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将此道助皇风,自可殊途并伊吕。”诗句出处:《奉送孔十兄宾客承恩致政归东都旧居》;是唐朝诗人权德舆的作品。
|
达人旷迹通出处,每忆安居旧山去。乞身已见抗疏频,
优礼新闻诏书许。家法遥传阙里训,心源早逐嵩丘侣。
南史编年著盛名,东朝侍讲常虚伫。角巾华发忽自遂,
命服金龟君更与。白云出岫暂逶迤,鸿鹄入冥无处所。
归路依依童稚乐,都门蔼蔼壶觞举。能将此道助皇风,
自可殊途并伊吕。
《奉送孔十兄宾客承恩致政归东都旧居》唐朝诗人权德舆的作品。
【注释】:
能:
①能力;才能。《荀子·王制》:“无能不官,无功不赏。”②有能力;有才能。诸葛亮《出师表》:“先帝称之曰能。”③能够;胜任。《论语·先进》:“非曰能之,愿学焉。”④擅长;善于。蔡元培《图画》:“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书:书法。)⑤和睦,亲善。《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令尹之不能,尔所知也。”⑥如此;这般。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忍:忍心。)⑦及,达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⑧副词。约同“乃”、“于是”。《管子·权修》:“二者不失,则民能可得而官也。”⑨通“耐”。忍耐,禁得起。《淮南子·地形》:“食水者善游能寒。”(食水:指鱼鳖囧鹜等。)将:
(一)①扶持;扶助。《诗经·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只:助词。履:禄。)《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郭:外城。)②带领。《汉书·张禹传》:“禹将(戴)崇入后堂饮食。”《淮南子·人间》:“其马将胡骏马而归。”③取;拿。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④送行。《淮南子·览冥》:“不将不迎。”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若夫迎新将故之劳。”(若夫:至于。)⑤做;奉行。《左传·成公十三年》:“将事不敬。”⑥养;保养。《吕氏春秋·音律》:“以将阳气。”⑦副词。1.将要。《论语·述而》:“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云:如此。尔:同“耳”,罢了。)《孟子·告子下》:“先生将何之?”(之:往。)《左传· 隐公元年》:“夫人将启之。”(启之:给他开门。)2. 且,又。《诗经·小雅· 谷风》:“将恐将惧。”⑧介词。以;用。《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肯将衰朽惜残年。”⑨连词。和;与。李颀《临别送张諲入蜀》:“经山复历水,百恨将千虑。”李白《月下独酌》:“暂伴月将影。”⑩助词。用在动词后面,无实义。白居易《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二)jiàng ①将帅。《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难道。)《吕氏春秋·执一》:“军必有将。”②统率;带兵。《左传·桓公五年》:“虢公林父将右军。”《史记·秦始皇本纪》:“楚上将军项羽将楚卒往救钜鹿。”(卒:兵。)③使担任将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将领]1. 将帅。《隋书·杨玄感传》:“玄感欲立威名,阴求将领。”(暗中谋求将帅的职位。)2.率领。元结《宿洄溪翁宅》:“老翁八十犹能行,将领儿孙行拾稼。”(稼:庄稼。) (三)qiāng 请;希望。《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子:你。)李白《将进酒》:“将进酒,杯莫停。”此:
①代词。这;这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礼记·礼运》:“此之谓大同。”②这样;这般。庾信《哀江南赋》:“天何为而此醉。”③副词。乃;则。《后汉书·黄琼传》:“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道:
(一)①道路。《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②水流通行的途径。《左传·昭公十三年》:“秋,晋侯会吴子于良,水道不可,吴子辞,乃还。”(会:约会。良:地名。)③取道。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④方法;途径。《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⑤技艺。《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⑥宇宙万物的本原。《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⑦规律;道理。《荀子·天论》:“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循:遵照。贰:不专一。)⑧政治主张或思想学说。《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哉。”⑨好的政治局面。《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⑩道德;道义。徐阶《送司封仲芳杨子赴留都》:“古道日沦替,群谀纷追随。”(沦:沦亡。替:衰落。谀:阿谀,奉承。)(11)道家。上古思想流派之一。(12)指道术。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子若学道,即有仙分。”(13)行政区划名。1. 唐初分天下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2. 清代和民国初年曾在省以下设若干分守道。(14)说;讲述。《盐铁论·遵道》:“饰虚言以乱实,道古以害今。”(15)量词。用于命令、题目等。《新唐书·选举志》:“进士试诗、赋及时务策五道。”(二)dǎo ①同“導”。1.疏通。《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决:河流决口。克:能。)2. 引导。《汉书·张骞传》:“唯王使人道送我。”②治理。《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政:政令。齐:整顿。免:免于犯罪。)③介词。从;由。《汉书·淮南王安传》:“诸使者道长安来,为妄妖言。”助:
(一)①辅助;帮助。《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②殷代的一种租赋制度。《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③增加;增添。徐渭《赠严宗源序》:“无一琴以娱,而有诸苦以助窘。” (二)chú 通“锄”。除去。《庄子·徐无鬼》:“(吴)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嗟呼! 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退而师董梧,以助其色。”(色:意态。)皇:
①大;伟大。《诗经·小雅·正月》:“有皇上帝。”②君主;帝王。《诗经·周颂·桓》:“於昭于天,皇以间之。”(间:监察。)《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③对已故父、祖的尊称。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④雌凤。后作“凰”。《楚辞·远游》:“凤皇翼其承旂兮。”⑤美好。《法言·孝至》:“尧舜之道皇兮。”⑥通“遑”。闲暇;空闲。《左传·昭公七年》:“社稷之不皇,况能怀思君德?”[皇皇]1.鲜明的样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华:同“花”。)2. 同“惶惶”。心神不定的样子。《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3. 同“遑遑”。匆忙的样子。刘向《九叹· 怨思》:“征夫皇皇。”风:
