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欲同居,君畏仁人聞。”詩句出處:《詠歐陽行周事》;是唐朝詩人孟簡的作品。
有客西北逐,驅馬次太原。太原有佳人,神艷照行雲。 座上轉橫波,流光註夫君。夫君意蕩漾,即日相交歡。 定情非一詞,結念誓青山。生死不變易,中誠無間言。 此為太學徒,彼屬北府官。中夜欲相從,嚴城限軍門。 白日欲同居,君畏仁人聞。忽如隴頭水,坐作東西分。 驚離腸千結,滴淚眼雙昏。本達京師回,賀期相追攀。 宿約始乖阻,彼憂已纏綿。高髻若黃鸝,危鬢如玉蟬。 纖手自整理,剪刀斷其根。柔情托侍兒,為我遺所歡。 所歡使者來,侍兒因復前。抆淚取遺寄,深誠祈為傳。 封來贈君子,願言慰窮泉。使者回復命,遲遲蓄悲酸。 詹生喜言旋,倒履走迎門。長跪聽未畢,驚傷涕漣漣。 不飲亦不食,哀心百千端。襟情一夕空,精爽旦日殘。 哀哉浩然氣,潰散歸化元。短生雖別離,長夜無阻難。 雙魂終會合,兩劍遂蜿蜒。丈夫早通脫,巧笑安能幹。 防身本苦節,一去何由還。後生莫沈迷,沈迷喪其真。
|
【註釋】:
白:
①白色。《荀子·榮辱》:“目辨白黑美惡。”(辨:辨別。)②純潔。《韓非子·說疑》:“竦(sǒng)心白意。”(竦:恭敬。)③皎潔;明亮。白居易《琵琶行》:“唯見江心秋月白。”④彰明;顯赫。《荀子·天論》:“禮義不加於國傢,則功名不白。”⑤表明;陳述。《呂氏春秋·士節》:“吾將以死白之。”⑥稟告;報告。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太尉自州以狀白府。”⑦徒然;平白地。李白《越女詞》五首之四:“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白日:
①光明的太陽。王之渙《登鸛鵲樓》:“~~依山盡,黃河入海流。”②白天。《三國志·魏·龐淯傳》:“淯母娥自傷父仇不報,乃幃車袖劍,~~刺壽(李壽)於都亭前。”③時光。《潛夫論·浮侈》:“無有益於世,而坐食嘉谷,消費~~,毀敗成功。”欲:
①欲望;願望。又作“慾”。《孟子·離婁下》:“從(縱)耳目之欲。”《孫子兵法·謀攻》:“上下同欲者勝。”②想要。《左傳·隱公元年》:“愛共叔段,欲立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③需要。《齊民要術·耕田》:“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淺。”④副詞。將要;快要。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⑤情欲;貪欲。劉伶《酒德頌》:“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同:
①會合;聚集。《詩經·小雅·吉日》:“獸之所同,麀(yōu)鹿麌(yǔ)麌。”(麀:母鹿。麌麌:獸群聚貌。)庾信《燕射歌辭·角調曲》:“涇渭同流,清濁異能。”②古代諸侯按時朝見天子之禮。《論語·先進》:“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如:或者。端:玄端;諸侯祭服。章甫:黑色冠名。相:主持贊禮者。)③相同;與“異”相對。《呂氏春秋·察今》:“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④共;共用;同一個。《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文天祥《正氣歌》:“牛驥同一皂。”(皂:通“槽”。牛馬槽。)⑤統一;同一。《三國志 · 吳書 ·吳主傳》:“同船濟水。”《禮記·中庸》:“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軌:車子兩輪間的距離。倫:倫常綱紀。)⑥偕同。古樂府《木蘭詩》:“同行十二年。”⑦參與。《武經總要》前集:“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疑。”(任:責任;職位。)⑧和諧;安定。《禮記·禮運》:“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謀閉:停止用計謀。外戶:從外面關的門。)⑨整齊。《詩經 ·小雅·車攻》:“我馬既同。”⑩古代土地面積單位,方百裡為同。《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國一同。”(11)古代樂律中的陰律,又稱“呂”。《周禮·春官·典同》:“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同居:
居住一處。《漢書·惠帝紀》:“今吏六百石以上,父母妻子與~~。”居:
