般写作“太”。②同“泰”。安泰;太平。《荀子·富国》:“故儒术诚行,则天下大而富,使而功。”(使:行使,使用。功:成功,获得好结果。)

大君:

①天子,君主。《易·师》:“~~有命,开国承家。”②(tài jūn)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三国志·魏·董昭传》:“足下~~,昔避内难,南游百越。”

君:

①君主。《岳阳楼记》:“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大:伟大。)②封号。《战国策·燕策二》:“乐毅奔赵,赵封以望诺君。”《史记·淮阴侯列传》:“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史记·信陵君列传》:“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③对人的尊称。《战国策·齐策一》:“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地名。)特指妻妾称夫,子孙称父祖辈。王勃《滕王阁序》:“家君作宰。”(宰:指县令。)[君子]与“小人”相对。1.指在高位的人。《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野人:百姓。)2.指有道德的人。《论语·述而》:“圣人吾不得而见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斯可矣:这就可以了。)

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

夺:

①强取;夺去。《管子·任法》:“借人以其所操,命曰夺柄;借人以其所处,命曰失位。”②脱漏。江淹《张黄门协苦雨》:“燮燮凉叶夺,戾戾飔风举。”特指抄刊古书时文字脱漏。俞樾《茶香室丛抄·扬州二十四桥》:“按,依此数之,未足二十四数,疑有夺误也。”③错过;错失;耽误。《荀子·富国》:“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关市:设在交通要道的集市。)④强取;剥夺。《左传·定公二年》:“邾庄公与夷射姑饮酒,私出,阍(hūn)乞肉焉,夺之杖以敲之。”(阍:看门人。)《左传·昭公二十年》:“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李密《陈情表》:“舅夺母志。”⑤削除;剥夺。《左传·昭公十三年》:“(楚灵)王夺鬭韦龟中犨(chōu),又夺成然邑使为郊尹。”(鬬韦龟、成然:二人为父子,均楚国大夫。中犨:邑名。)《金史·世宗纪中》:“又以台臣徇势偷安,畏忌不敢言,夺俸一月。”(徇:屈从。)⑥争夺;争得;竞争。《旧唐书·韩游瓌传》:“乃退入城。贼急夺门,游瓌与贼隔门血战,会暝乃解。”(暝:黄昏,天黑。)《世说新语·夙惠》:“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⑦压倒;胜过;超过。《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声:郑地的俗乐。)赵孟頫《赠放烟火者》:“人间巧艺夺天工。”⑧照耀;震慑。闻人蒨《春日》:“林有惊心鸟,园多夺目花。”宋之问《嵩山天门歌》:“晚阴兮足风,夕阳兮赩(xì)红,试一望兮夺魄,况众妙之无穷。”(赩:赤色。)⑨用某种强力、手段,迫使对方改变或放弃(原来的主张)。《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与?”(六尺之孤:未成年的孤儿。)又特指任职期间遭父母丧事不令离职或丧服未满强令出仕。通称“夺服、夺哀、夺礼、夺情”等,省称“夺”。《新唐书·狄仁杰传附狄光嗣》:“母丧,夺为太傅少卿,固让。睿宗嘉其诚,许之。”⑩裁定;认定。《论衡·超奇》:“书疏文义,夺于肝心。”

志:

①心意。《尚书·舜典》:“诗言志。”②志向。《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hú胡)之志哉!”③通“痣”。皮肤上的斑痕。《梁书·沈约传》:“约左目重瞳(tóng)子,腰有紫志。”④通“帜”。旗帜。《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设兵张旗志。”

命:

①下命令。《左传·成公六年》:“命伐宋。”又指命令。《左传·宣公十二年》:“敢不惟命是听。”②任命;差遣。《列子·汤问》:“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③取名;命名。《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④生命;性命。《论语·雍也》:“不幸短命死矣。”⑤命运;天命。《史记·外戚世家》:“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

忽:

①不注意;不经心;忽视;疏忽。《尚书·周官》:“蓄疑败谋,怠忽荒政。”(蓄:积。怠:惰。荒:乱。)《史记·司马相如传》:“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②疾;迅速。《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③迷惚;不分明。《淮南子·精神》:“游于忽区之旁。”(忽区:忽恍无形之区。)④古代极小的量度单位名称。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古代极小的量度单位。)⑤副词。突然。曹植《杂诗》之一:“形影忽不见。”《晋书·谢安传》:“金鼓忽破。”[忽忽]1. 迅疾的样子。《楚辞·惜誓》:“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反:同“返”。)2. 飘浮不定的样子。贾��《庄周梦为蝴蝶赋》:“忽忽悠悠,东西泛浮。”3. 神志昏乱的样子。《汉书·苏建传》:“(李)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

以:

①任用;使用。《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缘故;原因。《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③认为。《战国策·齐策一》:“皆以美于徐公。”④介词。1. 表示使用的对象。用;拿。《韩非子·难一》:“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陷:戳穿。)2.表示动作的涉及对象。与;同。《仪礼·乡射礼》:“主人以宾三揖。”3. 表示动作的原因。因;因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以此名显天下。”4.表示动作的方式和依凭。凭借……身份;按照。《论语·学而》:“使民以时。”(使:役使。)5.表示动作的时间。在;于。《吕氏春秋·孟春》:“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元日:吉日。)6. 表示动作的目的。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⑤连词。1.表示并列、相承等关系。相当于“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城高以厚,地广以深。”《国语·晋语四》:“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惠:通“慧”。聪明。)2. 表示目的。为了;以便。《战国策·东周策》:“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假道:借路。)⑥助词。用在往、来、上、下、内、外、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词前,表示对方位、时间、数量的限制。《吕氏春秋 · 上农》:“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三官:指农工商三种职业。)⑦通“已”。1.已经。《三国志·魏志·杜袭传》:“吾计以定。”2.停止。《孟子·梁惠王上》:“无以,则王乎?”

崇:

①山大而高。张衡《思玄赋》:“二女感于崇岳兮。”(岳:五岳。)泛指高。司马相如《上林赋》:“崇山矗矗(chù)。”②崇高。《后汉书·朱穆传》:“世士诚躬师孔圣之崇则。”(诚:果真。躬师:亲身效法。则:法则。)③指地位崇高的人。《左传·宣公十二年》:“师叔,楚之崇也。”(师叔:人名。)④尊崇;崇尚。《尚书·武成》:“崇德报功。”韩愈《进学解》:“登崇俊良。”⑤增加;助长。《左传·成公十八年》:“今将崇诸侯之奸,而披其他。”⑥满;充实。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崇酒于觞。”⑦通“终”。终尽;终了。《荀子·赋篇》:“周流四海,曾不崇日。”《三国志·魏书·凉茂传》:“而将军乃欲称兵西向,则存亡之效,不崇朝而决,将军其勉之。”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