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若在眼,周流空復情。”詩句出處:《陪張丞相祠紫蓋山途經玉泉寺》;是唐朝詩人孟浩然的作品。
望秩宣王命,齋心待漏行。 青衿列胄子,從事有參卿。 五馬尋歸路,雙林指化城。 聞鐘度門近,照膽玉泉清。 皂蓋依松憩,緇徒擁錫迎。 天宮上兜率,沙界豁迷明。 欲就終焉志,恭聞智者名。 人隨逝水嘆,波逐覆舟傾。 想像若在眼,周流空復情。 謝公還欲臥,誰與濟蒼生?
|
【註釋】:
想:
①想象。《韓非子·解老》:“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而想其生也。”②思索;思考。《呂氏春秋·知度》:“去想去意,靜虛以待。”③想念;惦念。杜甫《客居》:“覽物想故國。”④估計;推測。⑤打算;希望。《漢書·霍光傳》:“天下想聞其風采。”像:
①肖像;相貌。《淮南子·說林》:“遺腹子不思其父,無貌於心也;不夢見(父)像,無形於目也。”②相像;相似。《周易·系辭下》:“象也者,像此者也。”③好像;仿佛。《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崔寧認得像是秀秀的聲音。”④比如;比方。《儒林外史》第二回:“像這荀老爹,田地廣,糧食又多,叫他多出些。”以上各義也作“象”。⑤依隨;順遂。《荀子·議兵》:“然後百姓曉然皆知(修)上之法,像上之志而安樂之。”⑥法式;榜樣。《楚辭·九章·橘頌》:“置以為像兮。”若:
①從;順從。《詩經·大雅·烝民》:“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②選擇。《詩經·大雅·烝民》:“天子是若。”(是:指仲山甫。)③好像;如同。《莊子·逍遙遊》:“其翼若垂天之雲。”④代詞。1. 人稱代詞。相當於“你”、“你的”。《史記·項羽本紀》:“虞兮虞兮奈若何?”2.指示代詞。相當於“此”、“這”。《論語·憲問》:“君子哉若人!”⑤連詞。1. 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若其不才,君可自取。”2. 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或者”。《漢書·惠帝紀》:“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滿十歲有罪當刑者,皆免之。”⑥詞尾。用在形容詞後,表示“……的樣子”。《詩經·衛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沃若:潤澤的樣子。)《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於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愀qiǎo然:容色變動的樣子。超若:悵惘的樣子。)[若夫]至於。范仲淹《嶽陽樓記》:“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在:
①存在;在世。《論語·裡仁》:“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范縝《神滅論》:“豈容形亡而神在。”②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或狀態。張華《情詩》:“處歡愒(kài)夜促,在戚怨宵長”。(愒:貪。)③處;處所。陶潛《飲酒》之二:“衰榮無定在,彼此共更之。”④在於;取決於。《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⑤問候;慰問。《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使寡人朝夕聞衛國之言,吾子獨不在寡人。”(寡人:衛獻公自稱。淹恤:久遭憂患。吾子:指衛大夫大叔文子。)⑥觀察;審察。《尚書 ·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璇璣玉衡:玉飾的天體觀測儀器。七政: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⑦介詞。引進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情形、范圍等。柳宗元《田傢》詩:“迎新在此歲。”《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將軍禽操宜在今日。”(將軍:指孫權。操:曹操。)⑧和“所”連用,表示強調,其下多連“不”等。⑨終結。《尚書·呂刑》:“非天不中,惟人在命。”⑩通“才”。僅僅。《漢書·賈誼傳》:“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眼:
(一)①眼睛。《莊子·盜蹠》:“比幹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禍也。”②眼光;眼力。陸遊《冬夜對書卷有感》:“萬卷雖多當具眼,一言惟怨可銘膺。”(銘:刻。膺:胸。)③孔洞;窟窿。杜甫《石筍行》:“古來相傳是海眼。”楊萬裡《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④事物的關鍵精要處。黃庭堅《贈高子勉》之四:“拾遺句中有眼。”(拾遺:指杜甫。杜曾任左拾遺之職。)⑤戲曲中的節拍。方以智《物理小識·天類》:“瑟實以配琴,笙實以和管箎(chí),豈有不合止於版眼而可聽者哉?”(箎:同“篪”。一種樂器。)⑥圍棋術語。指成片棋子中的空格,對方不能下子處。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曲中有務頭,猶棋中有眼,有此則活,無此則死。”⑦量詞。用於泉,井等。白居易《錢塘湖石記》:“湖中又有泉數十眼。” (二)wěn凸出的樣子。《周禮·考工記·輪人》:“望其轂,欲其眼也。”(轂gǔ:車輪中心可以插軸的圓木。)周:
