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鸡鸣东方曙,夙驾临通逵。

“鸡鸣东方曙,夙驾临通逵。”诗句出处:《古离别》;是唐朝诗人权德舆的作品。

人生天地间,瞥若七辔驰。夭寿既常数,奈何生别离。
迹当中人域,正性日已衰。是非千万境,杳霭情尘滋。
出门事何常,暂别亦难期。冉冉叹流景,悠悠限山陂。
尽此一夕欢,华樽会前墀。鸡鸣东方曙,夙驾临通逵。
欲出强移步,欲留难致辞。两情不得已,念此留何为。
天明去已远,寂默居人归。入门复上堂,恍恍生惊疑。
经履同游处,犹言常相随。览物或临盘,翻怪来何迟。
乃知前日欢,本为今日悲。特此别后心,宁及未见时。
则知交疏分,久久翻易持。报君未别后,别后当自知。

《古离别》唐朝诗人权德舆的作品。

【注释】:

鸣:

①[动]鸟叫。吴均《与朱元思书》:“好鸟相~,嘤嘤成韵。”②[动]泛指兽、虫等叫。《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食野之苹。”③[动]物体发出声音。《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④[动]表达,抒发己见。韩愈《送孟东野序》:“庄周以其荒唐之言~。”⑤[动]闻名。侯方域《马伶传》:“梨园以技~者,无虑数十辈。”

方:

(一)①并列。《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也指竹木编成的筏子。《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②方圆。表面积。《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③正方;方形。与圆相对。《周礼·考工记·舆人》:“圜者中规,方者中矩。”④方向;方位。《墨子·公输》:“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⑤方面。《楚辞·九辩》:“心怵惕而震荡兮,何所忧之多方?”(怵惕:戒惧。)⑥正直。《新语·慎微》:“然后忠良方直之人,则得容于世而施于政。”⑦地区;区域。黄宗羲《柳敬亭传》:“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⑧指地。古人以为天圆地方,故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⑨方法;办法。《荀子·大略》:“博学而无方。”⑩药方;处方。《后汉书·华佗传》:“精于方药。”(11)道理。《荀子·君道》:“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尚:尊崇。)(12)比拟;比方。《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赞》:“票(piāo)骑亦方此意,为将如此。”(票骑:指霍去病。)(13)副词。1.正在。《汉书·高帝纪》:“沛公、项羽方攻陈留。”2. 刚刚。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方成草。”3. 就要。《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治:训练。会猎:一同打猎,是交战的婉辞。)(14)介词。正当。《庄子·养生主》:“方此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二)páng [方羊]徘徊。《左传·哀公十七年》:“如鱼窥尾,衡流而方羊。”

曙:

①拂晓。《楚辞·九章·悲回风》:“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②日出。《淮南子·天文》:“日入于虞渊之汜(sì),曙于蒙谷之浦。”(虞渊、蒙谷:传说为日入和日出的地方。汜、浦:都指水边。)③朝;旦。与“一”连用。《吕氏春秋·重己》:“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之。”

夙:

①朝;早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夙兴夜寐,朝夕临政。”(寐:睡。)②早;早年。李密《陈情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艰难与祸患。闵凶:忧患凶丧之事。)③平素;往昔。杜甫《骢马行》:“夙昔传闻思一见。”④通“肃”。肃敬。《诗经·大雅·生民》:“载震载夙,载生载育。”

驾:

①把车套在马或其它牲口身上。《诗经·小雅·采薇》:“戎车既驾,四牡业业。”(戎车:兵车。牡:雄马。业业:高大貌。)《礼记·曲礼上》:“君车将驾,则仆执策立于马前。”②乘;骑。古乐府《孤儿行》:“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sì)马。”(驷马:四匹马。)③驾驶;驾车。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辙:车迹。)《吕氏春秋·权勋》:“龚王驾而往视之。”④车乘。《后汉书·窦融传》:“官属宾客相随,驾乘千余两。”(官属:部下。两:同“辆”。)又特指帝王的车乘。《战国策·齐策四》:“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又借指帝王。《柏梁诗》:“修饰舆马待驾来。”后为对人的敬辞。⑤凌驾。李白《古风》之二:“大略驾雄才。”(略:谋略。)《左传·昭公元年》:“子木之信,称于诸侯,犹诈晋而驾焉。”⑥通“架”。架设。《淮南子·本经》:“大构驾,兴宫室。”⑦量词。马走一天的路程称一驾。《荀子·劝学》:“驽(nú)马十驾,功在不舍。”

临:

(一)①自上往下看。《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自称的谦词。)②统治;治理。《汉书·贡禹传》:“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国语·晋语五》:“苟从是行也,临长晋国者,非汝其谁?”③至;到;到达。李密《陈情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州司:州官。)也用于称对方到来的敬辞。《左传·襄公三年》:“请君临之。”④靠近;临近。《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家楼临民家。”范仲淹《岳阳楼记》:“把酒临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⑤对着范本摹仿。⑥指时间临近;将要。《汉书·韩延寿传》:“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骑吏:骑马的官吏。)⑦监视。《诗经·大雅·大明》:“上帝临女,无贰尔心。”(女:同“汝”。尔:你。) (二)lìn 哭,哭吊死者。《史记·孝文帝本纪》:“宫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声。”(旦:早。举声:高声号哭。)《世说新语·伤逝》:“孝武山陵夕,王孝伯入临。”

通:

①通向;通到。陈寿《隆中对》:“西通巴蜀。”《列子·汤问》:“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通行;通过。陶渊明《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③贯通;没有阻碍的。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④顺畅;畅通。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⑤疏通。《史记·秦始皇本纪》:“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北史·宇文恺传》:“今录其疑难,为之通释,皆出证据,以相发明。”(发明:阐明。)⑥流通;交换。薛福成《变法》:“环大地九万里之内,罔不通使互市。”(罔:无。)⑦交往;沟通。《左传 · 桓公七年》:“卫孙桓子来盟,始通。”周密《齐东野语》卷十:“既贵,耻其家微,阴有所遗,而绝不与通。”⑧四通八达的。《晋书·列女传》:“恨不得枭(xiāo)汝首于通逵,以塞大耻。”(枭:斩首悬挂。逵:大路。)⑨知晓;通晓。《吕氏春秋·谨听》:“通乎己之不足,则不与物争矣。”嵇康《释私论》:“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⑩开通;开明。《汉书·孝成赵皇后传》:“知陛下有贤圣通明之德,仁孝子爱之恩。”(11)传达;通知。《周礼·天官·内竖》:“内竖掌内外之通令。”(12)全部;整个。曹植《与吴质书》:“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瞑:同“眠”。)(13)共同的;通常的。《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通义也。”司马光《为庞相公再让宰相表》:“臣闻量能授职者,人主之通术。”(14)(马)粪。《后汉书·戴就传》:“乃卧就覆船下,以马通熏之。”(15)量词。1. 用于文书,表示一份。《世说新语·文学》:“无不传写,各有一通。”2. 用于击鼓。相当于“阵”、“遍”。《后汉书·光武帝纪上》:“传吏疑其伪,乃椎鼓三通。”

逵:

四通八达的道路。刘向《淮南子· 说林》:“杨子见逵路而哭之。”《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围郑……三月,克之。入自皇门,至于逵路。”也泛指道路。张居正《蒲生野塘中》:“种松勿负垣,植兰勿当逵。”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