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看介士阅犀渠,每狎儒生冠章甫。”诗句出处:《太原郑尚书远寄新诗,走笔酬赠》;是唐朝诗人权德舆的作品。
|
晓开阊阖出丝言,共喜全才镇北门。职重油幢推上略,
荣兼革履见深恩。昔岁经过同二仲,登朝并命惭无用。
曲台分季奉斋祠,直笔系年陪侍从。芬芳鸡舌向南宫,
伏奏丹墀迹又同。公望数承黄纸诏,虚怀自号白云翁。
戎装躞蹀纷出祖,金印煌煌宠司武。时看介士阅犀渠,
每狎儒生冠章甫。晋祠汾水古并州,千骑双旌居上头。
新握兵符应感激,远缄诗句更风流。缁衣诸侯谅称美,
白衣尚书何可比。只今麟阁待丹青,努力加餐报天子。
《太原郑尚书远寄新诗,走笔酬赠》唐朝诗人权德舆的作品。
【注释】:
时:
①季节;指四季。《论语·阳货》:“四时行焉。”②特指农时。《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③光阴;时光;时候。《吕氏春秋·首时》:“天不再与,时不久留。”④指按照规定的时间。南卓《羯(jié)鼓录》:“黄幡繟亦知音,上尝使人召之,不时至,上怒,络绎遣使寻捕。”⑤时辰;时候。《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⑥其时;当时。魏禧《大铁椎传》:“时座上有健啖者,貌甚寝。”(健啖:食量过人。寝:丑陋。)⑦机会;时机;时运。《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新唐书·武平一传》:“时不再来,荣难人借。”(荣:荣华富贵。)⑧合时;应时。《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⑨时代;时世。《吕氏春秋· 察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⑩时势;时尚。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11)副词。用以表示时间。1. 表示行为不断发生,相当于“常常”、“经常”。韩愈《行难》:“圣人不世出,贤人不时出。”(不世:罕有。)2. 表示行为偶尔发生,相当于“有时”、“时而”。杜甫《自阆(làng)中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之三:“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12)通“伺(sì)”。等候。《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看:
①向远处看;望。《世说新语·文学》:“庾阐始作《扬州赋》……庾公闻赋成,求看,兼赠贶(kuàng)之。”(庾公:指庾亮。贶:赠,赐。)②观察。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西林:庐山寺名。)又表示估量。高适《送田少府贬苍梧》:“丈夫穷达未可知,看君不合长贫贱。”(苍梧:县名。合:应该。)③观赏。李白《清平调》之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倾国:指佳人,美女。)④看望;探访。《世说新语·德行》:“(陈仲举)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梁车为邺令,其姊往看之。”⑤听;闻。杜甫《西阁口号呈元二十一》:“看君话王室,感动几销忧。”⑥助词。用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后,表示试一试。白居易《眼病》:“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争得:怎能。金篦:即金戉,一种金属小刀,为医生刮治眼病的工具。)[看护]照料;护理。张之翰《金缕曲·乙未清明》:“先茔(yíng)松柏谁看护?”(先茔:祖先坟地。)介:
①指界线。《诗经·周颂·思文》:“无此疆尔介。”(没有这个疆域那个界线之分。尔:那。)②阻隔;隔绝。《汉书·翼奉传》:“前乡崧高,后介大河。”马融《长笛赋》:“是以间介无蹊(xī),人迹罕到。”(间:隔。蹊:小路。)③夹在中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齐负东海,楚介江、淮。”(负:背靠着。)④介绍;引见。曹植《陈审举表》:“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假、因:凭借。近习:近臣。)《后汉书· 符融传》:“融一见嗟服,因以介于李膺。”《战国策·赵策三》:“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胜:平原君名。)《孔丛子·杂训》:“士无介不见,女无媒不嫁。”⑤相助。《诗经·小雅·甫田》:“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稷:谷子。)又指辅助人员、副手。《礼记·檀弓下》:“滕成公之丧,使子叔敬叔吊,进书,子服惠伯为介。”(书:书信。)⑥古代特指在宾主之间传达话语的人,也是宾方的随从人员。《仪礼· 乡饮酒礼》:“介取俎还受弟子。”《左传·昭公元年》:“楚公子围聘于郑,且娶于公孙段氏,伍举为介。”泛指传递消息的人,信使。《文心雕龙·书记》:“春秋聘繁,书介弥盛。”《荀子·大略》:“诸侯相见,卿为介。”⑦独;单独。颜延之《陶征士诔》:“自尔介居。”(尔:你。)⑧正直;有气节。白居易《适意二首》之二:“况予方且介。”(方:正直。)⑨铠甲。《左传·成公二年》:“不介马而弛之。”《礼记·曲礼上》:“介者不拜。”⑩指甲壳类动物。陆云《赠郑曼季诗四首》之一:“潜介渊跃,飞鸟云翔。”《礼记·月令》:“介虫败谷。”《淮南子·地形》:“凡介者生于庶龟。”(11)个。“一介”连用。《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12)通“芥”。小草。比喻微小。《孟子·万章上》:“一介不以与人。”《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又比喻嫌隙。《后汉书·孔融传》:“往闻二君有执法之平,以为小介,当收旧好。”[介意]悬念;放在心上(多指不如意的事)。《后汉书·度尚传》:“所亡少少,何足介意。”(亡:丢失。)介士:
①耿介正直的人。《觚·石言》:“瑕不掩瑜,赝不乱真,~~之别也。”②甲士,武士。《韩非子·显学》:“国平则养儒侠,难至则用~~。”士:
①从事某种活动的男子。《周易·归妹》:“女承筐,无实;士刲(kuī)羊,无血。”(刲:割。)②特指未婚的青年男子。《诗经·卫风·氓》:“于嗟女兮,无与士耽。”③古代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贵族的最下一等。《礼记·王制》:“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④智者;贤者。后泛指读书人,知识阶层。《荀子·劝学》:“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汉书·食货志上》:“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士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yù)货曰商。”(鬻:卖。)⑤古代的法官;狱官。《孟子·告子下》:“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管夷吾:管仲。孙叔敖:春秋时楚令尹。海:指隐居海滨。)⑥对人的美称。古乐府《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⑦古军制,在车上者称士,也称“甲士”。与“步卒”相对。屈原《九歌·国殇》:“矢交坠兮士争先。”⑧通“事”。职事;从事。《诗经·豳风·东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⑨通“仕”。做官。《论衡·刺孟》:“有士于此,而子悦之。”⑩通“恃”。依靠;凭借。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见威王》:“孙子见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恒势也。’”阅:
①查点;计算。《左传·襄公九年》:“商人阅其祸败之衅,必始于火。”(商:朝代名。衅:征兆。)②检阅。《左传 ·桓公六年》:“大阅,简车马也。”③阅读。刘禹锡《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④经历。《汉书·文帝纪》:“阅天下之义理多矣。”⑤仕宦之家门前记述功绩阅历的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也代指仕宦之家。文天祥《回施帅准送别》:“云霄名阅。”⑥容纳。《诗经·邶风·谷风》:“我躬不阅,遑恤我后?”(遑:闲暇。恤:忧。后:指子孙后代。)⑦汇集。《子华子·神气》:“川阅水以成川,世阅人而为世。”犀:
①犀牛。《孟子·滕文公下》:“驱虎豹犀象而远之。”②犀牛角。李斯《谏逐客书》:“犀象之器不为玩好(hào)。”(玩好:玩物。)③锋利;坚固。《新唐书·李德裕传》:“繇是蜀之器械皆犀锐。”渠:
①人工开凿的水道。《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②护城河;壕沟。《国语·晋语二》:“景霍以为城,而汾、河、涑、浍以为渠。”③开渠。《吕氏春秋·上农》:“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④大。常用来形容人。《尚书·胤征》:“歼厥渠魁,胁从罔治。”(魁:为首的。罔治:不治罪。)⑤首领;头领。岳珂《桯(tīng)史》卷五:“群渠皆酾(shī,又读shāi)酒来贺。”(酾:斟酒。)⑥通“讵”。岂;难道。《汉书·孙宝传》:“今日鹰隼始击,当顺天气取奸恶,以成严霜之诛,掾部渠有其人乎?”(掾yuàn:官府中佐治官吏的通称。)⑦通“遽jù”。1.匆遽。陶潜《读〈山海经〉》之八:“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央:完结。)2.岂。《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使我居中国,何渠不若汉?”每:
①逐个;每个。《孟子·离娄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②副词。1.每次。诸葛亮《前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诗经·秦风·权舆》:“今也每食无余。”2. 经常。曹操《求言令》:“吾充重任,每惧失中。”③连词。相当于“虽”、“虽然”。《诗经·小雅·常棣》:“每有良朋,况也永叹。”[每每]草茂盛的样子。《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田每每。”狎:
①亲近;接近。《礼记·曲礼上》:“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长向江湖狎鸥鸟。”②轻忽;轻慢。《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因狎侮诸客。”③狎侮;戏弄。柳宗元《三戒·黔之驴》:“稍近,益狎,荡倚冲冒。”(荡:游荡。倚:靠拢。)④习惯;熟悉。《论衡·程材》:“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⑤更迭;交替。《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且晋、楚狎主诸侯之盟也久矣。”⑥拥挤;密集。傅毅《舞赋》:“车骑并狎。”⑦接连。《潜夫论·救边》:“军书交驰,羽檄狎至。”儒:
①周、秦之际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教导民众的人,即术士。《周礼·天官·冢宰》:“儒以道得民。”②儒家。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思想流派。《韩非子·显学》:“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③泛指读书人或学者。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鸿:大。)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④通“懦(nuò)”。软弱;懦弱。《北史· 王宪传》:“性儒缓不断。”儒生:
儒士或书生的称谓。《论衡·超奇》:“故能说一经者为~~,博览古今者为通人。”生:
①生长;长出。《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②活着;生存。《论语·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③生命;性命。《韩非子·解老》:“禄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禄:俸禄。持:维持。)④产生;发生。《韩诗外传》卷五:“水渊深广,则龙鱼生之。”⑤生育;诞生。《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⑥生存的期间,指人的一生;一辈子。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⑦生活;生计。柳宗元《捕蛇者说》:“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⑧不熟的。1. 未煮或未煮熟的。《吕氏春秋·适音》:“大飨之礼,上玄尊而俎生鱼。”2.未加工炼制的。《洛阳伽蓝记·城北》:“头后垂二尺生绢。”⑨读书的人。《史记·秦始皇本纪》:“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冠:
(一)①帽子的总称。《战国策·魏策四》:“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跣xiǎn :光着脚。)②类似冠的东西。《聊斋志异·促织》:“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二)guàn ①戴帽子。《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许子:当时农家许行。)②古代的一种仪式。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字:命以字。)男子成年也称冠。《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沂:水名。风:吹风。舞雩:古代求雨之壇。)③居第一位。《史记·萧相国世家》:“位冠群臣,声施后世。”章:
①明显;显著。屈原《离骚》:“芳菲菲其弥章。”(弥:更加。)②表彰;表扬。《商君书·说民》:“章盖则过匿。”③印章;图章。魏学洢《核舟记》:“又用篆章一。”④音乐的一曲。《史记·吕后本纪》:“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⑤诗文或诗文的一段。《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下笔成章。”⑥条目。⑦规章。《诗经·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⑧规则;条理。韩愈《送孟东野序》:“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⑨奏章。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⑩花纹;文彩。《后汉书·孝仁董皇后纪》:“舆服有章。”[章甫]一种礼帽。《论语·先进》:“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端:礼服。相:司仪。)[章章]鲜明貌。《荀子·法行》:“虽有珉(mín)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珉:美石。雕雕:鲜明。)甫:
①男子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面。也作“父”。《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郑玄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甫是丈夫之美称。孔子为尼甫。甫字或作父。”(当:相当。尼:孔子名丘字仲尼。)②大;广大。《诗经·齐风·甫田》:“无田甫田。”(无田:不要耕种。)③开始;刚刚。《老子》第二十一章:“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