(一)①空气流通的现象。《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②吹风;让风吹。《孟子·公孙丑下》:“有寒疾,不可以风。”③比喻快速如风。《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军到,风发相赴。”④气势;势头。《晋书·刘毅传》:“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⑤教化;教育。《周书·齐炀王宪传》:“宣风导礼。”⑥风气;风俗。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山西村》:“衣冠简朴古风存。”⑦景象;景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⑧风度;风格。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⑨歌谣;民歌。《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骤:屡次。)⑩走失;散失。《尚书·费誓》:“马牛其风。”(11)病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12)讽诵。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先须读《楚辞》,朝夕讽詠,以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汉书·赵广汉传》:“广汉闻之,先风告(杜)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审。)[风骚]《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的合称。《宋书·谢灵运传论》:“莫不同祖风骚。”(祖:效法。)也泛指诗文。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翰:笔。)自:
①自己。《诗经·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言:通“焉”。配命:合乎天命。)《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②亲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自将。”③自然。《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蹊:小径;小路。)④介词。1.从。《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神农:传说为古代造耒耜、兴农业的帝王。许行:当时的农学家。)《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2. 由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汉书·灌夫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⑤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假如。《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⑥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可译为即使。《汉书·高祖纪下》:“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又《杜周传》:“自京师不晓,况于远方?”可:
(一)①同意。《左传·隐公三年》:“公曰:不可。”②正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使以臣之言为可,愿行而利其道;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无为也。”(使:如果。)③值得。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④能够;可以。《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⑤着实。《史记·田单列传》:“吾惧燕(yān)人掘吾城外冢墓,僇(lù)先人,可为寒心。”(僇:通“戮”。杀。此指戮尸。)⑥适合;适宜。张翰《杖赋》:“方圆适意,洪细可乎。”李渔《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种植部》:“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此皆言其可目者也。”⑦痊愈。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瘦得浑如削,百般医疗终难可。”(浑:简直。)⑧当着,对着。周邦彦《南柯子》:“晓来阶下按新声,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按:击,奏。一方:一块。)⑨副词。1.表示估计,相当于“大约”。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2.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3. 表示反诘,相当于“岂”“哪”。《史记·项羽本纪》:“骓不逝兮可奈何!”方干《山中言志》:“潜夫自有孤云侣,可要王侯知姓名?”(潜夫:隐居的人。) (二)kè [可汗(hán)]亦作“可罕”。古代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古乐府《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帖:军中文告。)殊:
①斩杀;死亡。《庄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汉书·淮南王安传》:“太子即自刭,不殊。”②断绝。嵇康《琴赋》:“或相凌而不乱,或相离而不殊。”(凌:迫近。)③差异;不同。《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④特别;特殊;出众。诸葛亮《前出师表》:“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⑤超过;异常。《后汉书·梁统传》:“母氏年殊七十。”⑥副词。1.表示程度。非常;极;甚。《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2.还;犹。孟浩然《题融公兰若》:“谈玄殊未已,归骑夕阳催。”途:
①道路。《孙子兵法·军争》:“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管子·中匡》:“鲍叔、隰朋趋而出,及管仲于途。”②途径;方法。《荀子·成相》:“邪枉辟回失道途。”张居正《朱汉水墓》:“畏途今若此,吾道转凄然。”并:
(一)①并行;平列。王充《论衡·讲瑞》:“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②副词。1. 一同;一齐。《论衡·治期》:“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2. 表示全部。相当于“全”、“都”。《世说新语·德行》:“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班:回。)3.用在否定词之前,加强语气。《聊斋志异·胭脂》:“过此并无一言。”③连词。表示更进一层。相当于“并且”、“而且”。王安石《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④介词。和;同。朱穆《崇厚论》:“岂得同年而语,并日而谈哉?” (二)bàng 通“傍”。依傍;挨着。《汉书·鲍宣传》:“贪吏并公,受取不已。”伊:
①代词。1. 指示代词。这个;那个。《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方:一边。)2.第三人称代词。彼;他。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柳永《蝶恋花》:“为伊消得人憔悴。”②语气词。无义。1. 用于句首。《诗经·豳风·东山》:“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怀:悲伤。)2.用于句中。柳宗元《敌戒》:“纵欲不戒,匪愚伊耄。”(匪愚伊耄:不是愚蠢就是昏庸。)吕:
①我国古代十二律之阴律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黄钟:古乐十二律阳律之一。云门:周六乐舞之一。)②脊骨。《急就篇》:“尻髋脊膂腰背吕。”③古国名。在今河南南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