(一)①坐。《論語·陽貨》:“居,吾語女。”(語yù:告訴。女rǔ:汝。)《禮記· 曲禮上》:“居不主奧。”(奧:室內西南角。)②居住。《論語·子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③住處。《詩經·小雅·雨無正》:“正大夫離居。”《左傳·宣公二年》:“問其名居,不告而退。”④停;留。《新書·大政下》:“待士而以敬,則士必居矣。”柳宗元《小石潭記》:“以其境過清,不可不居,乃記之而去。”⑤處於。《周易·乾》:“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輜zī車:有帷的車。)⑥閑居;閑處。《論語·先進》:“居則曰:‘不吾知也!’”⑦當;任。戚繼光《將官到任寶鑒》:“居官不難,聽言為難。”⑧占;占據。《中說·天地》:“封域之制無廣地,不居良田。”(封域:指墓地。)《禮記·王制》:“其有中士、下士者,數各居其上之三分。”⑨收藏;積蓄。《論語·公冶長》:“臧文仲居蔡。”(蔡:烏龜殼。)《史記·呂不韋列傳》:“此奇貨可居。”⑩過瞭。用於“有頃”、“久之”、“頃之”等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時間。《史記·李將軍列傳》:“居久之,孝景崩。”(孝景:漢景帝。崩:帝王死亡。)(二)jī語氣詞。相當於“乎”。《詩經·邶風· 日月》:“日居月諸,照臨下土。”(諸:語氣詞。)君:
①君主。《嶽陽樓記》:“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論語·泰伯》:“大哉堯之為君也!”(大:偉大。)②封號。《戰國策·燕策二》:“樂毅奔趙,趙封以望諾君。”《史記·淮陰侯列傳》:“始常山王、成安君為佈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史記·信陵君列傳》:“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③對人的尊稱。《戰國策·齊策一》:“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地名。)特指妻妾稱夫,子孫稱父祖輩。王勃《滕王閣序》:“傢君作宰。”(宰:指縣令。)[君子]與“小人”相對。1.指在高位的人。《孟子·滕文公上》:“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野人:百姓。)2.指有道德的人。《論語·述而》:“聖人吾不得而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斯可矣:這就可以瞭。)畏:
①恐懼;害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畏秦,欲毋行。”②憂慮;擔心。《史記 ·項羽本紀》:“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③嚇唬;使害怕。《韓非子·忠孝》:“又且畏之以罰,然後不敢退。”④敬服。《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⑤通“隈”。弓的彎曲處。《周禮·考工記· 弓人》:“夫角之中,恒當弓之畏。”⑥通“威(wēi)”。威嚴。《韓非子·主道》:“其行罰也,畏乎如雷霆。”仁:
①古代的道德概念,核心是仁愛。《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子:孔子。)《呂氏春秋·不二》:“孔子貴仁。”②指仁人。《漢書·董仲舒傳》:“孔子稱殷有三仁,寡人亦以為粵有三仁。”(寡人:帝王自稱。粵:越國。)③對人的敬稱。《後漢書·趙壹傳》:“實望仁兄,昭其懸遲。”④植物的果核;植物果殼及某些甲殼動物裡面的部分。《顏氏傢訓·養生》:“鄴中朝士有單服杏仁。”[不仁]中醫稱肌膚或肢體麻木而失去感覺。《後漢書·班超傳》:“衰老被病,頭發無黑,兩手不仁。”引申為對事物反應遲鈍。仁人:
仁愛有德之人。《論語·衛靈公》“志士~~,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聞:
(一)①聽見。《韓非子·十過》:“先聞此聲者,其國必削。”②聽說。《韓詩外傳》卷七:“吾聞君子不食鱺(lǐ)魚。”③使上級聽到;報告上級。《韓非子·五蠹》:“令尹誅而楚奸不上聞。”④見聞;知識。《史記·儒林列傳序》:“小吏淺聞,不能究宣,無以明佈諭下。”⑤聞名。李白《贈孟浩然》:“風流天下聞。”⑥領會;掌握。韓愈《師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⑦嗅。《韓非子·十過》:“共王駕而自往,入其幄中,聞酒臭而還。” (二)wèn 名聲;聲譽。《論語·子罕》:“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