①周遍;遍及。《國語·齊語》:“服牛軺馬,以周四方。”(軺:輕便馬車。一說“駕”。)《史記·秦始皇本紀》:“親巡天下,周覽遠方。”②周密。《孫子·謀攻》:“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③合。《韓非子·五蠹》:“是以天下之眾,其談言者務為辨,而不周於用。”④完備;周全。《左傳·文公三年》:“君子是以知秦穆之為君也,舉人之周也,與人主壹也。”(壹:專一。)⑤周濟;救濟。賈思勰《齊民要術序》:“周人之急。”⑥周圍;圓圈。楊炯《渾天賦》:“周三徑一,遠近乖於辰極。”(周三徑一:圓周與直徑之比。辰極:北極星。)⑦環繞;循環。《漢書·禮樂志》:“周而復始。”⑧指一定循環的時段。古指一年。《宋書·謝靈運傳》:“在郡一周,稱疾去職。”(稱疾:推說有病。)⑨朝代名。1.公元前十一世紀武王滅紂建立的王朝。又分為西周和東周。至公元前256年為秦所滅。2. 南北朝時宇文覺代西魏建立的王朝。史稱北周(公元557—581年)。3. 唐武後稱帝,改國號為周,止於中宗復位(公元690—705年)。4.五代時郭威代後漢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後周(公元951—960年)。[周旋]1.運轉。《國語·越語下》:“蚤晏無失,以順天道,周旋無究。”(蚤:通“早”。無究:無窮。)2. 盤繞。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二折:“山環水繞天臺洞,勢周旋,形曲折。”3. 交往應酬。曹操《與荀彧傷郭嘉書》:“郭奉孝年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險阻艱難皆共罹(lí)之。”(奉孝:郭嘉字。罹:遭受。)4.與敵人較量。蘇軾《和子由苦寒見寄》:“何時逐汝去? 與虜試周旋?”(逐:隨。虜:對敵人的蔑稱。)流:
①水流動。《詩經·衛風·碩人》:“河水洋洋,北流活(guō)活。”(活活:流水聲。)②泛指液體流動。《戰國策·魏策四》:“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伏屍二人:指殺死國王和自己。縞素:穿白色孝服。)③水流;河流。《荀子·勸學》:“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又河流的主幹。屈原《九章·哀郢》:“順風波以從流兮。”④運動不停;移動不定。杜牧《秋夕》:“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⑤漂泊;流亡。劉禹錫《謝分司東都表》:“閭裡獲安,流庸盡復。”(庸:受雇用的人。)《列女傳》:“今水旱連年,民流滿道。”⑥流放;放逐。舊時遣往邊遠地區服役的刑罰。《續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四年》:“自今官吏犯贓,雖未加誅戮,若杖脊流配,不可貸也。”《尚書·舜典》:“流共工於幽州。”⑦流傳;散播。《孟子·公孫醜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⑧變化,演變(多指向不好的方面轉變);放縱。宋濂《答章秀才論詩書》:“陰子堅涉於淺易,何仲言流於瑣碎。”(陰子堅:陰鏗。何仲言:何遜。)⑨流派;派別;品類。劉基《賣柑者言》:“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齊民要術·序》:“花草之流,可以悅目。”[流連]1.耽於遊樂而忘歸。《孟子·梁惠王下》:“流連荒亡,為諸侯憂。”(荒亡:沉迷於田獵酒色,縱欲無度。)2. 依戀不舍。傅亮《為宋公修張良廟教》:“遊九京者,亦流連於隨會。”(九京:即九原,春秋時晉大夫的墓地。隨會:晉大夫。)3. 滯留。《三國志·魏書·劉靖傳》:“封符指期,無流連之吏。”4. 流徙離散。《漢書·師丹傳》:“百姓流連,無所歸心。”5. 哭泣流淚的樣子。《後漢書·翟酺傳》:“言無所及,唯涕泣流連。”空:
(一)①空虛;什麼也沒有。《韓非子·初見秦》:“囷倉空虛。”宋玉《風賦》:“空穴來風。”王維《鹿砦》:“空山不見人。”②不實;空泛。《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③白白地。《漢書·匈奴傳》:“兵不空出。”④天空;空中。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⑤佛教用語。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的現象並無實體,都是空的。《般若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指物質現象。) (二)kǒng 孔;洞穴。《周禮· 考工記·函人》:“眡(shì)其鉆空。”(眡:視。)《史記·五帝本紀》:“舜穿井為匿空旁出。”(三)kòng ①窮困。《詩經·小雅·節南山》:“不宜空我師。”(空:用如使動,使……窮困。師:眾;眾人。)《論語·先進》:“回也其庶乎,屢空。”(回:顏回。庶:庶幾;差不多。)②缺少。《法言·問神》:“昔之說《書》者序以百,而《酒誥》之篇俄空焉。”(《酒誥》:《尚書》中的篇名。)白居易《春憶二林寺舊遊》:“最慚僧社題橋處,十八人名空一人。”③間隙;空子。《三國志·吳書·周魴傳》:“看伺空隙,欲復為亂。”④閑著;未被利用的。《史記·蕭相國世傢》:“上林中多空地。”(上林:苑囿名。)《論衡·命義》:“伯牛空居,而遭惡疾。”(伯牛:冉耕,字伯牛。空居:閑居在傢。)復:
①返回;回歸。《左傳·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復。”崔顥《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②恢復。《呂氏春秋·慎大》:“武王於是復盤庚之政。”③報復。《孟子·滕文公下》:“為匹夫匹婦復仇也。”④回報;回復。《孟子·梁惠王上》:“有復於王者曰。”⑤副詞。再;又。曹植《送應氏》:“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⑥免除賦稅徭役。《漢書·五行志下之下》:“裁什一之稅,復三日之役。”情:
①一般的情感或情緒。《禮記·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②特指愛情。孔尚任《桃花扇·逃難》:“情根愛胎,何時消敗?”③常理;常情。《孫子·九地》:“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④情形;真實情況;實情。《左傳·莊公十年》:“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⑤真實;真誠。《墨子·非攻上》:“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