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城一鼓妖氛静,拥旆十年天泽深。”诗句出处:《奉和张仆射朝天行》;是唐朝诗人权德舆的作品。
|
元侯重寄贞师律,三郡四封今静谧。丹毂常思阙下来,
紫泥忽自天中出。军装喜气倍趋程,千骑鸣珂入凤城。
周王致理称申甫,今日贤臣见明主。拜恩稽首纷无已,
凝旒前席皇情喜。逢时自是山出云,献可还同石投水。
昔岁褒衣梁甫吟,当时已有致君心。专城一鼓妖氛静,
拥旆十年天泽深。日日披诚奉昌运,王人织路传清问。
仙酝尝分玉斝浓,御闲更辍金羁骏。元正前殿朝君臣,
一人负扆百福新。宫悬彩仗俨然合,瑞气炉烟相与春。
万年枝上东风早,珮玉晨趋光景好。涂山已见首诸侯,
麟阁终当画元老。温室沈沈漏刻移,退朝宾侣每相随。
雄词乐职波涛阔,旷度交欢云雾披。自古全才贵文武,
懦夫只解冠章甫。见公抽匣百炼光,试欲磨铅谅无助。
《奉和张仆射朝天行》唐朝诗人权德舆的作品。
【注释】:
专:
①专一;专门。《周易 · 系辞上》:“夫乾(qián),其静也专,其动也直。”(乾为天,它静止时是专一的,活动时是刚直的。)《战国策·秦策五》:“愿君之专志于攻齐,而无他虑也。”②独自;独占。《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史记·陈丞相世家》:“陈平专为一丞相。”③独断专行。《左传·桓公十五年》:“祭仲专,郑伯患之。”城:
①城郭。一般是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贾谊《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②古代都邑为中心的所辖地区称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遗:送给。易:交换。)③筑城。《汉书·高帝纪》:“令天下县邑城。”《诗经·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朔方:北方。)④守城。魏源《圣武记》卷一:“我朝纵还台堡降卒二千,城者拒之。”⑤城墙以内的地方。韩翊(yì)《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御柳:皇宫栽的柳树。)⑥城市;都市。《史记·吴起传》:“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一:
①数词。《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爱:吝惜。)《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又表序数第一。《吕氏春秋·古乐》:“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八阕:指舞乐的八章。载民、玄鸟:乐曲八章之名。)②专一。《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满。《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统一;使……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指恶人。)⑥整体。贾谊《新书·过秦上》:“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气”。⑧副词。1. 一概;都。《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2. 一旦。《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过:过失。)3. 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⑨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一何]副词。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鼓:
①打击乐器之一。多为圆桶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两端蒙着皮革。《荀子·礼论》:“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也指鼓声。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②击鼓。《诗经》:“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又击鼓进军。《左传·庄公十年》:“战于长勺,公将鼓之。”③形状、功能类似鼓的东西。谭嗣同《仁学》上:“耳有鼓焉,声入而肖其响,由鼓传脑而觉为闻。”(肖:相像;类似。)④隆起;凸出。马中锡《中山狼传》:“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⑤敲击或弹奏(乐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⑥震动;激发。《楚辞·渔父》:“渔父莞(wǎn)尔而笑,鼓枻(yì)而去。”(莞尔:微笑。枻:桨。)⑦用风箱等扇(风)。《三国志·魏书·王粲传附陈琳》:“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xiāng)虎步,高下在心;以此行事,无异于鼓洪炉以燎毛发。”(骧:马昂首快跑。)⑧古代夜间计时单位。《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愬:李愬)。妖:
①艳丽;美好。曹植《名都篇》:“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陆机《拟青青河畔草》:“粲粲妖容姿。”(粲粲:鲜明的样子。)②古代泛指预示灾祸的怪异现象。《晋书·五行志上》:“八年五月,金墉城井溢。”《汉志》:“成帝时有此妖,后王莽僭(jiàn)逆;今有此妖,赵王伦篡位。”(僭逆:篡位。)③妖怪。干宝《搜神记》卷四:“此恐是妖魅凭依耳。”④指迷信荒诞和迷惑人的。也指邪说、邪术。《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兴妖作法,摄偷可意佳人。”(摄:取。可意:如意。)⑤指打扮、举止不正派。《后汉书·梁冀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寿:梁冀妻孙寿。)⑥通“夭”。幼小。《史记·周本纪》:“后宫童妾所弃妖子。”妖氛:
妖气。多指凶灾、祸乱。李白《送张秀才谒高中丞》:“高公镇淮海,谈笑却~~。”氛:
①古时预示凶吉的天气。《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楚氛甚恶,惧难。”②气;气象。江淹《采菱曲》:“高彩隘通壑,香氛丽广川。”王贞《温池》:“寒氛空外拥,蒸气沼中浮。”③气氛;气势。李白《塞下曲》其三:“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横行:一往直前。负:凭借。静:平息。)④雾气。《礼记· 月令》:“氛雾冥冥,雷乃发声。”静:
①静止;平静(与“动”相对)。《岳阳楼记》:“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墨子·非攻下》:“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韩非子·喻老》:“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周易·系辞上》:“夫坤,其静也翕(xī),其动也辟。”(翕:敛息。辟:开启。)②寂静;安静。《诗经·卫风·氓》:“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杜甫《甘林》:“喧静不同科。”③安定;平定。杜光庭《墉城集仙录·薛玄同》:“玄同自是冥心静神,往往不食。”④闲雅;文静。《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⑤清洁;清净。张衡《东京赋》:“涤濯静嘉。”(嘉:美好。)洪昇《长生殿·雨梦》:“因此把驿庭静扫,銮舆幸早。”(銮舆:皇帝的车驾。)⑥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王建《送宫人入道》:“问师初得经中字,入静犹烧内里香。”(内里:宫里。)拥:
①抱;怀抱。《仪礼·公食大夫礼》:“左拥簠(fǔ)梁,右执湆(qì)以降。”(簠:承稻粱的器皿。湆:肉汁。)②执持。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③据有;拥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④围着;簇拥。范成大《峨眉山行记》:“炽炭拥炉危坐。”(炽:火旺。危坐:端坐。)柳永《望海潮》:“千骑拥高牙。”(高牙:牙旗,借指高级官吏。)⑤拥挤;阻塞。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雪拥蓝关马不前。”⑥扶助;护卫。《汉书·西域传上·康居国》:“宣帝时,匈奴乖乱,五单于并争,汉拥立呼韩邪单于。”⑦遮掩。《礼记·内则》:“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拥护]扶助;护卫。《汉书·陈汤传》:“(郅支)怨汉拥护呼韩邪而不助己,因辱汉使者江迺始等。”旆:
①古代末端像燕尾装饰的旗。《诗经 · 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织文:染丝而织成花纹。鸟章:鸟纹图饰。央央:鲜明的样子。)②代指旌旗。《诗经·商颂·长发》:“武王载旆。”年:
①收成;年景。《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苏轼《喜雨亭记》:“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十二个月为一年。《庄子·秋水》:“汤之时,八年七旱。”③年纪;年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④帝王的年号。改年叫改元。《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改年为延康。”天:
①人的头部。《吕氏春秋·论人》:“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释:去除。巧故:伪诈。)②天空。王充《论衡·谈天》:“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穹庐:毡帐。)③在额上刺字的刑罚。《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罚。)④天气;气候。《吕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沉阴。”⑤自然界。《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传·成公十六年》:“国之存亡,天也。”⑨依凭;依靠者。《仪礼· 丧服》:“夫者,妻之天也。”泽:
①光泽;润泽。屈原《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杂糅:混杂糅合。)②湿润。《齐民要术·栽树》:“时时灌溉,常令润泽。”③雨露。王安石《上杜学士开河书》:“幸而雨泽时至。”(时至:按时到来。)④水汇聚处;沼泽。《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⑤恩惠;恩泽。《史记·滑稽列传》:“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⑥遗风;影响。《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斩:断绝。)深:
①水深。与“浅”相对。《诗经·小雅·小旻(mín)》:“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②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距离远。《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③深厚;密切。杜甫《羌村三首》之三:“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④深入;深刻。《战国策·赵策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又精到。⑤精深;深奥。《论衡· 自纪》:“何以为辩? 喻深以浅。”⑥厉害;深重。《韩非子·喻老》:“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⑦刻毒;残酷。《战国策·燕策三》:“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将军:指樊於[wū]期。遇:对待。)⑧色彩浓重。白居易《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⑨时间久。陆游《入蜀记》:“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深秋潦(lǎo)缩。”(潦缩:积水下降。)⑩副词。表示程度较高,相当于“很”、“非常”。《史记·汲黯郑当时列传》:“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